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本县自然景观秀丽,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7?,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旅游各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尤以磷、铁矿为最。自然灾异频繁,旱涝灾害更是常见。自上乡三大水库,下乡四大排灌闸及其配套工程建成后,旱涝保收面积居全地区第一,基本实现水旱无忧。 (一)地 质 1、地质发展史 黄梅县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大体以潘家河、柯家岭、茨林、大河一线分野,其北侧属秦岭褶皱系东部南缘部分,基底岩性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属加里东运动的产物。至燕山晚期,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造就县北部山区的地貌景观。其南侧属下扬子台褶带的北缘。在震旦纪以前,下扬子台褶带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当时华夏陆台和华北陆台连接一块完整陆台。震旦纪一志留纪期间,江南古陆上升,两个陆台之间的下扬子台褶带相对下沉,海水由南面侵入,此时下乡为浅海,因而沉积志留系页岩。到志留纪末期,地壳普遍上升,海水退出,下扬子台褶带形成为山前凹地。沉积的堆积物有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粘土质页岩,这就是泥盆纪上统五通石英砂岩建造,与志留纪页岩呈不整合接触,这是加里东运动的产物。石炭纪开始,下扬子台褶带继续下沉,海水已大面积侵入。此时,下扬子台褶带在古生界已不是地槽,而是广阔的海陆交互地堑。其中沉积中统黄龙群厚层状屑岩,富含古生物的海成石灰岩及二迭纪茅口组合含燧石结核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二迭纪早期,海的范围逐渐缩小,下扬子台褶带形成一个靠近江南古陆的海湾,部分地方海水淡化,因而沉积茅口组上部的硅质岩,至晚期下扬子台褶带普遍上升,大羽羊齿植物生长茂盛,形成龙 1/22页 潭组炭质页岩、劣质煤、菱铁矿结核或扁豆体,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这就是海西期的东吴运动所形成阳。龙潭组沉积后,海水又侵入,下扬子台褶带成为一片汪洋大海。由于海水震荡,沉积物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层次很薄的砂质页岩和石灰岩(大冶灰岩)。到二迭纪末期,距今1(95亿年,受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海水全部退出境内,古生界及中生界所有地层全部开始褶皱,在本县境内形成马鞍山,马尾山背斜,踏石岭背斜,周家山单斜,汪家坪向斜。侏罗纪一白垩纪一第三纪陆相碎屑岩不始堆积。东部地域缓慢地上升,形成以石从岩、泥灰岩以及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以含粗砂为主的夹砾岩和细砾岩透镜体,中部为安山岩及安山质类溶岩所组成的垄岗、丘陵地貌。南部上升幅度较小,仍保持低丘一平原地貌。第四纪以来,境内除东北部处于缓慢上升外,南部地域处在缓慢下降阶段,其中一部分成为水域,后来由于长期的泥沙沉积,长江主泓道南移,湖底抬高,滨湖、沿江、平原日渐形成。 2、地层 县境内陆层出露比较齐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除南部为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外,其余均为太古界一元古界一古生界变质岩系。 太古界飞虎山组上段(Arfh2) 本组地层分布于垅坪水库以东,界岭一线以西,停前以北的柳林大部分地区,出露面积约45平方公里,由于本组地层在此处出露不全,加之为断裂和岩浆活动所破坏,厚度不清。主要由中一深区域变质的斜长角闪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 元古界一磨盘寨组(Ptm)塔尔岗组(Pttr) 磨盘寨组分布于停前街以东,刘壁大屋断层北面,界岭断层以南,由中一浅变质的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组成。塔尔岗组分布于刘壁大屋断层南东,柯家岭一线北西,由上、下两段组成,下段为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上段为干梅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 古生界寒武系下统(t1) 出露在县境南东角,东起黄土墙,西至刘地铺,最大出露宽度为20米,顶部为硅质岩夹紫色箔层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砂页岩互层,底部为含炭白云质灰岩及砾状灰岩,含钒钼较高。 奥陶系上、中统(O2+3) 见于蔡家洼,上部黄灰、黄白色页岩,砂质、炭质页岩;下部为硅质页岩。 志留系 下统高家边群(S1gj) 2/22页 分布于马鞍山背斜核部及潘铺一带,主要岩性:下段为页岩,炭、硅质页岩;上段为页岩,砂质页岩。 