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要注意顺序,不然气息被打乱 艾灸时,取穴的顺序重要吗?很多人只是做艾灸保健,每次灸一个穴而已,所以顺序的事项从来没放在心上,也不觉得重要。 但是,当你艾灸穴位较多时,那么艾灸穴位的顺序就必须要重视起来,如果艾灸顺序不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患者称,自己一艾灸就上火,头疼脑热,十分烦躁。经判断,不是体质的原因。这是为啥呢? 原来他艾灸的顺序太过随意了,灸完腹部的穴位,灸背部,想起头部的问题,又开始灸起头上的穴位。气息全打乱了,不头疼才怪! 身体里的阴阳之气运行自有其规律,一般是从阳气较足的部位流向阳气较弱的部位。有的人手脚冰凉是咋回事呢?是因为中间堵住了,阳气过不去,或者阳气本来就弱,还没运行到手脚就已经“耗尽了力气”。 做艾灸一定要懂得顺应身体正气运转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呢? 《千金要方》:“凡灸当先阳后阴,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 艾灸时我们一定要遵从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面后腹面的规律。 先阳后阴,这里阴和阳的标准可在《黄帝内经》中找到答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 按以上的顺序进行,先阳后阴,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从上后下,可以避免面部哄热不适之感。先少后多,主要是使艾柱的火力由弱增强,以使人能易于接受。需要灸多壮者,可先用小艾柱灸起,逐渐更换大艾柱,或者使用小艾柱多壮法代替,临床施灸的时候要根据个人的情况。 当然,具体施灸的时候也应灵活调整。 有个医生给调理脾胃,他脾胃调理分五个阶段,这里拿第三阶段来举例。 1、先做命门,艾条稍微点燃即可,燃的太旺是为泄命门。因为命门是纯补的穴位。距离皮肤5cm处施灸,灸3分钟。 2、其次是大椎,艾条稍稍向下倾斜一点,就是点燃的那头朝下,是为把寒气往下从脚上排出去,此穴可灸5分钟。 3、脾俞,先左后右,各7分钟 4、再来肾俞,先左后右,7-10分钟 5、中脘,7-10分钟 6、不便秘——神阙;便秘——气海。5-7分钟 7、关元,5-7分钟 看到这个顺序,肯定很多朋友都会问为什么第一个穴位是命门呢?为什么没有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呢? 因为命门是水火之宅,生命的门户,所以我们要先温补命门以后才能做其它穴位。 接下来我再做大椎,以后的穴位都是按照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了。 如果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不能一次性做完这些穴位,我们可以按照顺序做一部分,在当天把剩下的穴位补上来就好了。 古人经验一:多灸背部,少灸胸膈 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背部有很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常灸大肠俞能够行气导滞、清肠排便;常灸关元俞穴可调经气,控精关等。这些穴位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古人经验二:先阳后阴,先左后右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就清楚记载: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的原则。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古人经验三: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明朝杨继洲《针灸大成》的记载,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的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无需记穴位的“阿氏艾灸法” 很多人以为艾灸一定要找准穴位,所以不太敢去尝试。其实有个很简单的办法,有个穴位叫“阿是穴”就是按到了痛点,有感觉的地方,或者是病灶的地方。在民间一些地方,有一些老中医喜欢把“阿是穴”叫着“阿氏疗法” 我自己最开始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只是知道自己手脚部位肿,然后腰腹部比较粗,感觉不太健康,因为健康的人身材一定是匀称的,那么不匀称的地方一定是多少有一些问题的,于是我就在这些我认为不健康的地方艾灸,并没有寻找穴位。我的艾灸之路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其实对现在很多亚健康的朋友们来说,艾灸几个穴位往往收效甚微。