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出现这6个变化可要当心了! 人的一双脚,虽然地位不高(位于下部),但想去哪儿可全靠它。虽然容易被人忽视,可它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是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 来看看以下这 6 种常见脚部问题,可对应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1、脚肿一般人如果久坐久站,容易发生脚肿的情况。 这种情况,一般改善一下生活习惯,预防为主,多走动,活动下肢肌肉,可以缓解。 但如果是长期的脚肿,则需要注意了。 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出现问题均会引起水肿,这种水肿一般按压后皮肤会出现小凹,而还有另一类水肿,按压后无凹陷的则可能是服用地平类降压药、痛风、静脉曲张等因素引起。 如果常常出现腿脚肿胀,尤其还伴有疼痛或其它不适,去医院明确一下原因为好。 2、脚抽筋有些人晚上睡着时小腿和脚会发生抽筋,忽然被疼痛给叫醒,而且有时抽筋抽的疼得动不了。 这种抽筋和游泳时运动引起的抽筋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运动时引起的抽筋是由于小腿血流供应不足,一般做好热身运动,可以预防。 而晚上脚抽筋,多数人可能会想到是缺钙。 不过,抽筋未必是因为缺钙。除了缺钙,过度疲劳、受凉、睡姿不良、血流阻滞(如腿部静脉曲张或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夜间脚抽筋。 如果情况不严重且偶尔发作,可以从日常保养入手: 避免过度疲劳;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小腿保暖,避免冷气直吹腿部; 保持舒展的良好睡姿; 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多吃含钙质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小鱼干、海带、豆制品等; 避免吸烟、喝酒、饮浓茶或 咖啡。 如果情况仍无改善,建议你到正规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原因,再针对性治疗。 3、脚臭脚臭的情有些人可能汗多的人体会比较深刻。 平时没什么,一遇到需要脱鞋的场合,例如去别人家串门脱鞋时就觉得很尴尬, 臭味老远都闻的得到…… 脚臭,通常是人体小汗腺引起的。 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一般情况下是无气味的,但在多汗的情况下,由于汗液浸泡造成足底皮肤浸渍、发白,外加皮肤表面及鞋内滋生的细菌分解及代谢产物,就会产生特殊气味。 有脚臭的人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生活习惯: 要保持清洁,经常洗脚; 夏天宜穿通风透气的凉鞋,冬天则选穿用较透气的材料做的鞋子 勤换袜子,尽量保持脚的干燥。 控制自己情绪不要太激动,少吃辛辣热烫的食物。 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建议到医院皮肤科了解有无细菌和真菌感染,及时治疗较为妥当。 4、脚冷这个对于广大的女性同胞来说,在冬天可是个大问题。 怎么捂都没用!睡一晚上都是冷的! 手脚冰冷,这意味着机体代谢水平低下,因此需首先排除贫血、肠胃疾病、营养缺乏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怕冷和血液循环有很大的关系,从中医角度来说,气血不足、阳虚等情况,都能影响血液的运行输送,末梢血液循环差就会造成手脚冰冷。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 注意腿、脚的保暖,不要穿太紧的衣服阻碍血液循环。 睡前用温热的水泡脚,或是用电吹风吹脚,等脚热后再睡觉。 多做运动 可补充营养丰富的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红枣等,避免吃生冷食物、冰品或喝冷饮等。 如果症状得不到改善,也可以到正规的中医师那里就诊,以辨明体质,对证治疗。 5、足跟痛有些人走路久了可能会足跟痛。 在站立和行走时,脚后跟要担负着人体 50% 以上的重量。足跟长期承受压力,不同人可能因为年龄、韧带损伤老化等原因导致足跟出现不同程度炎症反应。 要想改善足跟痛, 注意休息,减轻局部负担(肥胖者要减肥), 足跟部可用厚些的软垫保护,以减轻局部摩擦和损伤。 平时做些踝部蹬踏动作,以增强脚跟的抗劳损能力,温水泡脚、理疗等,也可有效缓解疼痛。 如果足跟痛一直不能缓解,则可以考虑去医院做相应治疗。 6、脚痒说起脚痒,大多数人一般会想到脚气。但脚痒除了脚气,也可以是湿疹、汗疱疹等情况。 所谓脚气,是一种真菌感染后引起的皮肤病,又称“足廯”。可分为水泡型、浸渍糜烂型、角化鳞屑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表现也有所不同。(详情可戳:8成脚痒脚臭,都跟做错这件事有关!你一定也中招了 ) 而对付脚痒,当然也得查对因,用对药。建议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切勿乱抹药膏。 脚相也能预测疾病 超半数人有脚病为了保持容颜,有的人做美容一掷千金;有的人偏爱手部护理,定期保养做手膜…… 相比人们在脸和手上的付出,双脚就显得惨了很多,它就像是一个“苦力”,虽其貌不扬,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所有活动,还支撑着人体全身的重量。 事实上,脚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其细微变化可折射出多种潜在疾病。 北京望骨关节一科主任 张洪美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房繄恭 一半以上人有脚病
