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大大有名,以至于后世有杨绛模仿的《干校六记》、曾彦修的《平生六记》、古龙亦有《惊魂六记》。 但此书读来,令人十分难过,简直不忍再读。 这是底层文人的生活记录。以往我们多见高官才子的潇洒诗词,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出水之冰山。水下更多的则是沈复这样的不仕不第文人。读他们,如见我们自己。 闺房之乐,闲情之趣,浪游之快,皆敌不过坎坷之愁。妻死子亡女嫁,团圆一家落得风流星散,不忍卒读。 中山之历,固然丰富难得(中山一记,看到围棋数目、自杀剖腹,顿觉琉球也未必一直奉中华正朔,日本影响早就在彼。),但相较布衣蔬食、安步当车,又算得什么?至于一切皆归寂灭之后,无奈才寻求养生之道,看似潇洒,中间多少无奈都在一个空字中。养生又有何意义了? 历史上有无数沈复一样的文人,却少有他这样记录下、又恰被流传下的故事。因此,芸娘才被林语堂称道,而六记于百十年后才有如此多的版本存世。只因我们平时少见于此,心中只有太白式的放浪悲歌、东坡式的落拓潇洒、老杜的颠沛、义山的咏叹。 而我们不要忘了,那些太白、东坡、老杜与义山的故事,尽管是不如意文人的悲叹高歌,但他们毕竟从历史上来看是成功了。他们仍有人千载传诵。而文人不只有仕途得意与白衣卿相两类,还有沈复这样的第三类。他们固然仕途无望,其才亦不足把浮名换得浅酙低唱,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 这样的人其实是最多数的,也是我们一直忽略的。我们一直为第二种文人感叹不值,却没有想到,在他们的不值背后,还有更多底层文人悲凄故事。 世事变迁,人心不易。今日之世上,仍有多少沈复在重复那些故事,不仕不第,辗转挣扎。所求者并非文采斐然、高官厚禄,唯心安身安家安而已。 读着六记,看到自己,一个落拓的中年文人,也许都算不上文人吧。人至中年,一事无成,蹉跎岁月,半生虚度,充满着深深的无力感。 若手中有酒,当敬沈复,并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