因为经络堵塞太严重,已经不是几个穴位和一两条经络能解决的问题了。这种情况,我就是建议不用寻找穴位了,大面积的灸效果才可能比较明显。很多人处于这样的情况,但是又不肯大面积的艾灸,时间和力度以及面积都不够的时候,艾灸没有什么收获,就觉得艾灸没有用。其实不是没有用,是没有用好!学过南少林火功推拿的学员,可以采用火功冲击或火焰掌去代替艾灸操作,不仅效果更快,而且更省力省时。因为火功推拿具有艾灸、按摩、热敷、火疗、药疗等复合功效,做一次火功推拿胜过好几次艾灸。另外火功推拿的火力面积也比艾灸大很多,艾灸只能做一个点,而火功可以做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另外艾灸完一个穴位一定要封穴,封好后再灸另外一个穴位......因为艾灸后穴位都处于开放状态,经络也处于通畅中,如果不把穴位及时封好,会造成寒气更容易入侵,并顺这经络入侵更深,所以封穴尤为重要!每灸完一个穴位,都要进行封穴,以保证疗效。 如何封穴呢? 方法有四种,这里分享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即艾灸完一个穴位后,轻轻拍打穴位周边,然后用衣物遮住穴位,这样就达到封穴的效果。 用艾灸充盈阳气 今年的三伏天一直要持续到8.25号,整整40天。听起来是不是酷热难耐,光想想就觉得可怕?老实说,我觉得大家应该庆幸,因为这是今年最后一次冬病夏治的机会了……
三伏天除了贴三伏灸之外,还特别适合艾灸。如果不想一大早就去医院挤着贴三伏贴,或者懒得动手自己做的人,就直接买艾条艾灸吧。借助“艾灸”的纯阳之力和三伏天的“天灸”之力,让体内元气满满~ 暑湿
三伏天热,暑气马上就到了极致。“暑”与“热”不同,它有“煮”的意思,古人云:暑不离湿。暑湿夹杂在一起,人就容易困倦,吃不下饭,还会长湿疹,整个人都焉掉啦。这个时候需要灸一些可以健脾胃,祛湿气的穴位。 自己艾灸:【中脘】【丰隆】
家人帮助艾灸:【承山】 艾灸的顺序:按照中脘,丰隆,承山穴的顺序来艾灸。 艾灸的时间:每个穴位艾灸时不少于10分钟,若中途感觉难受,可以停止。 手脚冰凉
脾肾阳虚的人,阳气不足不能充盈四肢,冬天的时候就会特别怕冷,必须要穿的厚厚的,把自己裹成一个球。手脚也特别冰冷, 还会生冻疮,又疼又痒。现在艾灸就需要找到相应的穴位来温补阳气,对抗寒冷。
自己艾灸:【神阙】【关元】 家人帮忙艾灸:【命门】【肾腧】
艾灸顺序:先灸背部的穴位,再灸前面的穴位,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艾灸。 艾灸时间:每个穴位艾灸时不少于10分钟,若中途感觉难受,可以停止。 容易反复感冒、免疫力低
冬天总有一些人总是反反复复的感冒,整个季节都是病怏怏的,不见好。这是因为体内阳气虚弱。阳气充足的人,身体强健,抵抗力也比较高,不容易感冒,即使感冒了很快就能恢复,而阳气虚弱的人则刚好相反。 在此时天地阳气充盈的三伏天来进行艾灸,可以帮助身体扶助阳气,提高抗病能力。
自己艾灸:【神阙】【足三里】 家人帮助艾灸:【风门】【大椎】 艾灸顺序:先灸背部的穴位,再灸前面的穴位,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艾灸。 艾灸时间:每个穴位艾灸时不少于10分钟,若中途感觉难受,可以停止。 痛经 人会痛经,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子宫寒凉,二是因为有淤血堆积,艾灸是很好的调理方法。可以缓急痛,也可以长期调理。艾灸的原理治疗痛经的原理主要是温经散寒,激发女性身体的阳气。 自己艾灸:【关元】【三阴交】用艾条悬灸各5-7分钟。
家人帮助艾灸:【八髎穴】用艾条悬灸各5-7分钟,也可以用随身灸来灸,需要20分钟左右。
艾灸顺序:先艾灸背部穴位,再艾灸前身的穴位。 艾灸时间:这四个穴位在经期疼痛时艾灸可以缓解急性的疼痛。每个月的经期前10天开始艾灸也能够缓解经期时的疼痛。 贫血,气血亏虚
冬天由于天气寒冷,阳气不足,人容易气血亏虚。所以冬天贫血的情况会比夏天要严重一些,脸色看起来会很苍白,没有神采,感觉特别困乏。蹲下去再站起来的时候就会两眼发黑……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或者是营养不良就会引起贫血。在三伏天的时候就要坚持用艾灸来健脾胃,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脾胃养好了,气血充盈之后就不会贫血啦。 自己艾灸:【足三里穴】
家人帮忙艾灸:【腰阳关穴】【脾俞穴】【大椎穴】
艾灸顺序: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艾灸。 艾灸时间:每个穴位艾灸时不少于10分钟,若中途感觉难受,可以停止。 艾灸的方法:
如果能悬灸最好,悬灸的药物穿透力更强。但如果不方便,可以使用随身灸。套上防烟袋,还能过滤烟雾。 三伏天艾灸的时间: ![]()
艾灸时须注意:
部分图片节选为《范长伟极简艾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