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六岭书屋 2013-02-20

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2013-02-16 15:55:54)
 
[转载]#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31:洋泾浜是中西交界的地方,原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这一带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做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同时上海其他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纷纷学习英语。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称《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诸如阿木林(A MORON),混枪势(混CHANCE),码子(寿头码子,MOULDS),嗲(DEAR),拉三(LASSIE),大兴(DASHY),噶三壶(GOSSIP),瘪三(BEGSIR),戆大(GANDER),接领子(接LEADS),扎台型(扎DASHING),邋遢(LITTER),蹩脚(BILGE),肮三(ON SALE)等,都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图为洋泾浜英语一览表。
[转载]#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32:“洋泾浜”被公认为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代名词。但这块华洋杂处的洋泾浜确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场所。图为当年上海市民风行的西式婚礼,且看两位新人的中分头丝何等清爽。
[转载]#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33:在欧洲,城市交通有的靠左行驶(英制),有的靠右行驶(法制)。而在英法公共租界内,不能“一地两制”。经协商,在公共租界(包括华界)一律按英制靠左行驶。图为洋泾浜马路上靠左行驶的马车。
[转载]#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34: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分而治之,在洋泾浜一带必须有所协调。按双方商定:爱多亚路西段的路面安全和交通,由法租界警察监管,东段则由英租界警察监管。图为1933年爱多亚路朱葆三路(延安路溪口路)口的酒吧街。
[转载]#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35: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填浜筑路中各有分工,工部局从洋泾浜最西端向东施工,公董局从洋泾浜外滩从西施工,浜上所有的桥梁全部被拆除。洋泾浜被填没之后,在路基上铺设了碎石路面。图为1948年延安路溪口路口街景。
[转载]#老上海影集#之洋泾浜(4)
36:1922年,爱多亚路第一次铺上了沥青。1931年,又改铺沥青混凝土路面。1943年10月,汪伪政府将爱多亚路改为大上海路。1945年,国民党政府复将大上海路更名为中正东路。解放后,1950年5月,更名为延安东路。图为1938年,爱多亚路朱葆三路(延安路溪口路)路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