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中国十大超级工程之四胶莱运河〈2014-05-26〉

 长弓有心 2017-08-07

胶莱人工运河

引言

记得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大意是建设“胶莱人工海河”的帖子,作者想法大胆,设想之美好,着实把笔者吓了一跳。具体构想是利用已有的古胶莱河或在其旁边开挖一条长 150公里、宽1000、深12的人工运河,借助胶州湾比莱州湾高出2的潮汐让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莱州湾,届时将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增大和加快渤海湾海水和黄海海水流动、交换的速度,达到治污效果。

但是设想毕竟是想,作者想法未免有点太单纯了,似乎认为只要这个工程建成胶州湾和渤海的污染问题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且不说运河海水交换水量能否达到净化海湾的水量,我们怎么知道繁忙的运河不会变成垃圾河形成新的污染源呢?况且海水深入内陆,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所以笔者并不认同引海水建设运河。

未来中国十大超级工程之四胶莱运河


(一)   运河概况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今人的创意,关于这条运河前人有无数的设想,胶莱运河古称胶莱海道或运粮河,是元朝一条“南粮北运”的海上航线的一部分。任何古今工程的建设其原因和意义都是相通的,今人想要重新开凿胶莱运河,从古代胶莱运河我们可以看到很现实的原因。

元朝北京作为全国行政中心,经济人口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粮食需求激增,北方连年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无力承担北京粮食需求,唯一解决方法便是南粮北运。但是黄河泛滥,连年战争大运河已经淤塞不能直达北京,陆路运输又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从南京到天津海运应运而生。但是海运开通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绕过胶东半岛的海运,运距太长、礁石密布、风浪大,木船很容易遇险沉没,在这种情况下开凿胶莱运河成为避免风险,提高运输效率的捷径。当然,古代胶莱运河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十分庞大的工程,与今天讨论的胶莱运河不可通知而语。

笔者仅仅是在前人基础上形成自己一套想法,至于是否可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笔者设想里胶莱运河是沿胶莱河河道开凿建设一条长约130公里、宽约500左右、深约10米左右,耗资千亿元以上,工程四年,可通行万吨巨轮的人工运河。

笔者设想中,胶莱运河可仿照古代胶莱运河的工程方法,河道设6-8座船闸,逐级蓄洪、蓄水。通过提水通航。当然你也许会问,水从哪来?或许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水源不足,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第一,适当挖掘人工湖蓄水、建设港口,将整个运河变成“运河湖”,蓄汛期洪水,以满足用水需求。第二,可以把流域面积内河流全部汇入运河,支流上游兴建水库,储蓄汛期洪水,保证枯水期通航用水。第三,引黄入胶,将黄河水作为补充水源或者将黄河水储存于运河河道。个人看来这样建设工程优点,第一,可以调节水资源,缓解解决水荒问题保证沿线生产、生活用水。第二,可以避免统一水平河道带来的庞大工程量。第三,还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及土地盐碱化。

(二)运河建设维护

无论什么方案,规模如何,如何建造,所有胶莱运河是设想都是在改造胶莱运河基础上而成。现代南、北胶莱河全长149公里,河宽150~400,河深3.5~6,干流流经地区基本为海拔50以下平原,南北两端接胶州湾和莱州湾。胶莱河纵贯胶莱平原,处于东、西两大山脉之间,开凿胶莱运河,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利用胶莱河现成的河道。沿固有河道改造,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工程难度,减少占用耕地和移民。

以现代工程技术来看,胶莱运河地处平原,土层深厚,所经之地并没有什么断裂带,在河流分水岭处有三公里岩石区域,当然这在现代并不是难题,因而运河建设不存在任何不可克服的技术难题。况且胶东运河比起南水北调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世界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都是早已有先例。

