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

 自华居 2017-08-07
2017-08-05

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的标志,是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青铜鼎),也就是说拥有爵的数量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其主要特征是:有较深的筒状腹,口沿前端有长流口,称为“流”,后端有呈尖状的“尾”;流上接近口沿处或者口沿上靠近流的地方立有两个“柱”;器腹一侧有把手,称为“鋬”;腹底有三个尖而高的“足”,其中一足在鋬下。对于爵的功能,有人认为是饮酒器,也有人认为爵的双柱、高足及较宽的长流均不便于饮酒,同时部分考古发现的爵底部有明显烟炱痕迹,因而认为爵是煮酒器或温酒器。早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爵,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酒器——爵,例如,现藏洛阳博物馆的爵,通高26.3厘米,长31.5厘米,197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图1)。

图1 二里头爵

商代的爵,如现藏河南博物院的兽面纹爵,高18.7厘米,流尾长14厘米,1954年郑州出土(图2)。

图2 兽面纹爵

斝,既是饮酒器又是温酒器。其形状似爵似角,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个鋬手,圆口,平底无流及尾。玉制的斝被称为“斝耳”。例如“徙”斝,商代,通高37厘米,口径20厘米,底内铭一“徙”字。1968年温县小南张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图3)。

图3 “徙”斝

觚,用以盛酒和饮酒,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礼记·礼器》中记载:“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觚。”例如觚,通高28.4厘米,口径16.7厘米,圈足内铭“”字。1983年安阳市大司空村南商代墓葬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4)。

图4 觚

卣,一般为椭圆形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有圆体的,也有其他体形,如兽形等等。卣在商代很可能是专门用于储盛高级香酒鬯的器皿。用以装这种酒,所以有盖,是为了能保持香气不散发或少散发。文章开头提到,在罗山县蟒张后李商代墓葬发现的2公斤酒,就是装在青铜提梁卣中,可以推断发现的酒很可能就是鬯。例如“祖辛”卣,通高25.5厘米,口径9—10厘米,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图5)。

图5 “祖辛”卣

尊,主要是盛酒。据载,当时人宴请贵宾时,往往不是直接奉上酒杯劝敬,而是将一个盛酒的尊奉送到宾客面前,以示尊敬,因而称为“尊”,现在流行“尊敬”大概就是源于以尊敬酒的习俗吧。尊多为鼓腹,侈口,高圈足,形状不一,有圆的,也有方的,多以作鸟兽形制。例如“妇好”鸮尊,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内壁有“妇好”二字铭文。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图6)。

图6“妇好”鸮尊

彝,出现在商代晚期,古籍中对这种酒器尚未见具体的记载,是后人对于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如“彝器”、“彝尊”等。过去,史学家对某些不能恰当定名的青铜器,也泛称“彝”,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方形的青铜器,称之为“方彝”。目前国内很多家博物馆收藏有带“彝”铭文的器物,专家们都认为应当是盛酒之物。例如“妇好”铜偶方彝,高60厘米,口长69.2厘米,口宽17.5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图7)。

图7 “妇好”铜偶方彝

觥,用以盛酒和饮酒,已出土的觥中还附有小勺,用以酌酒。觥多制作为兽形,背部有盖,一般为椭圆形腹,也有的为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有鋬,盖多为带角的兽头形,或长鼻子卷的象头形。例如,“司母辛”四足觥,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图8)。

图8 “司母辛”四足觥

商代如此大量酗酒和商代是一个重视祭祀的社会分不开。《礼记·表记》上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也就是说商代重视祭祀祖先和神灵,这在当时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大量的酒祭祀神灵在商人的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甲骨文卜辞记载,武丁一次就曾用一百卣的鬯酒为祭。卣的容器大小不等,一般可容酒2—3公斤。以30卣计算,每次用酒量就达60—90公斤。然而,这只是为祭祀妣庚一人的用酒量。可见商代祭祀用酒量的可观。在祭祀的同时,人们也大量饮用酒,借助于酒精到达一种神思恍惚或极度兴奋的境界,从而可以更好地和神进行沟通,酒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和桥梁,从这方面来说殷人把酒看成了神圣之物,更加促使他们对于酒的崇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