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史】前言:当我们谈论印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公司总裁 2017-08-04


《插图印度小史》

前言




相传,至高无上的湿婆大神(Shiva)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Parvati)居住在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之顶。他们有两个可爱、健壮的儿子,分别是哥哥战神室建陀(Skanda)和弟弟象头神伽内沙(Ganesha)。有一天,湿婆得到了一个带有神奇法力的芒果,据说吃了它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聪明与智慧。室建陀和伽内沙都渴望得到这个芒果。于是,湿婆决定让二人赛跑,谁能先绕世界三圈,他就把芒果给谁。


室建陀二话不说,骑上自己的孔雀座骑,风驰电掣,转瞬之间已经飞到了千里开外。高山大川、陆地海洋都被他甩在了后头。没过多久,已经转了半个世界。但是,隐隐约约之间,室建陀似乎总觉得弟弟伽内沙远在自己的前头,任凭自己如何加速,也追赶不上。


看到哥哥骑着孔雀一跃而起,伽内沙很是发愁。他还是个小男孩,座骑也只是一只不起眼的老鼠,若是比拼速度,怎么可能追得上哥哥的孔雀呢?忽然,伽内沙灵机一动,请湿婆与雪山神女并排而坐,而他则双手合十,绕着自己的父母转起圈来。


待得室建陀绕世界转了三圈回来,却发现伽内沙已经将芒果拿在手中,笑嘻嘻地看着自己。室建陀十分诧异,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你一直比我快吗?”


伽内沙恭敬地回答:“亲爱的哥哥,你绕了你的世界三圈,我也绕了我的世界三圈”,他指了指湿婆和雪山神女,“我们的父母就是我的世界!”



 “象头神”伽内沙智胜“战神”室建陀。从这则神话可以看出,印度文化关注内心世界,善于发掘事物背后的隐喻与意义



喜马拉雅山的另一边


印度和中国的第一次“相遇”,是在5千万年前的古近纪。那时,海洋中漂浮的印度板块不断向北移动,撞上了中国所处的亚欧板块。在连接处,大陆逐渐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和印度,在两个民族形成之前,就已注定了要做永世的邻居。


很多年后,人类出现在这片大陆上。在公元前的几千年里,东亚和南亚两块肥沃的土地先后孕育出了文明。相传,在东亚,黄帝与炎帝订下盟约,华夏民族的雏形从此诞生;而在南亚,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婆罗多(Bharata),征服了他所知的整个世界,成为了印度的第一位“转轮王”(Chakravartin,即征服全世界的领袖)。

 

印度的“黄帝”,征服世界的转轮王婆罗多


从此,中印两个民族开始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在印度的古代典籍中,中国称为“秦”(Cina),并被描述成一个盛产丝绸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国民则被认为属于刹帝利种姓,地位仅次于最高的婆罗门种姓。中国对印度的记载就更为丰富了:从汉武帝时期,张骞道听途说的南方某国“身毒”;到魏晋时期,频频来华的“天竺”僧人;再到《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万里求法、旅居十余年的“印度”,这个国度的形象愈加清晰与丰满。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印度文明作为四大轴心文明之一(另外三个是中国、希腊与希伯来),有其独特而系统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重视思辨;看待事物时尤为关注隐喻与意义;视尘世为虚幻,渴求最终的解脱。这对于相对来说较少关注内心世界的中国文化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补充。另外,从印度传入的因明学(逻辑学)、音韵学,以及绘画、雕塑艺术,都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如今,来自印度的文化元素已经彻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我们都会讲究“缘分”,相信“因果”,喜爱“孙悟空”。



禅宗的祖师达摩是一位来自南印度的僧人。在传说中,他也是少林功夫的创始人



徘徊中的巨象


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国家之一。1947年,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这在当时被许多西方观察家认为是最鲁莽、最无前途的建国决定。那时的印度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之中——因印巴分治而引起的屠杀,致使上百万人丧生,另有上千万难民无家可归,亟待安置;在印度国土内,大大小小五百多个各自为政的土邦星罗棋布,其中不乏试图武力割据一方者;北部边境上,新组建的军队正在与邻国激烈交火;窃据在南部海岸上的葡萄牙人却不肯归还殖民地果阿;偏偏在这个时候,带领印度人民取得独立的精神领袖“圣雄”甘地,又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身亡。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迫之下,这个新生之国似乎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

 


“圣雄”甘地,领导了印度人民的独立运动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快七十年过去了,印度不仅没有分崩离析,反而日渐发展壮大。她不仅成功吸纳了所有土邦成为领土,夺回了果阿等殖民地,甚至还吞并了小国锡金。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度在建国时就得以确立,其运转虽远说不上完美,但在大部分国民是文盲的情况下,竟也能维持国内稳定。九十年代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上了快车道,如今已是GDP增长最快的大国;文化艺术也异常繁荣,宝莱坞电影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军事科技方面,印度已经拥有核弹、洲际导弹、卫星导航系统及航空母舰等一系列“大国标配”,实力足以与英、法等传统强国一较高下。