这并不是说工程就没有困难,胶莱运河所经区域是山东重要农业产区,主要问题是当然是占用耕地和移民问题。其实我国水库移民问题实际上是与民争利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宣传水库移民生活多么困难,另一方面又说水库带来多么大好处,带来多少利润,问题在哪一目了然。在移民问题上我们可以将土地增值部分利益分给被占用更地方,况且运河开发带来的城镇化进程未必吸收不了这些失地农民,而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问题是落实。

当然开凿运河,泥土运到哪,泥沙淤积怎么解决,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将流域内河流汇入运河、黄河水引入运河,水流变缓泥沙会淤积在河床,还有入海口泥沙,潮起潮落引起泥沙淤积逆河流而上淤积在入海口,都会慢慢抬高河床,影响运河航行。但是,河沙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填海造陆材料,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鼓励开采河沙作为建筑材料来缓解泥沙淤积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采砂船从运河开采泥沙,运往江苏填海造陆,通过异地填海造陆的方法获得收益,弥补运河开凿带来的土地损失。

(三)胶莱运河建成后的积极意义

实际上重新开通胶莱运河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国民党1936年就有修建这条运河的想法。新中国建国后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就准备修这条运河,只是由于大跃进的爆发才作罢。所谓无利不起早,修建胶莱运河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修建这条运河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国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约运输成本,强化南北联系。当然任何工程首要先考虑经济利益,当今中国海运日益发达,所有从渤海出发的船只必须绕道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才能入黄海,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胶莱运河建成后从渤海出发的万吨巨轮可直接经运河进入黄海,大幅度缩减了绕半岛东端所带来的运费和运力损失,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开发沿线经济,促进山东经济发展。胶莱运河开通以后沿线各地区即可获得沿海优势,大宗货物直抵半岛内陆,形成环胶东半岛海港群。青岛港腹地也会延伸至运河两岸,大大缓解青岛港附近铁路、公路压力,极大的促进青岛发展。山东作为环渤海和长三角两条经济带的枢纽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第三,优化南北运输,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中国南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南北运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最紧张的莫过于京沪、京九、京广三条铁路,但是一条长江的运力就相当于20条京广铁路,运河优势可见一斑,建设胶莱运河有利于我国铁路运输客货分流,减轻铁路网压力。届时客流和小宗货物由铁路运输;大宗货物由海运经胶莱运河运输;超大宗货物经山东半岛东端绕行,以优化南北运输。

第四,巩固国防。中国目前沟通渤海与东海的海运全部绕道山东半岛东端,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朝鲜反复无常、韩国又是美国同盟。一旦发生战争中国海上交通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胶莱运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航线安全。

第五,改造局部环境,缓解山东水荒局面。胶莱运河可以发挥水利中枢的作用,储蓄汛期洪水,在枯水期灌溉农田。还可以改变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一定程度上改善山东半岛干旱气候。

(四)消极作用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弊端也十分明显。胶莱运河耗资巨大,工期长,至少千亿以上投入,四五年的工期,还有后续建设。收益却并不能准确算出,况且面对日益上涨的工价和物资,还有通货膨胀的威胁,如工程建设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劳民伤财的烂尾工程。

胶莱运河对于已经形成的运输网络也是一大考验。山东半岛目前早已形成完整交通运输网络,挖掘运河,路变桥同时又必须保证船舶通行,500宽的河面加上引桥,每一座桥都可以称得上特大桥,这方面投入怎么算?胶莱运河必定改变原有水利布局,水利工程需要重新规划。原有管道运输,各种输电,光缆线路等等改造也是一项浩大的投资。

当然即使如期建成,运河管理区域又是一大考验。如何协调众多船只运行,船只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水体污染、燃油泄漏、噪声污染如何处理。运河大面积侵占两岸农民生存空间,隔离两岸,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带来足够利益必定导致运河与两岸居民矛盾,对运河运营带来严重考验。

(五)个人点评

本人倾向于建设胶莱运河。沟通渤海与黄海,发展北方发展海洋经济,山东是关键的一环,而胶东运河是发展山东海洋经济最重要一环。同时我国海洋空间被美国、日本等严重压缩,所谓居安思危,环渤海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水道,修建胶莱运河势在必行。

