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笔记】101-110:上海租界的十字轴(作者:诸大建)

 意园 2022-01-19

学术笔记

101-110:


诸大建

图片
101
图片

解读南市老城厢是解读上海700多年,以老城墙即今环城圆路为界分为城与厢两部分,厢是城墙外的十六铺和董家渡,城是城墙内的老县城,老县城用今复兴东路和河南南路可以分出四个象限。解读上海的租界是解读上海170多年,以苏州河为界分出南北两部分。研究苏州河以南租界空间,纲举目张的方式是用今延安路和西藏路分为四个象限。

图片

图片
102
图片

南市老城厢的许多小街小巷,我从读小学开始东逛西逛变得熟悉了,老城厢之外的上海马路和许多地方,则是跟着老外婆走亲戚或出去玩开始知道的。小时候从老外婆口中听到最多的地方是泥城桥和八仙桥。两者都在西藏路上,前者与北京路交界,后者与延安路交界。西藏路和延安路这两条马路对上海租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界面意义。

图片

1993年的大世界及延安东路西藏中路人行天桥南望

图片
103
图片

泥城桥位于泥城浜,这里原来没有浜也没有桥,而是一片泥泞地。1848年发生“青浦教案”,英国领事逼迫上海道台同意其扩大租界的要求,将西边的界路(今河南中路)延伸到了今西藏中路一线。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占领县城,租界当局以保卫租界安全为由,在这一线从苏州河到洋泾浜开凿了一条河道作为护界河,后来称之为泥城浜。

图片

泥城浜旧貌

图片
104
图片

泥城浜上曾造过三座泥城桥,即北京路口的北泥城桥、南京路口的中泥城桥、福州路口的南泥城桥。191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填浜筑路建成今西藏路,北泥城桥拆去后上海人就统称这一带为泥城桥。1936年工部局表彰宁波商人虞洽卿为租界作出的贡献,曾经将泥城浜改成的路取名虞洽卿路。

图片

虞洽卿路

图片

图片

虞洽卿路命名典礼

图片
105
图片

泥城浜以南的今西藏南路有另外的故事。洋泾浜以南的河道叫周泾,向南穿过老城厢。1909年法租界在这里填浜筑路将西藏路从洋泾浜延伸到了肇嘉浜,以法国领事敏体尼荫命名,1945年改名西藏南路。八仙桥曾经是周泾上的两座桥,北八仙桥在今龙门路口,南八仙桥在今金陵路口。填浜筑路后上海人就统称这一带是八仙桥。

图片

1912年的八仙桥一瞥

图片

1929年从大世界塔顶俯瞰八仙桥地区

图片

熙熙攘攘的八仙桥闹市

图片

八仙桥(今淮海中路、龙门路、金陵中路之间)旧景

图片
106
图片

西藏路填浜筑路后不久,沿路出现了许多大商店和娱乐场所,形成了北有泥城桥、南有八仙桥的旧上海两个商业中心。泥城桥周围有大上海大戏院、新世界游乐场、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货商店)、“慕尔堂”即今沐恩堂、皇后大戏院(解放后改名和平电影院),八仙桥周围有大世界游乐场、基督教青年会、天瞻舞台、八仙桥菜场等。

图片

大上海大戏院

图片

新世界游乐场

图片

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货商店)

图片

1931年时的慕尔堂

图片

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世界

图片

天瞻舞台旧影

图片

拥挤的八仙桥菜市场

图片

八仙桥菜场边的露天食摊

图片
107
图片

小时候从大南门经老西门到南京路去玩,走西藏路要走过上述这些旧时网红地点。记得西藏路一路往北走到南京路口看到第一百货公司时,就会兴奋起来说南京路终于到了。但是西藏路上印象最多的是好多次到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旁边的火车票预售处去买火车票,开始是中小学寒暑假放假去乡下玩,后来是到外地工作后探亲假满了要返程。

图片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图片
108
图片

东西向的洋泾浜原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签署《上海土地章程》,同意把洋泾浜以北一带作为英租界。1849年4月上海道台麟桂又与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签署文件同意将洋泾浜以南、护城河(今人民路)以北划为法租界。由此洋泾浜成了旧上海两大租界的界河,开始了它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故事。

图片

清末的洋泾浜东望,左侧(北岸)是英租界,右侧(南岸)是法租界

图片
109
图片

1915年以后洋泾浜填河筑路,成为旧上海最长最宽阔的马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协商后定名为爱多亚路,名称源自英皇爱德华七世。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租界后易名为中正东路,解放后改称为延安东路。小时候我们春游到西郊公园现上海动物园玩,要坐71路公共汽车走延安路,总是觉得这条路长得走不完。

图片

填洋泾浜筑路前预埋地下管道场面

图片

1918年地图中,洋泾浜已被填平筑成爱多亚路

图片

爱多亚路通车后,道路中央设隔离带,实际上就是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线

图片

20世纪30年代的西藏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

图片
110
图片

南北向的西藏路和东西向的延安路形成十字发展轴,把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分成四个象限。延安路以北是公共租界,西藏路以东的中区为第一象限,1845年最早形成;西藏路以西的西区为第二象限,是1899年拓展而来。延安路以南是法租界,西藏路以东为四象限,1849年形成;西藏路以西为第三象限,是1900年和1914年以后拓展出来。

文章来源:“诸大建学术笔记”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