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癥瘕

 寂静光明 2017-08-07
妇女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韩老认为癥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 经期产后外感风冷,血被寒凝,脉络不畅。该病有病在气分或血分之不同。如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乃病在血分,为癥为积; 若痞满无形,忽聚忽散,推揉移动,乃病在气分,为瘕为聚。癥瘕与积聚,虽有名称和症状之别,其发病机理不外气、血、痰、食几个方面。

一、治疗原则治疗上韩老提出,首先要辨别病在何脏、何腑、属气、属血、属痰、属湿等不同,然后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了解病情新久、体质强弱,按不同情况选方用药。施用治法,补法之中兼以行气通络,而不留邪滞; 攻法之中兼以益气养血,而不伤正; 温法之中,勿过于辛燥,以免损伤阴血; 清法之中,勿过于苦寒,以免损伤脾胃。若初病体实者,当先攻后补; 若久病体虚者,当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二、辨证论治1.血瘀型癥瘕主证: 腹内积块硬痛拒按,推之不移,揉之不散; 经期赶前错后不一,血色暗滞,量涩少,甚至经闭不行,因而形成 “石瘕”。心烦口渴不欲饮,时有寒热,四肢干烧,皮肤干涩,胸胁胀满,面色青黄,唇舌紫暗苔黄厚,脉弦涩有力。

治法: 破血行气消坚。

方药: 桂心丸 (《证治准绳》) 加减。

肉桂心、当归、赤芍、牡丹皮、没药、槟榔片、干漆、青皮、厚朴、三棱、延胡索、大黄、桃仁、鳖甲。蜜制成丸,日3次服,每服1丸。

2.气滞型癥瘕主证: 腹内结块,推之可移,揉之可散,痛无定处,胸胁胀满,善太息,精神抑郁,面色青暗,舌淡苔白,脉弦滑。

治法: 调肝理气导滞。

方药: 香棱丸 (《济生方》) 加减。

木香、丁香、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茴香、槟榔、香附、赤芍。

此方可为汤剂,亦可蜜制成丸。

3.痰食型癥瘕主证: 腹内结块,按之柔软,推之移动,胸腹胀闷,饮食减少,肌肉消瘦,倦怠,四肢轻度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润,脉弦缓而滑。

治法: 健脾和胃消导。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名医方论》) 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木香、清半夏、赤芍、当归。水煎服,日1剂。

三、临证验案选【病案】孙某,女,42岁,已婚,1986年8月初诊。

病史: 自觉下腹内有包块,聚散不定,腹痛时减,痛无定处,胸胁胀满,善太息,精神抑郁,面色青暗,舌暗苔白,脉弦滑。

辨证: 肝郁气滞型积聚。

治法: 调肝理气,活血消癥。

方药: 木香15g,丁香10g,枳壳15g,莪术15g,青皮15g,川楝子15g,茴香15g,槟榔10g,香附15g,赤芍15g。7剂。

二诊: 自觉诸证减轻,但仍有腹内包块及腹痛,继以上方加延胡索15g,乌药10g。

三诊: 自诉诸证明显好转,自觉腹部包块消失,上方减槟榔、延胡索,再进5剂。

按语: 韩老认为癥瘕、积聚多由情之不遂,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久瘀成积,治当以调肝理气、活血消癥瘕为大法。方用香棱丸加活血祛瘀药,并遵“衰其大 半而止” 的原则,同时顾护正气,以祛邪而不伤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