 

胶莱人工运河

引言

记得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大意是建设“胶莱人工海河”的帖子,作者想法大胆,设想之美好,着实把笔者吓了一跳。具体构想是利用已有的古胶莱河或在其旁边开挖一条长 150公里、宽1000、深12的人工运河,借助胶州湾比莱州湾高出2的潮汐让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莱州湾,届时将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增大和加快渤海湾海水和黄海海水流动、交换的速度,达到治污效果。

但是设想毕竟是想,作者想法未免有点太单纯了,似乎认为只要这个工程建成胶州湾和渤海的污染问题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且不说运河海水交换水量能否达到净化海湾的水量,我们怎么知道繁忙的运河不会变成垃圾河形成新的污染源呢?况且海水深入内陆,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所以笔者并不认同引海水建设运河。

未来中国十大超级工程之四胶莱运河


(一)   运河概况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今人的创意,关于这条运河前人有无数的设想,胶莱运河古称胶莱海道或运粮河,是元朝一条“南粮北运”的海上航线的一部分。任何古今工程的建设其原因和意义都是相通的,今人想要重新开凿胶莱运河,从古代胶莱运河我们可以看到很现实的原因。

元朝北京作为全国行政中心,经济人口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粮食需求激增,北方连年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无力承担北京粮食需求,唯一解决方法便是南粮北运。但是黄河泛滥,连年战争大运河已经淤塞不能直达北京,陆路运输又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从南京到天津海运应运而生。但是海运开通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绕过胶东半岛的海运,运距太长、礁石密布、风浪大,木船很容易遇险沉没,在这种情况下开凿胶莱运河成为避免风险,提高运输效率的捷径。当然,古代胶莱运河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十分庞大的工程,与今天讨论的胶莱运河不可通知而语。

笔者仅仅是在前人基础上形成自己一套想法,至于是否可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笔者设想里胶莱运河是沿胶莱河河道开凿建设一条长约130公里、宽约500左右、深约10米左右,耗资千亿元以上,工程四年,可通行万吨巨轮的人工运河。

笔者设想中,胶莱运河可仿照古代胶莱运河的工程方法,河道设6-8座船闸,逐级蓄洪、蓄水。通过提水通航。当然你也许会问,水从哪来?或许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水源不足,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第一,适当挖掘人工湖蓄水、建设港口,将整个运河变成“运河湖”,蓄汛期洪水,以满足用水需求。第二,可以把流域面积内河流全部汇入运河,支流上游兴建水库,储蓄汛期洪水,保证枯水期通航用水。第三,引黄入胶,将黄河水作为补充水源或者将黄河水储存于运河河道。个人看来这样建设工程优点,第一,可以调节水资源,缓解解决水荒问题保证沿线生产、生活用水。第二,可以避免统一水平河道带来的庞大工程量。第三,还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及土地盐碱化。

(二)运河建设维护

无论什么方案,规模如何,如何建造,所有胶莱运河是设想都是在改造胶莱运河基础上而成。现代南、北胶莱河全长149公里,河宽150~400,河深3.5~6,干流流经地区基本为海拔50以下平原,南北两端接胶州湾和莱州湾。胶莱河纵贯胶莱平原,处于东、西两大山脉之间,开凿胶莱运河,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利用胶莱河现成的河道。沿固有河道改造,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工程难度,减少占用耕地和移民。

以现代工程技术来看,胶莱运河地处平原,土层深厚,所经之地并没有什么断裂带,在河流分水岭处有三公里岩石区域,当然这在现代并不是难题,因而运河建设不存在任何不可克服的技术难题。况且胶东运河比起南水北调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世界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都是早已有先例。

