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说| 吴非:前方是什么

 昵称815848 2017-08-04

两年前,我在整理《不跪着教书》书稿时曾想到:要是这本书能“速朽”,中国教育也许就会有希望了。那本书出版快两年了,两年来,教育界上空仍旧没有一方明朗的天,我们仍然没有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教育的种种悲剧仍不断地从各地传来……当今中国教育界的许多现象令人羞愧,如果对那些丑恶现象保持缄默,甚或从中分羹,则意味着无耻。

作为教师的个体生命究竟有什么价值,在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人有信仰,即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因为看够了成群结队,听够了众口嚣嚣,我对独往独来的虎豹或是鹰隼一直怀有敬意。这两年面对各种困难,觉得自己过得比较充实,同时能为自己不断有新的磨练而感到愉快。我从不认为自己的职业无足轻重。罗素说:“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权威与个人》)人只有把自己作为具有独立意志的公民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工具,社会才有可能进步。教师之于教育,更是如此。

若干年前看到一段文字,说民国初年中原灾荒,饿莩遍地,人易子而食,有外国传教士施粥济众,他们在寄给亲友的信中写道“我们要让这些人能像人一样地死去”。记得当时大受刺激,废书而叹。也许就是在那种刺激下,我觉悟到教育的目的其实极为简单: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地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地活得美好。

因而也想到我们可能需要换一种思维来分析当今的教育问题。既然对教育改革有那么多怀疑或反对的意见,我们不妨这样去想:教育改革对谁不利?既然发展国民教育有那么多的困难,我们也不妨去想:发展教育究竟对谁不利?

收入本书的是2004年7月至今的评论和随笔。请读者原谅这些文章谈了些不愉快的话题。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予岂好辩哉!当有人要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侮辱教师的职业,亵渎教育理想时,你能装得若无其事?我当然明白自己的选择可能“不合时宜”。于是想到鲁迅笔下的过客,他说“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我从不敢想象那个过客会“就地卧倒”或是朝后狂奔,因为他是反抗绝望的思想者,不是行止无常的阿甘先生。

                                                                               2006年6月南京

贺师大附中鲁迅杯时文赛    

我视力欠佳,能把这部分文章看完,是兴趣使然。学生在关注哪些事,他们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表达,我很在意。持续多年的应试风气败坏了中学作文的品质,作文中少有“社会”,也就难有真实的人间和人性。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假大空的嘶吼,或是沉湎于小圈子的无病呻吟,对社会现象不置一词,似乎那些事与他无关;高中生的作文不会“批评”,不敢批评,最后也就落入“无态度”的境地。如果在高中阶段,作文就只会说套话空话大话,以后纵使读了大学,也不会有多大出息,盖中学时代的“底色”是假的,“底子”是破的。

但本届鲁迅杯时评征文让我感到兴奋。少年人,睁大眼睛看世界,事事关心,培育思维情感,是“立人”的必然途径。从这些时评中,我看到同学们关注社会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有态度,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常有人对学生写时评感到忧虑,这是因为他们不懂语文教育,不知道批判思维是学生发展的必备能力,同时也因为集体无意识的惯性作用,令他们视独立思考为洪水猛兽。特别是看到学生无所顾忌地评价社会不良现象时,他们特别恐惧,唯恐不能“保持一致”。然而,青少年对社会现象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坐等“统一思想”,才是最可怕的事。因为爱这个社会,爱这个时代,才会有批评的愿望;肯批评,是“看得起”,如果看不起,还不屑于说三道四呢。我看同学们的时评,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明天。

这些时评,评的是2016年上半年的各类新闻,那些光怪陆离涌动着的信息在冲击生活,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果面对这样的现实仍无动于衷,我们对不起受过的教育,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我从同学们的参赛时评中,看到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辨识真伪,寻找真相,探究实质的能力,负责地发表个人见解,正是语文学习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同学们的这些时评,都是“快文”——痛快,快捷,因为敢写,也就比较“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可能培育创造精神,同学们要珍惜并尊重自由思想的权利。仅“有胆”,不够,重要的是“有识”;同时要有表达的机智,会讲道理,有智慧地运用修辞手段,有点“文学味儿”,这样才能走得远一些。

在这里还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评论问题光“有态度”也不行,还得“有风度”。想让自己的观点被大家接受,要有理性分析,也要有恰当的情感和教养,偏激或是暧昧,难有读者,居高临下、傲慢无礼、攻讦谩骂,则必遭唾弃。

附中多多少少有点自由传统,同学们离开学校后可以回想。至于在外发表评论,不能不“看场合”,特别是公开发表的时评,也许更要审时度势。我偶尔也动笔,众所周知,大众媒体不可能如茶馆的自由言说,面向公众的时评写作,如戏台唱戏,得看台子结实不结实:台子硬实,你可以无所忌惮地吆喝、翻跟头;而如果这台子不牢靠,你须放小心一些,不要猛喝大喝、跺脚猛翻,万一塌了台,会连累主人砸饭碗。鲁迅当年说“壕堑战”,就反对赤膊上阵,不要中了人家的计。多此一言,想来同学们不至于讥我老来世故,有朝一日,请诸君看我身上之箭伤。

                                                          201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