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不许哭”,孩子内伤30年

 ykling 2017-08-04

陪孩子难过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来自凯叔讲故事

12:18

  凯叔说

kaishushuo

哭是什么?

我特别想用过一个简短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想了好久。 

起码,当着别人的面哭已经好久没有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当着我面哭的人。

孩子总爱哭,他们的世界太小了,他们面对的世界太大了。

“我疼,我怕,我不喜欢,我不想离开你,我想要,我累了,我做不到……”。

这些语言,孩子都用哭来表达。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亲人。不是严厉的老师、冷漠的路人甲、吓人的狼外婆,更不是一个凶巴巴的看守。

亲人,就是放下要求,先陪你难过一下下的那个人。

作者 | 周小宽

说一个哄孩子的小故事。

小女孩晚上做噩梦了,

尖叫醒来,哭着扑倒在妈妈怀里。

还不到2岁的孩子说不清自己梦到了什么,

只是看起来小小的人儿那么害怕,那么难过,

妈妈抱着她,轻轻地说:

“宝宝做噩梦了啊,害怕了是吧,

梦里有可怕的东西啊,妈妈知道了,妈妈陪着你啊。”

孩子哭了一会儿,平静下来,

在妈妈的拥抱下,又进入了梦乡。

 

当孩子害怕、难过、哭泣的时候,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说:

“宝贝儿别怕,宝贝儿不哭。”

这几乎是父母们不假思索的共同回应。

但其实,对孩子来说,

妈妈最好的回应并不是直接说:“宝贝儿,不哭”,

而应回答:“害怕了?难过了?妈妈知道了啊,

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啊。”


01

第一种回应和第二种回应,

看起来都是哄孩子,安抚孩子,

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孩子摔跤了,害怕了,受到了小挫折,哭泣了,

父母看到的第一个本能的反应是:

我的孩子现在心情不好了,

我要快点安慰他,让他好起来。

“好起来”的直观表现其实是:

不哭了,不闹了,破涕为笑了,玩别的去了。

 

在到这里,妈妈爸爸或许会松一口气,

不再揪着心和焦虑了。

但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立来说,

后一种回应其实更好一些。

因为后一种回应不只是安抚孩子,

更是对孩子的感受和表现

体现出了一种“全然的接纳”。

 

年幼的孩子,从出生到儿童期,

正在经历一个人格形成的心理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

是父母对他们的完全地接纳。

这种在幼儿时期的接纳会内化到孩子的潜意识,

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来说明,

小男孩第一次看到一片巨大的草地,特别兴奋,

妈妈还没来得及叫住,他就不顾一切忘情地奔跑,

结果摔跤了,摔疼了,他于是开始哇哇大哭。

这个时候,其实孩子的内心有很大的波动,

兴奋的情绪瞬间被挫折所取代,

孩子的哭其实是自身心理机制的调整。

 

如果这时妈妈对孩子说:

“叫你别跑吧,不听话,结果摔了吧”,

或者试图安慰孩子“好了好了,别哭了,没事了。”

 

这两种反应,其实给孩子的信号都是“不接纳”。

 

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有逻辑性和理性的思考,

他们的感受往往是很直接的。

如果妈妈总是安慰孩子“不哭了”,

或者对孩子说“如果你不跑就不会摔跤”,

那么孩子潜意识可能会觉得:

妈妈是不喜欢我哭泣的,不喜欢我有挫败感的,

不喜欢我害怕的,我有这种情绪是不好的。

我最好不要哭,不要害怕,不要犯错。     

 

对于孩子而言,

哭一下可能会释放出焦虑和挫败情绪,

而不允许孩子哭,

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被接纳”和“不被许可”。

 

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不会让父母和家人担忧,

但却一直在压抑自我。

 

全然的接纳,可以养育出拥有更多自我,

活得更为自由,更能承受糟糕情绪的孩子。

全然的接纳,也是安全感的形成基础。


全然的接纳,就是完全认可孩子的情绪,

特别是负面的情绪。

让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害怕,可以难过,可以哭泣;

让孩子觉得,我摔个跤,犯个错,

哭泣一下是没有问题的;

我可以有不好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挫折感,

我能被允许把它表达出来,

我的妈妈不会因此特别愤怒、难受,或者被吓到

——即,我妈妈能够“抱持”住我的一切。


02

一句概括的话,能平静地接纳孩子全部情绪的,

就是最好的父母。

很多特别爱孩子的妈妈,往往比较焦虑。

她们追求完美,总是希望自己是个100分的妈妈,

特别是一些自己的童年经历不那么好,

内心有创伤的妈妈,

更加希望自己可以让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

 

