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老牌工业城市优雅转身给我们的启示

 充满战斗的活力 2017-08-06


鲁尔工业区曾在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大批煤矿和钢铁企业的关闭导致了鲁尔区的衰落,然而善于思考的德国鲁尔人却运用一系列创新机制实现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40年前的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和转变经济方式成为鲁尔区的工作重点。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今天就让我们粗略回顾一下德国人是怎么做的。

这里是曾经支撑德国崛起的重工业基地鲁尔。旧煤矿改造而成的鲁尔博物馆,见证了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几乎每天,都有德国年轻人排队等待进场参观。


政策引导,机制创新

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同时,各级政府既加大交通市政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软件基础设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经济转型不是个区域经济命题,鲁尔区53个城镇组成了区域规划联合机构——鲁尔城市委员会(KVR),1989年,KVR由启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 scher park,简称IBA)计划的第一个10年(1991年~2000年)规划。将鲁尔区的重工业厂区作为工业文明的遗产来保护和继承,十年的时间里,生生将一个世界上最老旧的重工业区改造成为生态景观公园等后工业时代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创新思维,优雅转身


1987年杜伊斯堡市对于杜伊斯堡人来说是个痛苦的时刻,曾经与他们共存了大半个世纪的杜伊斯堡钢铁厂因关闭而面临着拆除。在经历了一段痛苦时光之后事情出现转机:德国的城市规划和决策者选择了保留钢厂厂房设备,并对工业遗迹予以改造,以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质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中“绿色框架”主题下的一个景观公园。


埃姆舍公园


设计师创造性地对这个工厂进行了改造:原来的油罐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原来存放焦煤的巨大水泥构筑物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者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这里还有许多旧厂房的利用颇有创意,有的被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有的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有的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夜晚,灯光艺术点缀的巨大高炉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吸引着游人的目光,给人无尽想象。


由杜伊斯堡钢铁厂改造而成的公园


结构调整,环保先行


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首先改造河流,解决水污染问题。政府先后投资44亿欧元开展河流整治工程,在长达100公里的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其次,全区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各工厂设置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摘自《工业传奇》第一季《与德国智造同行》

第一集“源发动力”片段


针对产业撤退后土地污染严重、清理耗资巨大、私企无利可图的问题,州政府设立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土地经过消毒等处理后再出让给新企业,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此外,全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保护绿地、湿地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在鲁尔区,用来开发风能的大风车随处可见。


经济发展,民生并重


工业的转型势必带来劳动力的转型问题。鲁尔区各城镇政府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大力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目前,鲁尔区80%的劳动力从事旅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对中国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与建议


首先,要突破传统理念,优化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导向,积极探索新的转型发展路径。以往我们更多认为“经济增长下滑”是造成传统工业城市衰退的主要原因,“人口减少”往往象征着一个地区萧条或者发展状况不佳。而“经济增长”则是解决传统工业城市就业、财政、人口流失等诸多难题的关键。


在推动这些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可借鉴德国等国经验,逐步引导此类地区将转型发展的目标更集中于如何改进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中。

  

其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基本态势,进一步优化促进传统工业城市转型政策的优先顺序。2008年之后,不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城市出现大范围衰退,一些欧美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这实际上是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新的产业技术加速变革背景下,全球城市功能分化和结构体系分层所引发的一种城市非均衡增长的现象。因此,要从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规律上客观认识传统工业城市衰退问题,并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优先顺序,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相关区域政策的有效性。

  

从欧美等国经验来看,基本上是依照“稳定—改进—可持续—转型—增长”顺序来推进“铁锈地带”相关城市的转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转型地区的“发展生态”,营造更适宜于新兴产业和创新活动发展的“生态”。

  

此外,还应针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制定分类指导政策,以更加开放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不同类型地区“专业化”集群式发展。以美国一些国家为例,通过国家实验室的布局、政府基金等政策工具和特定地区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引导不同工业城市的发展向特定领域集中,如底特律以智能汽车和纳米金属材料为主,匹兹堡以工业机器人为主,代顿以航空、传感器为主,哥伦布以智慧农业为主等。

  

最后,还要重视政策实施机制的建设,更有效地推动相关区域政策的落实。由于区域经济体系更加开放,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需要全面系统化的区域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来支撑。


中国针对这一类型地区的转型发展已初步建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框架,像一些城市,如徐州、重庆相较于国内其他工业城市已经取得转型之路中的成功。以徐州为例,“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位一体成就了徐州的转型发展之道,,一个资源面临枯竭的老工业基地逐渐成为苏北地区城市转型的“领头羊” ,徐州也将进一步推进老工业基地绿色振兴,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


但国内目前一些城市在实施转型过程中还未达到理想效果,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