中统坟头群(S2fn) 见于马鞍山一带,岩性为砂质页岩,细、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 泥盆系上统一五通组(D3w) 出露于马鞍山一马尾山一带,常与志留系地层相伴出露,组成背斜翼部地层,在地貌上形成山脊或陡崖,上部夹有含铁石英砂岩或含砾石石英砂岩及鲕状赤铁矿,扁豆体石英砂岩。 石炭系上中统(C2+3) 仅出露于马鞍山背斜的北西翼,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岩。 二迭系 下统茅口组(P1M) 广泛分布于马鞍山背斜的两翼,上部为燧石层及硅质岩,下部为含少量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及灰岩。 上统一大隆组和龙潭组(I)2) 仅见于马鞍山背斜的北东倾伏端,大隆组为一套含菊石的硅质岩,龙潭组为劣质页岩类煤系地层。 中生界 三迭系一中统扁担山组(T26) 分布于县境东部边缘潘铺至水码一带。主要岩性,上段为白云岩,下段为灰 岩。 上统黄马青组(T3h) 分布于县境东部边缘内侧,与扁担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质页岩砂岩组成,局部见溶崩角砾岩,其深部可见石膏薄层。 侏罗系 下统武昌群(J1wCh) 3/22页 分布于停刀口一独山一线以南,大源湖以北地区,岩性为页岩、细砂岩、粉砂岩类煤层,是少量在用煤资源的赋存层位。 中统“下火山岩”组(J26) 仅见于向铺以南的局部地区,岩性为层凝灰质火山角砾岩 上统江镇(J3j) 出露于县城东北边缘刘地铺、潘家河、葡萄堰一线,呈北东一南西走向,最大出露宽度约600米,由安山质火山集块角砾岩和火山碎屑质集块角砾岩组成。 白垩系一第三系东湖群(K—Rdn) 出露在土桥、柴培塘、大源湖、张湖、十里铺一带,组成岩石以不显层理和分选性差的砾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仅在藕塘角、柴培塘以南边缘有微显层理的 砂质砾岩零星分布。 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Q1-3) 常沿基岩两侧出露于垅岗地带或河流二级阶地,岩性较复杂,多由网纹状红土、含砾亚砂土及砂质粘土组成。一般下部为网纹状红土和粘土质褐色土,上部为含砾亚砂土、砂质粘土,有时夹砂砾层,并有铁、锰、钙质结核或薄膜。 全新统(Q4) 分布于河谷地带,湖泊周围及南部滨江平原地区。沿江滨湖地区为冲积、湖积的细砂、亚砂土、淤泥及腐殖土;岗地和河谷地带主要为残破积、冲积的网纹状粘土、砂砾石层。 3、构造 本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淮阳l』J字型构造前弧东侧,近弧顶的内侧部位,即淮阳古陆南部边缘凹陷盆地的褶皱带中。境内构造线方向主要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构造活动比较频繁,褶皱和断裂比较发育。 (1)褶皱构造 总体形态:本县东半部为背斜构造形态,背斜轴近于东西,其中显生宙地层组成马鞍山一马尾山背斜,其形态为两翼近于对称,向北东倾伏,至县境东部边界演化成一次级近南北向小背斜。前寒武系变质地层组成飞虎岭背斜,其核部地层为飞虎山组上段,南东翼为磨盘组和塔耳岗组地层,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和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破坏,加上境内范围的局限,因而使该背斜构造形态残缺不全和核部地层及两翼地层中次一级褶皱构造发育。 4/22页 次一级褶皱主要为:太古界飞虎山组中的褶皱,在南部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在东北部呈北西一南东走向,向南延伸逐步转向东西走向至南西一北东走向。 元古界红安群中的褶皱,包括朱家山单斜构造和东部褶皱构造,东部褶皱构造由徐家咀倒转背斜,陶家墩倒转背斜,邹家湾向斜组成。 (2)断裂构造。 断层:境内的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一南西走向属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延伸部分]和北西,,南东走向[属襄(樊)广(济)断裂延伸部分]两组。 北东一南西走向断层有: ?黄土墙一棉花地一柯家岭断层,这是鲁园街一转棚桥一拉犁尖迭互状冲断层带南西延伸部位。 ?刘壁大屋断层为元古界磨盘组和塔耳岗组的分界,向南西走向230。,出露长度4公里,赵家庄以西被覆盖,推测其延伸至土桥以西,长约10公里。 ?大路周平移正断层,位于东部,沿太古界飞虎山组与元古界磨盘组之间延伸,走向北东40。,延伸1000余米,向南东倾斜,上盘发育有400—800米宽的破碎带。 ?曹家湾一胡家湾平移逆断层,位于西部,走向60。,向北西倾斜,断距800米。 北西一南东走向断层有: ?胡岩_成岭平移断层,位于北部,走向300度。倾向倾角不明,断距500米。其两侧岩石受强烈破碎,宽20—30米。 ?竹家山一王仓下断层,位于东北部,沿元古界磨盘组延伸,走向315度,出露长度3公里。 何家老屋破碎带,位于古角水库南冲东南坡,钱家岭至洪畈一带,长1700米,窀3—9米,走向20度,倾向南东,倾角70度。 4、岩浆岩 (1)侵入岩 境内侵入岩比较发达,主要分布于县内北部山区,多为酸性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系梅川岩体的南缘部分,其内侧即望江、向蔡、挪步园以南等地,为中、粗粒的花岗斑岩,外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停前、苦竹口至大河一线。 (2)喷出岩 5/2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