看到孩子哭了、摔了、受挫了,妈妈往往特别难受,

除了难受,妈妈还会焦虑和自责,

也有强烈的挫败感。妈妈在潜意识里,

会有个声音说,这意味着“我不够好,不够尽责”,

所以妈妈对孩子的回应,

往往是第一时间希望让孩子停止哭泣、发脾气。

如果孩子马上高兴了,平静了,

妈妈的本能才能停止焦虑和自责。

 

但如果总是这样,

孩子就会变得很难自由地表达自己。

因为孩子也会下意识地害怕自己引起妈妈的焦虑,

他会无意识地压抑情绪,

希望妈妈能更加稳定和愉快。

所以会本能地讨好妈妈,

这也是每个孩子爱妈妈的表现。

但如果经常这样,

孩子就可能努力地成为“不让妈妈焦虑的好孩子”,

而孩子自己那些本来要表达的感受,就无法表达了。

 

我的表姐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个弟弟,

小时候她家庭环境不怎么好。

父母忙碌,重视弟弟也多于她,

她经常是没人管的状态,

磕磕碰碰、摔跤生病是常事。

表姐没有特别被疼爱的童年体验,想起就很心酸,

所以发誓要做一个好妈妈,

让她的孩子可以成长得特别幸福快乐。

 

我们童年的愿望,

也许就在这种情况下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我们会下意识地希望孩子可以替我们重过一个童年。

 

表姐从来不让她女儿出去和别的孩子疯跑撒野,

怕她摔倒跌痛;

害怕孩子生病,孩子吃的一切东西都小心翼翼,

很多“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孩子都没有尝过;

冬天孩子感冒咳嗽,她总是焦虑得不行,

一遍遍念叨:怎么又咳嗽了,

叫你不要吃糖了,不要喝饮料了……

 

她想给她视如珍宝的女儿无忧的生活、

健康的身体、完美的童年——可是结果怎么样呢?

这个孩子看上去被过多地限制了,

又怎么能真正地快乐?

 

快乐的孩子,是那种可以在父母的注视下奔跑撒野,

可以跌倒,可以哭泣,可以感冒咳嗽,

但是妈妈还是会照顾他、安抚他,

陪她经历这些小挫折。

03

如果父母很想给孩子极度完美的童年:

让孩子不摔跤、不生病、没有任何挫折、

没有不良情绪,这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种对完美成长过程的追求,

是父母内心补偿心理的一种体现,

而有的父母也是害怕自己像当年的父母一样,

不够完美,想避免一切可能的错误。

然而,过度焦虑,反而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实际上,一个人出生长大的每一天,

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挫折。

负面情绪,其中有难过、愤怒、悲伤,生而为人,

本来就是有能力去整合这些情绪的。

只要是在父母爱的守护之下,

这些小挫折反而会成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如果父母特别希望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

对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本能过分排斥和畏惧的话,

反而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过犹不及。

 

我们都希望孩子活泼、快乐、开朗,

但也应允许孩子有哭泣和不开心的权力。

全然接纳,就像给了孩子 “容器”一般的爱。

 

孩子所有好与不好的情绪

都在这个由妈妈构成的坚固的容器里,安然存在。

孩子能感受到无论是自己好的状态,

还是不好的状态,

妈妈都能全然接纳并且始终如一地爱着自己。

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安全感,有自信,

可以做自己,也能承受失败和挫折。

这就是人格的力量。

而其中,妈妈和爸爸,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和祝福。

 

当孩子因为噩梦惊醒,不要否认他的感受,

不要急着说“没什么可怕”,

而是肯定和认同他的情绪,说“我知道你是害怕了”;

在孩子哭泣时,也别急着说“不要哭了,

这有啥可哭的”,而是陪着孩子体验一下

他的挫折感和伤心难过的情绪,

告诉他“哭吧,妈妈陪着你啊”;

这种安慰才是直入孩子心底,

能给孩子强大支持的爱的抚慰。

 

接纳孩子情绪的小步骤:

1. 询问孩子的感受

“怎么了?害怕了吗?”“是不开心吗?”

2. 肯定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哦,你是害怕了”

“宝宝难过了就哭一会吧”

“宝宝生气了是吧,嗯,妈妈知道你生气了”

3. 陪伴在孩子身边,拥抱,抚摸

“妈妈在,妈妈陪着你,妈妈抱抱”

 

愿每一个孩子的高兴和不高兴,勇敢和不勇敢,

都被看见和接纳。


凯叔问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呢?欢迎给凯叔留言。

作者: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