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和宜兴紫砂壶不得不说的故事

 共同成长888 2017-08-0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不平,仕途也不通达,几度升贬之中,他游历了许多地域,受到这些地方风土人情的熏陶,通过与各类人物的交往,再加上自身的华茂才情,使他的诗文书画艺术焕发出独有的光彩。

苏东坡苏东坡

苏东坡曾多次到江苏宜兴,而且大多怀着愉快的心情,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他在宜兴“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最后,实现了他终老常州的夙愿。

苏东坡在宜兴的影响十分巨大,现在蜀山名称据说就是由于他说此山似蜀而得名,今天,有东坡书院成为人们怀想苏东坡的场所。

海棠园海棠园

提梁式紫砂壶据说是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亲自设计的,壶身球状,上有高耸的三叉梁(把)。实际上“东坡堤梁壶”应该说是艺人的创作,这是人们对苏东坡的纪念,因为人们太爱苏东坡也更深爱着紫砂,所以,一说到“提梁壶”总是言必称苏东坡。

在宜兴还广传一个苏东坡桃符换水的故事。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

苏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的美称,即茶美、水美、壶美,唯宜兴三者兼备。苏东坡用的茶叶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水;茶壶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壶(即今东坡壶)。

离蜀山不远的金沙寺有眼金沙泉,其水质优良,苏东坡经常派书童从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一久,书童苦于往返劳顿,就从半途的丁山取水回去。可是,丁山的河水烹的茶,苏东坡一尝就能辨出来。他为了饮到金沙泉水烹的茶,就想出一个法子,事先与金沙寺老僧商量好,将一块竹牌一劈为二,为竹制桃符,一交老僧,一交书童,到金沙寺取水,他们必须交换,这样书童就无法偷懒了。这种桃符与现代老虎灶使用的水筹,有相近之处,这也许是苏东坡的遗存吧。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坐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苏东坡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他看到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说:“此山似蜀”。他在《橘颂》里声称,要在这里买一小园,种橘三百以度晚年。他吟有“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之句,后因仕途坎坷,未得如愿以偿。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30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套,后毁于成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派”。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雨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两间保存匾额3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两间,栋梁窗格较讲究。第二进是主建筑,7间。上悬3块匾额,是第一进3块匾的复制品。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正面墙上,嵌碑刻7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东边是3间二层楼房,西面两间是“湖山拱秀厅”。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3间。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阶可上最后一进。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以修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