数据显示,人的双脚一生平均要走12.5万公里,每走一步要承受3~5倍的体重。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脚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是高达75%。 很多人不注重脚部的卫生与护理,不洗脚、一双鞋袜穿好几天也不换一次。 有的女士穿高跟鞋,脚在狭小而变形的空间中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导致足癣、过敏、高弓足、足底筋膜炎等表层疾病。 有些表面看似轻微的脚部疾病,背后隐藏着内在疾病,由于人们缺乏脚部保健意识,患者们并不知道。 13个脚部症状别忽视
张洪美介绍,人的脚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100多条肌腱肌肉以及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和血管,其外在表现的不同寻常,都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 当心血液循环障碍。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 顽固的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预警信号之一,其关键原因是血糖水平升高会导致神经受损,削弱出汗功能和愈合能力,导致“糖尿病足”,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截肢。 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主力干将,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受影响,致使手脚冰凉。 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如果你的脚时常出现麻木感,这可能是由于足部、脚踝或后背的神经萎缩所引起的。 短暂发麻可能是鞋子太紧造成的,不必担心。 脱水通常会导致肌肉痉挛,同时,缺乏钾、镁和钙元素等营养元素也会导致痉挛。 警惕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压症。起床或从椅子上站起来时,脚后跟的底部出现剧烈疼痛。行走数步稍缓解,随后疼痛又加重。 穿太紧、太旧的鞋、人字拖等都会加重症状。 关节上突然发作的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这可能是痛风、关节炎、感染和外伤所致。 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包括脚趾,所以检查皮肤时不要漏过双脚,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黑痣出现,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 真菌感染容易导致脚趾甲变黄增厚;此外,患有呼吸道疾病、淋巴水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脚趾甲发黄。 当心肾病。肾脏有筛选营养素的作用,一旦工作失常,体液就难以及时排出体外,导致浮肿,脚部肿胀最为明显。 脚趾上的毛发突然变秃,很可能是外周动脉疾病(肢体末梢没有获得充足的血液)所致。 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脏病或中风的重要警示信号,因为腿部动脉堵塞通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堵塞有关。 小心肺癌或心脏病。肺纤维化和肺癌等肺病会导致血液流向脚趾甲小血管,引起组织膨胀,从而导致脚趾更圆更扁(临床上叫杵状趾)。 而心脏病、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会导致脚趾变形。 谨防心内膜炎。这是小血栓破坏脚趾甲下毛细血管后导致血管破裂的结果,心内膜炎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 护脚有3大法宝
足部尤其足底,是很多内脏器官的反射区,按照生物全息理论的观点,脚同耳朵、第二掌骨侧等部位一样,成为人体的一个缩影,与全身脏腑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中医理论来说,足部也是人体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的重要部位。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三条经脉走向止于脚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条经脉走向起于足部,与头面部和胸腹部相关内脏器官密切联系。足部的传统经穴有33个,占全身穴位的1/10,还有很多的经外奇穴,以及足部反射区。它们有一定的诊断查病、治病和保健效果。结合日常生活,足部保健要做到以下3点: 常用热水或者根据自身病情,采用中药进行足浴,可加快血液循环,甚至能起到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 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或者中药泡脚的好习惯,用约40℃的热水,泡20~30分钟即可,以双脚皮肤发红、面部有微汗为宜。 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 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脚变得暖和起来; 按摩承山穴,可缓解脚酸、脚抽筋等症状;常按太溪穴可补养肾脏; 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 夏天气温较高,脚病也进入高发期,建议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