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说淘书亦淘人(韦泱)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17-08-07

一般情况下,我在文庙淘书,总是以门外地摊为主,淘得差不多了,拎包有点沉重,离文庙开市尚有些时间,就不等候进庙,先打道回府。

今日地摊淘毕,想进庙找书商李镛。他写过《唐的文品与人品》《唐藏书探源之一》,我想问问他唐藏书文章有否新写过。但进庙不见李镛。这老李,在文庙有一常年摊位,摊小量亦少,品种一般。七十左右的年龄,有点不修边幅的样子,有时却在古籍拍卖场上见他,还能写点文史研究方面的文章,这样的书商,亦不多见。想找的人未找到,却出现另一人。猛一抬头,见一张有点面熟的瘦长面孔,面孔下面的人也是瘦长的。不会是方韶毅吧?我一时不敢认。倒是对方先开口呼我:“是韦泱呀!”这才确定是方韶毅,我真是相识相遇不相认啊。攀谈之下,才知方先生已应聘加盟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他说刚到上海没多久,还很忙乱,是第一次来文庙。过几日约时间去看望丁(景唐)老。我说好,就各自散入人海。这方先生,几年前在温州参加民间读书年会上相见,知他常年寻找温州乡邦文献,也是淘书一把好手。

今日得书十余本,全在文庙外的地摊上斩获。一册《鲁迅精神》,看封面就是五十年代出版物,翻开版权页,果然是1951年7月,由文化工作社初版。作者李霁野(1904—1997),鲁迅的学生,是作家、翻译家。1925年参加未名社,著有《鲁迅先生与未名社》《回忆鲁迅先生》等书。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文联主席。此书是一本随笔杂文集,有谈鲁迅的,也有其他文化题材的。

此书的封面下端,盖有两个蓝色长方章,上面是“上海新闻图书馆藏书”,下面是“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藏书”。新闻图书馆在上海解放初合并给了上海图书馆,在合并时,它的部分图书可能划入区级图书馆。近一两年,我在旧书摊屡见这家图书馆散出的旧书,不禁为之可惜。

我对黑板报情有独钟。当目光触到这本《怎样编排黑板报》时,一股暖流自然涌出。此书作者方际青、齐立,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农兵业余美术自学丛书”之一种,其他书都是教授绘画技法的,唯独此书讲解基层黑板报的编排知识。它勾起我的回忆。四十余年前,我刚读中学一年级,有位教我们地理课的中年男教师,兼管学校的宣传工作,学校大楼进门两侧的黑板报,就属他负责。也许他看我作业本上的字写得还算端正,就专门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为学校出黑板报?我自然愿意,满口答应。之后,每周一次,花上两个小时,在黑板报前设计版式,抄粉笔字,写美术字题目,画题花插图。有时文章不够,就赶写一篇凑上,总之不能留空白。中学的三、四年,通过出黑板报,字练得像样了,画画和美术字也有基础了,文章也会写了。这对我以后踏上工作岗位,从事共青团工作,真是派了大用场。所以,我很怀念那位地理老师,很怀念中学时代出黑板报的日子。这淘书,还常引发人的怀旧情绪。

我想,淘书的过程,其实也在淘人!我想与书友见面谈事,往往就约在文庙碰头。而常常不期而遇的,是各路文朋书友,给人以突然的喜悦。而每淘一书,与书的作者或书中人物,比如李霁野、薛暮桥、田间等,隔着时空默谈,亦是一种缘分。重温他们的人生经历,对自己亦不无裨益,有言道:“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