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我们一直是用两套系统来思考?

 昵称42737230 2017-08-06

图片来自网络


导读

第一部分,共五部分。

书名,《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尔曼;

翻译,胡晓娇,李爱民,何梦莹;

引言

“你可以同时做几件事情,但前提是这些事简单易懂,你可以在空旷的高速公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而不出事故。。”

———第一章,007页。


———01


近几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比如:

□确定两件物品孰近孰远

□回答1+1=?

□ 认识这篇文章出现的大部分字

□理解上面三条句子的意思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比如:

□在嘈杂、拥挤的地铁里关注某个美女

□比较哪个房子更适合租住

□计算出本文中一共有多少句话。

□仔细推理上面的几个例子到底对不对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然而,自主运行的系统1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系统1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1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和感觉,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和感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为什么两个系统被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呢?原因很简单:说出“自主系统”比说出“系统1”所需的时间长,因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将“系统1”和“系统2”当做昵称,就像韩梅梅和李雷。


———02


系统2是唯一一个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自动运行的系统1不具备这些能力,系统1能察觉简单的关系,还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

举个栗子,如果一个人被描述成“本性怯懦,做事井井有条,循规蹈矩,关注细节”,系统1就会认为这个人像是个图书管理员,但系统2在结合了直觉以及图书管理员人数少的这个事实进行思考以后,却不会这样认为。

再举个栗子,假设你看到这里后,接到了一个指示:数出下面的内容一共有多少个都逗号。这项任务更加困难,因为你不仅要阅读,而且还要特别留意文章中出现的逗号次数。

我们都知道,从一个任务立马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在工作中,当我们不停的在不同的任务中切换状态时,一般都会有些吃力,如果每项任务还需要我们去思考,那就更加吃力,甚至结果会很不如人意。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好选定的任务不超过3个,然后把每个任务拆解成几个简单步骤,我们只需按照步骤去执行即可,这样做,能够让我们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且不会让我们的大脑感觉疲惫。


———03


领导让你快速完成汇报的PPT,而你对面刚来一个美女同事,而且还是单身。我相信你一定会好好完成PPT,但我更相信你的心里60%的位置给了“怎么搭讪美女”。

完成PPT的任务,这是系统2的责任,同时还想着搭讪美女,这是系统1的义务。

你觉得哪个重要?当然,对于99%的人来说,二者都少不了,也不能少。

再来个例子,下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难题。别费力去分析它,看完直接出答案:

煎饼和果子一共1.5元。

煎饼比果子贵1元。

问果子多少钱?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结论是不正确。

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是不是有时候,你很坚信一个论证,即使当你发现这个论证是错误的时候,你也很难去承认它是错误的,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思维懒惰问题。


———04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思维模式。这个模式由许多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这些联想由情境、事件、行为等概念引发,而结果则总是伴随着某种规律出现,有可能是两者同时出现,也有可能出现时间只差那么一点点。

随着这些联系的形成和加强,联想概念的模式逐渐展现出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结构,这一模式还将决定你对当下的理解和未来的期望。

举个栗子,当时钟指向7点时,你会期望是你的孩子放学回家了。打开门,你期望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如果非常期望的事情没有发生,你会很惊讶。

当然,如果这样的情况是第一次出现,那么你会觉得很惊讶。但是,类似的情况如果多出现几次,你就不会感觉惊讶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了”,也就是系统2的认知,已经被系统1运行了,成为系统1的“常态”。

研究表明,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觉察过程也是微妙的。比如,当你在地铁上,听到一个男性说“我确信我怀孕了,因为我每天早晨都想吐”,你的反应肯定很迅猛,心里一定会想“以后肯定不能坐地铁了,坐地铁男人都怀孕”。


———05


最初你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因为系统1的自主运作,这种运作包括构建这一情况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而系统2的工作是不信任/质疑,但是系统2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尤其是,当我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的时候,一些空洞却貌似很有说服力的信息就会深深的影响我们,比如“广告、鸡汤”。

当然,系统2正常运转的时候,会对证据采取系统而谨慎的处理方法,还能在作决定之前考虑出现的众多选项———比如,你在换房子时,你就会设法搜寻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同时,系统2在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会受到系统1的影响,毕竟,系统1是一直运转的,根本停不下来啊。

这也是为什么系统2会赞同许多直觉性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往往都来自于系统1产生的直觉。尤其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对我们理解直觉性思维非常有帮助,这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所见即为事实”。“所见即为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

而这一理念解释了我们能够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弄清楚一个复杂领域中的那些信息片段的含义的。

很多时候,我们拼凑出的连贯情节与事实是无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来支持理性活动。比如,我们在写策划方案时,经常会把一些很可能接近策划方案的片段组合起来,然后得出一套执行方案,而得出的执行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以及达到我们的预期。


———06


现在出一道小学数学题,请听题:

17*27=?

请马上做答!

我相信,大多数人无法立即算出答案,当然,如果你可以,我也不佩服你(除非你点个赞)。

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说明,当我们的大脑处于正常的状态时,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

再举个栗子,当我们对一个人不是特别了解时,我们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他/她;对一个人没有做过调查分析,却能感觉到他一定会成功。

有时,对于一些无法完全弄懂的问题,你也总能作出答案,而回答的依据是什么?我想,连你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对吧。

其实,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易做答。



类型1和类型2的问题,哪种更容易回答?

问题类型2,其实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可以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很多繁重的工作,快速找到难题的答案。同时,“发散性思维”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并作出回答,你对海豚和金融骗子的感觉,你现在的心情,你对自己看好的竞选人的印象等等,都会立即呈现在你的脑海中。


———07


下面,我们再感受下一组问题: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你的答案是什么?

再看下面一组: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