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些年,领略过天安门的气势恢宏,欣赏过长城的宏伟霸气,但我最喜欢的, 还是在胡同里自由穿梭,不用导航不用问路,跟着自己的心走,感受这最接地气的北京味儿。 很多人说每个北京人都有胡同情怀,它就像血管,根植体内,供养灵魂。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北漂而言,胡同,又何尝不是我的情结呢? 北京胡同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 不是南锣鼓巷密集的商铺,不是烟袋斜街的文化气息,而是这混杂着电动车、二八大杠自行车、共享单车的生活气,房屋间还有些电线、门口还晾着衣服。这才是胡同。 闲来无事的午后,骑着共享单车,在这北京城的胡同里慢悠悠地逛着,偶尔推着车走到胡同的拐角,寂静无人,仿佛这胡同这条街都是我的。旁边偶尔响起的谈话声,猛然间也有了几分儿时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是什么? 对于我这样的湖北姑娘,家乡的味道是熟悉的乡音,是熟悉的湖北菜,是没有空调的小村庄,是不太平整的泥巴路,是那个爸妈北漂、爷爷奶奶带我长大的小时候。 看到胡同里屋檐边南瓜的时候,想起了老家门前,爷爷奶奶经常会种的南瓜,有一些自家吃,多数都送人,善良的爷爷奶奶总是觉得自己家什么都有什么都够,所以好些东西都一定要和亲戚领居们一起分享。 还有一些南瓜,会把它们做成瓢,有的放在水缸里盛水,有的放在米缸里盛米,还有的拿出来装着一些过年时候的那些我现在已经叫不出来名字、也再也找不到的年货。 老家的南瓜啊,真的又甜又好吃。后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种不了地了,每次我放假回老家,都可以看到他们留着的邻居家送来的南瓜。他们说南瓜放久了才好吃,我知道,我爱吃,他们就故意留给我吃。 儿时每个夏日的傍晚,吃完晚饭坐家门口乘凉的时候,爷爷都会教我们下棋。我的象棋、围棋、五子棋并非来自学校,农村的学校是没有这些课外休闲项目的,都是我爷爷手把手地教出来的。 他说,你爸妈他们在北京很不容易,你要好好努力啊! 这两个奶奶,各自在这个胡同里推个小三轮车卖点东西,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路过的时候听见年纪稍长的奶奶说:“你看你多年轻啊,才七十多岁。” 多年轻啊,才七十多岁。多年轻啊,人生还有无数的可能性。 想起了我那已经离开人世的奶奶。如若她还健在,会很喜欢这样的小胡同吧,会天天来这里和这些同龄人一起聊聊年轻的时候,聊聊自己的子女多么有出息。 这两条狗,是在胡同里碰到的。前者在微显破旧的三轮车下面发着呆,不知道在思念谁。后者的主人,在轻轻呼唤着她的名字。 “她叫莎莎,她年纪大了,耳朵背了,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了……” 听到这里觉得很难过,每个生命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轮回。都会离开,不管这离开是突然,还是预料之中。 莎莎就在这条胡同来回地走着,不叫不吵,安安静静。 今年北京市的高考文科状元说他的作文写了老北京的文化,举的例子是兔爷。 进去兔爷这家店的时候,里面的阿姨立马让我们坐下来歇一歇,随便看看随便玩玩。她手里拿着的,是她正在画的玩具。 一直觉得会画画的人都很棒,而这种把兴趣、能力、生活融为一体的人更是厉害。总在想,如果我老了,我会不会也在某条北京的胡同或者某个老家的店子里,写写画画,偶尔和来买东西的人聊聊天,偶尔怀念一下过去,偶尔畅想一下未来。 偶然遇到的这家店,卖着很多老玩意。9寸的电视机、景泰蓝不同时期的胭脂盒、掐丝珐琅彩……小小的屋子,藏着中国很多年的历史,藏着很多人的过去。 老板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很认真地介绍着这些东西的历史、来源。他说:“老的跟新的不一样,好的跟坏的不一样。我这里啊,都是旧的,但都是好的!” 我想,这也就是北京胡同的一些内核。 胡同在,人在。即使是闹中取静,胡同中的人也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旧却好的生活。 其实人生啊,也就像这胡同一样吧。 有时路宽,有时路窄,有时道路平坦开阔,有时青石板磕磕碰碰。 在胡同里瞎逛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走,不知道往哪里走,但走着走着,就把路走通了。 如果你要问我这些胡同的名字。 对不起,这些胡同的名字我也记不清了。 你找到一条胡同,不管东南西北,随便走走。也许,你也可以在胡同里找到你的小时候,你也可以在胡同里遇到一些有趣的人,你也可以顿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