分享

魔都上海为什么又叫“十里洋场”?

 太原老街图书馆 2017-08-04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每当老留声机里淌出周璇婉转的歌声,不禁让人追忆起那个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上海是“魔都”、是“东方巴黎”,还是“十里洋场”,数不尽的名字,数不尽的繁华。我们看看“十里洋场”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实行自由贸易,上海即为五口之一;1843年中英两国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清政府与英方商定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随后法国、美国纷纷来上海要求租借土地。1853年为应对太平天国,三国将租借联合并设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制度,彻底脱离清政府管辖。1862年法国人退出联合租借,英美将租借合并成立公共租界。
1935年上海地图,能清晰看见两大租界界线
“十里洋场”得名于公共租界和法租借之间的那条小河——洋泾浜。不过这条小河已于1914年填平成为今天的延安东路。
通商开埠之后,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各国商贾云集,租界更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先驱。上海的租界成为了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标志。不过,租界是洋人和权贵们的游乐场,上海自然也有流离失所的流民,露宿街头,饿殍遍地。
清末的洋泾浜,北侧是公共租界,南侧是法租界
清末著名改良派思想家王韬在沪生活13年,著有《瀛壖杂志》描述上海开埠后的巨大变化,其中引用印江词客一首《竹枝词》写到“十里洋泾”:
万里通商海禁开,千年荒冢幻楼台。可怜酒地花天里,夜有青燐泣草菜。
连云楼阁压江头,缥缈仙居接上游。十里洋泾开眼界,恍疑身作泰西游。
“十里洋泾”是指两大租界中间的洋泾浜,它应出现于《瀛壖杂志》刊印的1875年前,是“十里洋场”一词的来源。
1880年代清末文人、《申报》总编辑黄协埙在《淞南梦影录》中载:钱塘袁翔甫大令尝有《望江月》词三十首,文言道俗,尽相穷形,读之如向十里洋场,采风问俗。固不第作海天之闲话,甄香国之新闻也。
这应是“十里洋场”一词的首次出场,“十里洋泾”变为“十里洋场”既是指租界所在地洋泾浜,更是代指繁华的租界景象。民国之后“十里洋场”又从代指租界扩展到整个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