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脉第一讲——洪脉
气脉在脉诊八纲中属于气分范畴,根据疾病呈现出的脉形来定病在气分。虽然气脉章中只提出洪脉与濡脉,但虚脉章中之虚、弱、微、散等气虚脉,亦属气脉范畴,此处不再重复。
洪脉 【定义与形象】 洪脉,在指下感觉粗大,来势充盛,去时缓弱濡软,所以说它是“来盛去衰”。这种脉是阳热的表现,亢盛之势是相火上炎,属虚性脉象。早期可能有热的表现,但时间一长,一旦到洪而力差之时,则是虚的开始。 凡是正虚(气不足)邪实(阳亢),常常出现洪脉。虚证本当见虚脉,如虚证见到洪脉,是一种不祥之兆,说明正气已虚,邪气还实。在虚弱病人见洪脉,可谓之“大则病进”,属于不好的脉象。因本虚而邪实,病势仍在发展中,故不是向愈之脉。例如久泄的病人,或阴虚的病人,此时若见洪脉,预示正虚阳亢,病将恶化。
【近似脉鉴别】 实脉:实脉是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 濡脉:濡脉是一种极柔软而轻浮的脉象,似丝绵漂浮于水上一样,但不一定只在浮位出现。 虚脉:虚脉是在大软的基础上,流动很慢,呈现出迟缓之象。若加力按之则全然无力。
【文献选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都说明洪脉是正气不足的脉象。早期是阳热亢盛,因热亢盛而消耗气阴,所以后期则气伤阳衰而出现洪脉之来盛去衰之象。《脉经》说:“指下极大。”《素问》记载:“来盛去衰。”
【洪脉主病】 洪脉是阳热亢盛,气分及阴液受伤,虚火上炎的一种脉象。由于早期热盛,消耗正气及津液,正气大伤,气分亦虚,粗看貌似火热而实为正虚。所以脉形是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指下极大,是正虚邪盛的表现。
【洪脉兼脉】 1.洪兼浮 (1)洪兼浮,按之滑实,沉取较有力者。浮洪之脉,虚热之象。按之滑实而沉取较有力,说明痰火郁热较重,可能是暑热外迫,内蕴痰火。可用清暑祛痰泄热之法。 (2)洪兼浮,按之濡软,沉取缓弱者。浮洪乃虚热之象,按之濡软为内蕴湿邪,沉取缓弱又为气弱中阳不足。当从虚证考虑治法。 (3)洪兼浮,按之弦细,沉取较有力者。洪兼浮多是虚热。按之弦细而沉取有力,其实质是阴虚血少,兼有余之邪热。当考虑折虚热之法。 (4)洪兼浮,按之弦细略数者。浮洪相见为虚热之象,弦细略数为阴虚血少、偏热之象,当用育阴泄热之法。 2.洪兼滑 (1)洪兼滑,按之弦细略数者。洪滑乃痰热蕴郁之象。按之弦细略数,说明阴伤肝郁,且有虚热。 (2)洪兼滑,按之濡软,沉取略有力者。洪滑相兼为虚热痰火之象,按之濡软为湿郁,沉取略有力乃有实邪。当以泄实热为主。 (3)洪兼滑,按之虚弱无力者。洪滑并见,为热郁痰火。按之虚弱无力,说明此为气血不足。不能单以泄火论,必须考虑气虚不足的一面。 (4)洪兼滑,沉取虚微若无者。洪滑之脉是痰热之象,沉取虚微若无为正气不足,阳气大衰。貌似有热,实虚火也。可用引火归源之法。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30.中医四诊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