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求学修身2011 2017-08-05


《道德经》一直是我国传统国学中的精华,这部集聚了老子智慧的书籍也透着它独有的透彻、孤绝和高深。有人说,它有些许艰涩,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高的高山;也有人说,它十分直白,句句都是警句,所以全书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无论从哪一扇推入,都能见一番天地。想读懂《道德经》,就需要先读懂老子,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也是老子的大智慧所在。

1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立足不败之地。

在古代乱世中,常常遇见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大概是老子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2

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

3

说话太容易的时代,闭嘴是门学问

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4

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

老子在《道德经》里最后一句到底是什么?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皆是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

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

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独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