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自谦不懂欣赏女性美,却画得出香艳迷人的美人图 淘艺宝 张大千 拈花仕女图局部 1954年作 在张大千的人物画作中,女性占绝大部分,他认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画”。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能够称得上“奇”的男子实在太少,故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之句。 张大千笔下的美女皆是端庄健康,充满青春活力,不乏当代女性的气息与风采。无论是观音、山鬼、明妃、仕女这样的古代传统女性,还是新时代的摩登女郎,都被刻画的细致入微,精妙绝伦。 张大千曾自谦的说:“我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我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他的仕女画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主要在于他将美人的“美”刻画的淋漓尽致,神髓逸出。 张大千眼中的美人标准更是比寻常人要苛刻许多,美人光长得美是不行的,在气质上也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 张大千所画美女图堪称一绝,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画上美女似总在含情脉脉的看着你,顾盼生姿。顾恺之常说:“四体妍媸,无关于神明,传神写照,正在于阿堵中。”可谓是一幅画的神韵全在眼睛上。 张大千 修竹美人 1951年 张大千对于手的刻画也是严格律己,中国画自古有“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兽难画狗”,张大千曾在敦煌临摹壁画时,看到唐朝人画女人时,不论丫头、小姐还是富人,都将手画的细腻传神,绝不偷懒,因此,也造就了张大千对刻画手的执着。 在张大千认为中国人的审美并没有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他创作的美人国画中,结构严谨,骨肉均停,书体端庄,气象雍容,呈现出秀逸清丽的面貌。美人多穿古装,飘逸轻盈,因为张大千认为古代女人的衣服有彩带、有水袖、有流畅的线条美,因此入画,而时装本身总在变,所以时装的美都是暂时的,便有过时之说,因此不容易入画。 当然作为最绘画女性的大师张大千不仅于绘画美人、欣赏美人,对于描绘美人的诗词也是信手拈来。 张大千 持花仕女 1920年 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 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双黄鹄,两鸳鸯,迢迢云水恨难忘。 早知今日长相忆,不及从初莫作双。 张大千 执扇仕女图 1941年作 偶逢佳士亦写真,豪端欲恐有纤尘。 世间恨少奇男子,腕下翻多美妇人。 着短短装饶别致,作飞飞想见全神。 画眉莫笑趋时样,此是摩登七戒身。 张大千 修竹仕女 1943年 明月王郎曲,竹枝湘女讴。 西风零落下,襟袖自生愁。 张大千 柳荫仕女 1941年 社散寻常燕子飞,流萤都上野人衣。 轻罗小扇依稀是,银汉星辰近日非。 张大千 芭蕉仕女 1938年作 观行流水心,妾守幽闺性。 蛾眉颦不展,蕉心比侬命。 张大千 倚竹美人 1937年作 寒天翠袖照明霞,倚竹竮日又斜。 瘦到骨时香到骨,祗因薄命是梅花。 晚凉新浴罢,团扇立当风。 自觉云鬓乱,慵将玉手拢。 丝丝萦粉面,馥馥散花丛。 巧语呼郎出,为侬挽要松。 张大千 纨扇仕女 1939年 风渐暖,只觉起来能倦。 飞絮落花君不管,瑶阶浓绿换。 小扇罗纨羞展,双凤檀槽争按。 谁说归程天样远,量愁天更短。 张大千 仕女四屏 1936年作 春风楼上柳腰支,初试花前金缕衣。 袅袅婷婷不自持。 晓妆迟,画得蛾眉胜旧时。 妾住长干近凤台,君行滟縃浪成堆。 愁风愁水日千回,断雁不传云路信。 寒鸦自引客舟来,襄王神女费疑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