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一生都在用摄影抓住流动的时间

 如歌行板11 2017-08-07

我的视觉灵感来自于记忆

记忆与现实的碰撞的时刻

—— 陆元敏 ——


陆元敏 

(1950-)


那些被陆元敏按下快门的“瞬间”

似乎在时间沉淀之后可以“永生”。

甚至可以把手伸进画面,

推开门,

闻到旧日熟悉的气味,

见到记忆中的那个人。




批评家顾铮认为,陆元敏和他的都市有一种心知肚明的默契。“那些‘道具’和场景好像只是为了等待他的出现而存在的。”它们大部分是无聊的、无用的、微不足道的,被都市和人群所遗忘和摒弃。“而陆元敏的出现,使它们获救了,它们的斑驳和风尘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陆元敏1950年生于上海,“文革”时上山下乡,到崇明县做过乡村电影放映员,1976年进入上海市政研究所从事科技摄影,1982年起于普陀区文化馆工作至今。现为上海市普陀区摄影家协会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陆元敏活跃于中国摄影界,曾参与多个展览;多次受国外邀请展出,足迹遍布英、美、德、法、韩、奥地利、日本等国家。出版《上海人》、《苏州河》、《胶片时代的上海》、《上海影像》等画册。2007年首届沙飞摄影奖获得者。





“ 在最初的单位里,相机是生产工具,不能想拍什么拍什么,拍的胶卷都是要上交的,不能多拍一张私人照片,更不用说自拍一张,那是不允许的。从1976年到1982年,我都在做这么一个难受的,看着相机不能用的工作。后来实在忍受不住,换了单位,从那时候起,照相机就完全是我的了。”





1990年代,陆元敏开始拍摄“上海人”和“苏州河”系列。那时,他每天骑车去文化馆上班,途经苏州河,把镜头对准这些:运垃圾的船只、早开的鱼市、端早饭走在跳板上的人、女孩和狗。拍完拿到单位立即冲洗,陆元敏称自己很“着急”,想看到是否拍得“有趣”




“上海人”系列的拍摄地点大部分在街巷,很多是他骑在自行车上拍的。骑行过程中的拍摄,带着仓促、倾斜的角度。


正是这悄悄靠近而不惊扰,

试图记录而非批判,

使得那些原本隐藏得很好的东西,

有些像伤痛或者隐私的东西,

心甘情愿地在他的镜头里

呼吸、显现。




他总是在一个典型的小环境中出手:

拥堵窘困的街市,

挤聚而居的石库门内,

狭窄阴湿的弄堂等。


在这些地方,陆元敏机警地注视着每一个骚动,每一次偶发的心绪,每一种片刻的茫然。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空间,零维是点。




他的照片,是时间的一部分,

是上海人不可缺失的集体记忆。

他只是恰好在那里,

按下快门,

却将上海人的记忆都冲洗了出来。


《苏州河》是陆元敏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里的大部分照片是1991至93几年间问世的。他的苏州河不是流过去的水,而是一坛有年份的酽厚的老酒,就如他所讲的:“ 辰光好像停牢了一样。”





陆元敏拍了一辈子的黑白照片,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居住的苏州河沿岸,即便偶尔染指旅行摄影,也让人仿佛觉得是在上海完成的。

苏州河这个充满殖民地色彩的都市意象,成为陆元敏打量这座城市的起点,顺着着这条河流,他的镜头搜索着每个角落里的秘密,甚至是都市人狂欢之后的排泄物。





陆元敏大概从来不会为“明天要拍什么”而费脑子,因为几十年来拍照片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苏州河,四川路,金陵路,不知名的小街巷,认识的朋友,陌生的路人,都会出现在镜头里。


现在看着陆元敏时隔二十多年的作品,

往往会被“击中”。

我们以为不会离去的人,

不会倒下的建筑

不会改变的关系,

其实早已面目全非。




2009年3月,陆元敏第一次提笔为自己的展览写文字,在的影展自序上,他写道,“总要有人用影像来见证曾经的时光,而且这个人是照片拍得好的人”。对“照片拍的好的人”,他的定义是“如果认为一件事情是最好玩的,而且是全心全意地喜欢,就一定会做得好”。



“上海人”






“苏州河”



辛劳者的手总在生活舞台的背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