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有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之分。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治疗措施有: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严重者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解痉、镇痛药物治疗:阿托品0.5mg 或山莨菪碱5mg肌内注射;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维生素K,(8~16)mg,肌内注射;杜冷丁或美散痛等镇痛,不宜用吗啡。 抗菌治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必要时可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查体,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却及圆形、光滑的凝性肿块。治疗上多采用对症治疗。  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腹痛”“胃痛”“黄意”等病范畴。临床上应参照中医相关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案例 案1刘渡舟大柴胡汤案 李某,女,54岁。右胁疼痛,旁及胃脘,痛势剧烈难忍,满床乱滚,大汗淋漓,只有注射杜冷丁后才能勉强止痛一时。其形体肥胖,面颊红赤,口苦泛恶,不能饮食,大便已4天未解,小便黄赤涩痛。舌体红绛,苔根黄腻,脉沉滑有力,西医确诊为胆囊炎,但不排除胆石症。中医认为病位在肝胆,气火郁结,肝气横逆,旁及胃肠,腑气不利,故大便秘结。六腑以通为顺,气火交阻凝结,所以疼痛剧烈难忍。 柴胡18g,黄梦9g,半夏9g,生姜12g,大黄9g,枳实9g,白芍9g,郁金9g,陈皮12g,牡蛎12g。药煎成后,1剂分温3次服下。一服后痛减;再服后大便通行,心胸得爽,口苦与恶心皆除;三服尽则疼痛止。  郁金 案2谭日强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案 王某,女,38岁,患急性胆囊炎。其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面目发黄,口苦不食,右上腹部及右肩胛下胀痛,大便干结,已服轻泻剂,小便深黄,住院已1星期,未见好转,正准备行胆囊摘除术,因患者不同意,特邀会诊。 查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此湿热侵胆,影响及胃,致胆失清净之职,胃失和降之常,治宜清热利胆,和胃降逆,用小柴胡合温胆汤加味:苦参10g,柴胡10g,黄芩6g,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5g,枳实6g,水竹茹10g,郁金10g,茵陈10g,碧玉散10g(布包煎)。服上方7剂,寒热呕吐已止,但头目昏眩,胸胁苦满,右上腹部及右肩胛下胀痛如前,仍依前法,用小柴胡合小陷胸汤加味:苦参10g,柴胡10g,黄芩6g,半夏10g,枳实6g,瓜萎128,黄连3g,郁金10g,菌陈10g,陈皮5g,碧玉散10g(布包煎)。服上方5剂,胸满心烦已止,惟右上腹部仍痛,原方去瓜萎、黄连,加白芍、川楝子,连服10剂,痊愈出院,随访5年,未见复发。  苦参 案3魏长春茯苓四逆汤合乌梅丸案 女,右胁下剧痛4天。曾发热恶寒,有胁痛病史。诊见:神疲,形瘦,面黄,头痛,夜寐不安,大便4日未行,四肢清冷,体温偏低,虚里跃动。舌淡、苔白腻,脉沉微。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证属厥阴寒盛,治拟温阳壮神为主,酸甘辛苦疏泄为辅,茯苓四逆汤合乌梅丸加减。 药用:茯苓9g,党参9g,淡附子9g,干姜3g,炙甘草3g,川椒3g,桂枝3g,乌梅6g,黄连3g,白芍6g。服上药1剂后胁痛缓解,3剂后疼痛不作,脉转和缓,四肢已温,病情缓解。继用利胆通腑、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法,调治10天而愈。 【原按】 本案看似“急性炎症”,从大便未行、苔黄腻看,确有湿热滞留之象。但患者剧痛、肢冷、脉微、舌淡、虚里跃动,属本元不足,阳气已衰,阴寒内盛无疑,当务之急是温阳救逆,故用附子、干姜、川椒、桂枝温阳散寒,党参、茯苓益气壮神,乌梅、黄连通降泄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阳气来复,疼已缓解,病情稳定,再图祛邪清利。  川椒 案4李士燃乌梅丸案 梁某,女,45岁。患者右上腹非持续性疼痛,胃脘部不适已5年,经省某院彩超诊为“慢性胆囊炎”,时有恶心、口苦、大便干燥,睡眠亦差、形体尚胖、面色苍白。经多方求医,服用中、西药效不佳。 病人脉沉无力,舌质淡苔根黄腻,投以乌梅丸加减:乌梅、川椒各4g,炮附子9g,干姜4g,桂枝9g,党参、当归各10g,细辛4g,半夏8g,黄连7g,黄柏3g,吴茱萸5g。7剂后,疼痛程度减轻,次数减少,饮食稍增,大便日1次,脉象寸尺沉弱,右关弦滑,左关弦细,苔腻减,前方加生黄芪10g,继服7剂。患者疼痛未作,饮食正常,大便日行1次,脉象和缓而愈。随访1年,右上腹疼痛未作。  吴茱萸 【原按】 李医生认为此方针对了厥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乃由肝虚、肝阳不足而肝寒,“积阴之下,必有伏阳”,以致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进而导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反映到脉象上,当为弦而无力或弦而不任重按或弦缓。推而广之,本方除可用于治疗蛔厥外,还可用于治疗“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以及肝虚引起的寒热往来、头晕、胁胀、脘满疼痛、阴疝等的厥阴寒热错杂证。 本文由扁鹊谷整理发表,收集整理全国名医良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过上健健康康的生活!  扁鹊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