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种势莫轻视,此意源头在腰隙。 首先点出了“十三势”认真研究、听、看、想之感受,有要害的点出了生命之源在腰隙----指肾,肾乃生命之所、发起之源,总结了“十三势”的主宰。 ? 变化虚实须留神,气遍身躯不稍滞。 承上启下的点气的运用,收敛入骨。练拳应虚实分明之准,圆转变化之妙,身体中正,支撑八面之稳之外形也。行气九曲珠,无处不到之通,气遍全身不稍滞之顺,乃内气也。内外修身要认真,体会也。 ?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沉静而放松乃发劲的前奏,发劲的速动是在沉静放松加速动而完成后自若回归沉静。静思与专注,可使变化莫测而清醒,可使进退转换而随意。刚柔互用,出现神奇的功能效果。 ?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太极拳的招招势势,拳理、拳法要认真留心揣摩,此意来源祖传口授的学拳需知中:每招每势要仔细揣摩,不揣摩关节不灵,来脉不真……懂理、通法、下功夫。练拳万变一动自现。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功夫到家自然而然功夫於一身。轻松而得也。 ?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首句点出了生命之源,又加重重复留意在腰—指气,气的运转,求体松、静思、腹空,气在体内运行的现象体会。气沉丹田,降于涌泉,运于稍节。节节要松,皮毛要攻,连绵贯穿,虚灵在中。乃气滕然的运转现象也。 ? 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含胸塌腰,身体中正,通过尾闾,气在身体内运行的循环规律,放松的配合呼吸,顶劲领起,内气顺达通过督脉经络,自然达于百会,由任脉回归丹田,反复循环,产生手指发麻,肌皮发胀,头顶发悬,脚跟发沉的神奇之妙感,使精神饱满,力量倍增也。 ?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明白道理,内外协调一致,以形引气,以气催形。使招数的变化、虚实的变换,屈伸的圆直,开合的大小,随心所欲,顺气自然,有规矩而脱规矩。 ?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功夫是教出来的,必须由名师亲传口授,不走弯路,这就是名师出高徒。但是,功夫一定是练出来的,只要有名师指点,自己很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学、苦、功、恒,功到巧自生也。 ?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太极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练动作正确,虚实分明,协调顺达,刚柔相济,开合自如,轻灵沉稳,外形引内劲,内气就会运转圆活,气血鼓荡,呼吸自然,精神倍增,生生不息,内劲催外形也。也就是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腰为主宰,内外一致。“意气君来骨肉臣”比喻一个国家的安定康泰一定有明君和一帮贤臣。举一反三,比喻太极拳内外合一也。 ?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以上的太极行功歌诀,手、眼、身、法、步,意、气、身、法、神,其目的何在,一句道破天机: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德艺双修,享受人生。 ?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又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 “十三势行功歌”短短的一百四十字,诚恳真切的总结了太极拳精华、经典论述,点出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真谛,要领所在,练拳法则,成功之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一定去追求、求教、研究、悟彻、功夫,才可以攀登理想的功夫高峰境界。否则会枉费心机,路途迷茫,遗憾终生,切记、切记。 专注太极教学,太极知识及太极养生。 关 注 天 才 道 太 极 就 是 一 场 修 炼 至 今 我 仍 觉 得 怡 然...... 天才 ▏道太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