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钉子户

 我的图书馆1m7r 2021-11-04

杂文


上海的钉子户

文、图/墨吟

前些日子,我在QQ上教夏天说上海话,夏天虽生在新疆,但毕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对家乡杭州的方言还是心领神会的。而杭州是上海的近邻,故对于上海话也略知一二。例如“洋泾浜”一词,她就知道是指上海人所说的不标准的英语。

为什么上海人说的不标准的英语叫“洋泾浜”呢?洋泾浜原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将外滩分割为两部分。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洋泾浜即成为英法租界之界河。当时上海人开始在洋泾浜沿岸与洋人做生意,不得不学说洋话,逐渐形成一种上海腔英语,便称之为“洋泾浜”了。1915年英法两国联手将洋泾浜填平,又将两条小马路松江路和孔子路合并,命名为爱多亚路,成为当时上海最宽的马路,外滩也连成一片。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收回租界,将这条路改名为中正东路,解放后易名为延安东路。

洋泾浜虽已不复存在,但“洋泾浜”这个词一直沿用下来。人们会嘲笑说不好英语的人:“听,洋泾浜!”那些说上海腔英语的人也会自嘲:“嘿嘿,阿拉这是洋泾浜。”

改革开放三十年,外来的新上海人已占上海人口三分之一,带着各地腔调的上海话也应运而生,如今上海人则转移方向,把五花八门的上海话统归于“洋泾浜”了。

听说浦东也有一条河叫洋泾浜,出于好奇,我特地去寻访一番,果然找到了这条河。这里原来都是农田,洋泾浜是农民赖以生存和灌溉的水源,可谓一条母亲河。浦东开发,这里已经都市化了,农民成了城里人,洋泾浜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洋泾是浦东新区的一个现代化街道,地铁6号线在这里设站,就叫北洋泾站,还有一所洋泾中学。

图1:浦东洋泾浜


图2:地铁6号线北洋泾路站


我在啧啧称赞的同时,却发现了一个极不协调、大煞风景的景象。

我总觉得上海的动迁工作是做得好的,媒体也总是报道动迁居民如何欢天喜地乔迁新居,赞扬上海的阳光政策,似乎没有钉子户。没想到就在洋泾浜北岸,却孤零零矗立着一座破败的农家楼,与毗邻的高楼大厦形成巨大的反差。

图3:洋泾浜钉子户


啊,这就是上海的钉子户了,而且牛气冲天,迫使马路扩建工程下马!

听周围居民说,这座楼已经矗立五、六年了,被拆迁的农户与征收办协商始终没有达成协议,于是农户就钉在那里苦熬日子,征收办也憋着一口气顶牛,让铺就沙石的半条路晾在那里,一片荒凉。

图4:洋泾浜扩建马路工程被迫停工


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我不知道这家农户的老人还能熬几年?我也不知道征收办是不是就这样拖延下去,让宝贵的土地资源长期晒太阳?

时间越长,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越大。你想,已经搬家的农户早已入住新居,他们通过置换所得的新房在五年多时间里房价几乎翻番,征收办如果坚持原来的征收政策补偿,要求钉子户搬迁,那么钉子户岂不是宁愿钉死也不搬?如果按新的房价进行补偿,那么已经搬迁的农户又岂能善罢甘休?

唉,阳光政策怎么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呢?难道这就是所谓“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