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肝病的治法与方药 《内经》提出了总的治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缓之。” 此后,历代诸家著作中对此有所发展和充实,其论治及治法,分别列在中风、眩晕、郁证、肝火等病症中叙述。 特别是陆老根据古代文记述及他自己的临床心得,把病系统分为肝气、肝火、肝风几个方面,由此而提出一整套治疗肝病的方法,这些方法现在仍为临床广泛使用。 肝病的治疗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直接从肝本脏着手;一是根据脏腑的制约关系经过对他脏的治疗,来到达治肝的目的,即间接治疗,这个疗法就是古代的“隔一”“隔二”治法。 这里重点谈谈肝病的直接治疗。 一、疏肝和泻肝 二者含义相同,肝主疏泄,当肝气郁滞出现各种肝郁症状时,经过疏和泄的治疗,使肝恢复条达,以达到解郁的目的,此即《内经》所谓“木郁达之”之法。 疏理肝气药物的应用:早期,早期肝气郁于本经尚未到达化火、生风、酝酿成疾的情况下可使用柴胡、郁金、香附、青皮、延胡索、川楝子、苏梗、木瓜等,病程稍久可用刺蒺藜、香橼、佛手、玫瑰花、绿萼梅等。 “新病在经,久病在络”,疏通肝气药无用不效。可通过另一疏通肝络治疗,药物:旋覆花、红花、桃仁、九香虫,丝瓜络、地鳖虫、赤芍、川芎、三七等。 当脾气虚弱,肝郁过旺,横逆脾胃,使脾失正常生发之机,胃失通降之势,湿浊瘀滞中焦,出现木克土证候时,应当扶中疏肝双管齐下,方能收效。 疏肝药物的特点,除少数略带甘或酸味外,一般多辛、苦(如香附、延胡索、青皮、柴胡、佛手)。 盖辛能散能走,苦能降能泄,故疏肝药一般辛散而苦,以药物作用来分,大都属理气类,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治则,故疏肝药都具有辛的特点。 疏肝药物虽属温凉之剂,但一般很少有大寒大热者,而只是偏温偏凉之异。偏凉如柴胡、川楝子、赤芍等;偏热如刺蒺藜、延胡索、青皮、九香虫等。由于疏肝药一般均较辛散,故应用时要注意病人体质。 如阴亏较重,则须少用或不用,如用之可适当配合养肝阴药,以免耗气伤阴,便病情加剧。 疏肝方剂: ①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如热多寒少,舌苔微黄则去生姜加黄连、竹茹。 本方为和解表里的首方,用于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及经期感冒而出现的半表半里证。 ②逍遥散:疏肝养肝、健脾和胃。 本方是肝郁脾虚的主方(主症:胁痛胀、头晕、疲倦、食欲不振、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若口苦、咽干、脉弦数,为肝郁化火(热),加丹皮、栀子。本方常用于肝有热象、转氨酶升高,以及月经不调等。 ③四逆散:疏肝理气、止痛、散郁热。用于肝郁胁痛、肝胃不和胃痛、泄泻,以及热郁于里,四肢发凉等郁热证。 胃痛、口干苦、舌质较红、苔黄,加金铃子、延胡索。 ④痛泻要方:平肝、调和脾胃。 用于肝失调达,脾胃运化失常,腹痛、泄泻、肠鸣等,久则加升麻或罂粟壳。 二、柔肝、养肝和滋肝 肝气郁滞日久,病情日虚,营血亏耗情况下,肝必失去营养,肝因缺乏阴液滋润则愈变刚烈,对此应用柔肝之药。若任意使用大量疏肝药,不但不效,反而助邪为患,这就是所谓柴胡升肝阳之说。 柔肝即滋养营血、补养肝体,即“养其肝体,其用自柔”的治法。当肝风内动,并有血虚阴亏证时,单用息风法效果往往不理想,应以滋肝阴而潜阳。 若肝风走窜经络,四肢抽搐或发麻,应养血息风、舒经活络,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肝藏血,养血就是养肝。柔肝、养肝、滋肝都是通过养血调荣的方法达到治肝的目的。过刚则柔、液枯则滋、血虚则养,名称虽异,含义大致相同。 柔肝药: ①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 ②白芍:苦酸微寒、养血补阴、柔肝止痛。 ③赤芍:凉血活血、消痛散肿。 ④玄参:苦咸寒,清热滋阴降火。 ⑤女贞子:甘苦平,养阴补肝肾。 养肝滋肝药: 生地、熟地、首乌、阿胶、鸡血藤、龙眼肉、龟甲、枸杞、鳖甲、牡蛎、萸肉、桑椹等。 本类药物的特点都是滋阴补血,其作用为滋养阴液、充实水源。 若有血虚、阴虚阳旺,不论肝气、肝火、肝风等都可酌量配合应用。这类药除三甲——龟甲、鳖甲、牡蛎外,都属甘平、甘温、甘寒之品,大多入肝肾经,故作用也在于补肝肾之阴。 这些药物一般性较滋腻,如在肝气郁滞阶段未出现舌质红或绛、苔少、脉弦细等阴亏之证时,当谨慎使用,否则对肝气的疏泄不利。此外,脾虚胃纳不振者亦慎用,选用时可加健脾行气助消化药。 常用方剂: 一贯煎、左归饮、大补阴丸等。 三、平肝和镇肝 当肝阳过亢,肝风内动时可以采用平肝或镇肝法以息风潜阳。肝风机理如前述。有由肝火演变而来的,属实;若是因阴虚血亏形成的,则此阴虚是因,肝风是果,水亏是本,木旺是标,治疗除平肝外,还要育阴潜阳,或养血息风。 平肝镇肝药:天麻、钩藤、羚羊角、桑叶、菊花、刺蒺藜、珍珠母、龙齿、玳瑁、蜈蚣、僵蚕、铁落、牡蛎、地龙。 临床常用剂: ①平肝潜阳者: 建瓴汤、羚羊息风汤、天麻钩藤饮。 ②镇惊息风者: 羚羊钩藤汤、镇肝息风汤、玉真散、撮风散、大定风珠等。 四、清肝、泄肝和凉肝 对于肝经实火为患,所用药物大致相同,即遵“热者寒之,实则泻之,温则清之”以解除肝经湿热。 清肝法多用于肝经实火的早期,清之不效,再用泄肝法。 清肝药:丹皮、栀子、黄芩、竹叶、菊花、桑叶、连翘、夏枯草等。 镇肝药:羚羊角、龙胆草、芦荟、黄连、黄柏、大黄、赤芍等。 代表方剂: ①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和湿热。适用于胆囊炎、中耳炎、结膜炎、睾丸炎、外耳道肿、急性青光眼,以及消化道出血由肝火盛引起者、高血压属肝火盛者。 ②当归芦荟丸,适用于肝胆实火引起神志不宁、惊悸抽搐、头晕目眩、两胁痛引少腹、大便秘结、小便黄涩等。 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陆干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1 编著:杨俐、侯文婕、陆希,转自山海经舍,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