 
世界主要大国近十年的GDP增长率比较图。中(绿线)印(蓝线)一直大幅领先G7发达国家,从2014年起,印度的增速已超过中国


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正在折磨着这个“人口超级大国”。庞大的年轻人口虽是印度的最大资产,但要充分挖掘其潜力却是困难重重。印度的儿童数量(15岁以下)将近中国的两倍,但近四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不容乐观;每年有近两千万青年人进入劳动市场,但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能容纳,以致躁动的无业人员令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海外印侨在科技、教育等领域大放异彩,取得了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在他们的祖国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腐败丛生的官僚体制却严重制约了各领域人才追求梦想的可能性。


另外,印度以其种族、语言、宗教的多样性著称。这固然有其好处,但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很大挑战。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与利益,如何调节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都是事关印度国运的大问题。

 


将南亚各地区用当地的官方语言标识出来,次大陆的文化多样性一目了然


印度正在寻找这些问题的解法,而解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个文明的前途。是逐渐沉沦,成为一个世人凭吊的没落文明;还是奋发图强,闯出一条印度特色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哪种结果,在整个人类都在面临巨大考验的二十一世纪,印度,这个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无疑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我们中国人,对这头徘徊中的“亚洲巨象”,也应该多加关注了。



一次跨越数千年的探索之旅


今天印度的缤纷多彩得益于数千年历史的层层积淀。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种、文化迥异的民族都在印度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衰亡了,曾经纵横捭阖的英雄逝世了,但在这片信仰灵魂转世的次大陆上,没有什么会真的被忘记。历史在今天的印度不断重生。在传说中、习俗中,乃至在思潮与运动中,我们总能察觉到曾经的事件或人物,悄悄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故事、一个节日或者一个观念,继续在当代社会焕发自己的生命力。


举例来说,上古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两大部族因为争夺王位而决战于俱卢之野,这段历史被记载在印度人最家喻户晓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激发着一代代青少年的英雄情结;莫卧尔皇帝阿克巴深受人民爱戴,因为他曾到拉贾斯坦地区游猎,至今当地人民仍会在每年“大帝节”这一天抛洒红粉,集会狂欢;而在今日的印度政坛,莫迪和他的印度人民党之所以能呼风唤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千年来印度人对外来殖民者(突厥穆斯林和欧洲人)反感情绪的不断累积。从古代到当代,印度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连续性,传统的服饰、建筑、艺术、习俗等文化元素在今天依旧鲜活动人。


 
梵文典籍《摩诃婆罗多》中的俱卢之野大战


了解印度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认识今天的印度——让我们能尽情欣赏她的深邃与绚烂,同时理解她的喜悦与忧伤。印度历史包罗万象。它有时扣人心弦,即便是单个事件的发展也是精彩绝伦;而有时又充满神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穿越时空的探索中,在微妙的历史细节中寻找答案。


我们想要知道,雅利安人是谁?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五彩斑斓的狂欢和清心寡欲的修行,哪个才是真正的印度文化?印度究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还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大陆”?我们还想知道,印度共和国的立国精神是什么?甘地、尼赫鲁、莫迪,他们心中的“印度梦”是什么样子?而印度式的“民主”到底成功不成功?印度的明天会好吗?


这些也是笔者最关心的问题。为解答心中的疑惑,我攻读了印度历史的硕士,同时学习了两种当地语言。在印度期间,我一直试图追溯当代印度各种现象的历史源头,毕竟现在的“果”,必由过去之“因”。


所以,《插图印度小史》就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些我国人对于印度最关心的问题。这是一本介绍印度历史文化的普及型读物,笔者在写作时,以时间轴为经,以对重要文化元素的描述为纬,力求整本书有清晰、顺畅的历史脉络,同时又能尽可能的讲述最多的故事。


本书分为十章,每一章对应一个历史阶段(详见目录)。每章分为数个小节,每小节独立成文。在每一章的最后一个小节,会有一段评述,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文化遗产做一个总结,并着重分析该段历史给印度留下了什么特征,在当代印度又有什么体现。


印度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些元素,如神话、史诗、那烂陀大学、象棋等,被作为小专题穿插在各章节中。另外,笔者还翻译引用了一些印度历史文献,如吠陀中的有趣段落,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更直接的体验到印度的独特风情。


 
节日、遗迹、宗教、习俗……每一个印度文化元素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印度板块至今仍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中国和印度的距离仍在不断缩近。对于今天胸怀壮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我国国民来说,是时候认真了解下这个庞大而有趣的邻居了。




《插图印度小史》目录


前言     当我们谈论印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第一章 文明伊始

    ——印度河,一个文明的开端

第二章 吠陀天启

    ——史诗中的雅利安人

第三章 孔雀帝国

     ——大雄、佛陀与阿育王

第四章 游牧入侵

     ——大月氏人与丝绸之路

第五章 黄金时代

     ——零、日心说和中国来客

第六章 南方雄邦

    ——出击,征服马六甲

第七章 苏丹入主

    ——印度斯坦的诞生

第八章 蒙古王朝

    ——马背上的火枪手

第九章 英属印度

    ——大不列颠“皇冠上的明珠”

第十章 古国新生

    ——从尼赫鲁到莫迪

结语

附录     印度的基本资料

索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