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史】1.1 似曾相识的创世神话

 公司总裁 2017-08-04

《插图印度小史》

第一章 文明伊始


孰人知之,孰人晓之?

创世何始,何地何时?

虽彼诸神,亦起其后;

混沌之初,何从猜度?

——梨俱吠陀 第十卷

     第一百二十九首


Who really knows, and who can swear,

How creation came, when and where!

Even god came after creation’s day,

Who really knows, who can truly say?

_RigVeda Book X, Hymn CXXIX



宇宙如何诞生?人类何时起源?世间万物都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些终极问题,古印度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节 似曾相识的创世神话


 “太古之初,混沌未分,唯有一金蛋(Hiranyagarbha)存在。它是天、地、水、空之主,独掌乾坤……而万物皆由此生发……


 “卵生宇宙”


《梨俱吠陀》(Rig Veda)成书于公元前15世纪,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上面记载了一个类似“盘古开天地”的创世故事。


该书有一首《原人歌》(Purusha sukta),讲到:宇宙初成之时,有一位千首、千目、千足的巨人,充斥着整个世界,称为“原人”。天上诸神经过商议,决定将这个“原人”作为祭品,分解成为世间的万事万物。他的眼睛变成了太阳,他的头脑中出现了月亮,春夏秋冬乃成,虫鱼鸟兽乃生。



 “巨人化生”


人类也在此时被创造了出来:原人的口中诞生出了婆罗门(祭司),原人的手臂变成了刹帝利(王侯),而吠舍(平民)、首陀罗(奴仆)则分别出生于原人的腿和脚——四大种姓由此形成。



 种姓金字塔示意图,从上至下分别是婆罗门(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吠舍(Vaishya),首陀罗(Shudra)。在四大种姓之外的贱民(Dalit)则处于社会最低端。


毫无疑问,这个创世神话只是古代印度人天马行空的想象,远非真实的历史。尤其对种姓起源的描述,更属于怀有明显政治目的的宗教建构。至于印度神话中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记载,则要等到一场“大洪水”的来临。

 

许多文明的传说中,都流传着一场扫荡旧秩序,开启新时代的“大洪水”。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因不满人类的堕落和作恶,决定天降暴雨以摧毁他们,仅留下“钦定”的正义之士诺亚一家人乘上方舟避祸。


相比之下,中国与印度的洪水则只是一场自然灾难。“大禹治水”故事中,大禹身为人民的领袖,依靠智慧和毅力战胜洪水,取得成功;而在印度“摩奴与鱼”的故事中,摩奴的获救则是因为一次善行。



摩奴救鱼,善有善报


《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记载了这则远古的故事:一天早晨,摩奴来到河边洗漱。一条小鱼游到他身边,请求他的保护,以免自己被大鱼吃掉。


摩奴心生恻隐,就救下了小鱼,把它养在陶罐里;随着这条鱼儿逐渐长大,摩奴又将它饲养在池塘中;不久,这条鱼儿就已经大到只有海洋才能容得下它了。

 

一天,鱼儿预告摩奴,说一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即将来临,让他做好准备。不久后,洪水如期而至,鱼儿驮起摩奴,送他到北山之巅避难。


洪水退后,只有摩奴活了下来,其余人类则无一幸免。神又赐与摩奴一位女性伴侣,这两人就是今天所有人类的始祖。



印度版的“诺亚方舟”


神话的迷雾中能隐约显露出历史的痕迹。根据后世婆罗门学者的解读,这则故事暗示着,在原始社会时期曾经盛行“大鱼吃小鱼”的丛林法则,而摩奴则是这一蛮荒状态的终结者。在他之后,一个有着明确秩序的文明诞生了。

 

于是,在公元前后,一本托名“人类始祖摩奴”的《摩奴法典》被编纂成书,在之后的两千年里,在印度社会伦理规范中长期占据最权威的地位。



《摩奴法典》(Manusmriti)


趣闻:朴素进化论?


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维护宇宙秩序。其性格温和,对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中的世界。


古印度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毗湿奴十个最重要的化身,分别是鱼、龟、野猪、狮面人、矮人以及五位人类,竟与现代科学所描述的从鱼类到爬行类再到哺乳类的演化顺序大致吻合。


虽然没有发展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但古印度人似乎在观察世间芸芸众生时,察觉到了生物演化的大概规律,然后写入神话流传了下来。


毗湿奴的十个化身,从左到右分别是鱼、龟、野猪、狮面人、矮人以及五位人类


以上就是古印度人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回答——宇宙诞生于一个金蛋中,而人类以及世间万物都由一个原始巨人的身体变化而来。


这与我国关于盘古的传说极为类似,因此有些学者提出盘古传说源于印度的假说。然而,因为时代久远,文献缺乏,这一假说至今既未能被证实,也未能被证伪。



中国文献中关于盘古传说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其中写道:“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至于在中国、印度、基督教等传统中都存在的史前“大洪水”的传说,则很可能源于各民族对于曾经苦难经历的相似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无一例外,在这些传说中,只有那些拥有善良、坚毅、正义等道德特质的人物,最终生存了下来。这也许是人类祖先在经历灾难后,痛定思痛,留给后世子孙的相同训诫吧。

 

我们常谈文明差异,其实从一开始,文明之间的共同点就比不同点要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