这并不是说工程就没有困难,胶莱运河所经区域是山东重要农业产区,主要问题是当然是占用耕地和移民问题。其实我国水库移民问题实际上是与民争利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宣传水库移民生活多么困难,另一方面又说水库带来多么大好处,带来多少利润,问题在哪一目了然。在移民问题上我们可以将土地增值部分利益分给被占用更地方,况且运河开发带来的城镇化进程未必吸收不了这些失地农民,而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问题是落实。

当然开凿运河,泥土运到哪,泥沙淤积怎么解决,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将流域内河流汇入运河、黄河水引入运河,水流变缓泥沙会淤积在河床,还有入海口泥沙,潮起潮落引起泥沙淤积逆河流而上淤积在入海口,都会慢慢抬高河床,影响运河航行。但是,河沙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填海造陆材料,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鼓励开采河沙作为建筑材料来缓解泥沙淤积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采砂船从运河开采泥沙,运往江苏填海造陆,通过异地填海造陆的方法获得收益,弥补运河开凿带来的土地损失。

(三)胶莱运河建成后的积极意义

实际上重新开通胶莱运河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国民党1936年就有修建这条运河的想法。新中国建国后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就准备修这条运河,只是由于大跃进的爆发才作罢。所谓无利不起早,修建胶莱运河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修建这条运河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国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约运输成本,强化南北联系。当然任何工程首要先考虑经济利益,当今中国海运日益发达,所有从渤海出发的船只必须绕道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才能入黄海,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胶莱运河建成后从渤海出发的万吨巨轮可直接经运河进入黄海,大幅度缩减了绕半岛东端所带来的运费和运力损失,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开发沿线经济,促进山东经济发展。胶莱运河开通以后沿线各地区即可获得沿海优势,大宗货物直抵半岛内陆,形成环胶东半岛海港群。青岛港腹地也会延伸至运河两岸,大大缓解青岛港附近铁路、公路压力,极大的促进青岛发展。山东作为环渤海和长三角两条经济带的枢纽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第三,优化南北运输,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中国南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南北运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最紧张的莫过于京沪、京九、京广三条铁路,但是一条长江的运力就相当于20条京广铁路,运河优势可见一斑,建设胶莱运河有利于我国铁路运输客货分流,减轻铁路网压力。届时客流和小宗货物由铁路运输;大宗货物由海运经胶莱运河运输;超大宗货物经山东半岛东端绕行,以优化南北运输。

第四,巩固国防。中国目前沟通渤海与东海的海运全部绕道山东半岛东端,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朝鲜反复无常、韩国又是美国同盟。一旦发生战争中国海上交通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胶莱运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航线安全。

第五,改造局部环境,缓解山东水荒局面。胶莱运河可以发挥水利中枢的作用,储蓄汛期洪水,在枯水期灌溉农田。还可以改变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一定程度上改善山东半岛干旱气候。

(四)消极作用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弊端也十分明显。胶莱运河耗资巨大,工期长,至少千亿以上投入,四五年的工期,还有后续建设。收益却并不能准确算出,况且面对日益上涨的工价和物资,还有通货膨胀的威胁,如工程建设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劳民伤财的烂尾工程。

胶莱运河对于已经形成的运输网络也是一大考验。山东半岛目前早已形成完整交通运输网络,挖掘运河,路变桥同时又必须保证船舶通行,500宽的河面加上引桥,每一座桥都可以称得上特大桥,这方面投入怎么算?胶莱运河必定改变原有水利布局,水利工程需要重新规划。原有管道运输,各种输电,光缆线路等等改造也是一项浩大的投资。

当然即使如期建成,运河管理区域又是一大考验。如何协调众多船只运行,船只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水体污染、燃油泄漏、噪声污染如何处理。运河大面积侵占两岸农民生存空间,隔离两岸,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带来足够利益必定导致运河与两岸居民矛盾,对运河运营带来严重考验。

(五)个人点评

本人倾向于建设胶莱运河。沟通渤海与黄海,发展北方发展海洋经济,山东是关键的一环,而胶东运河是发展山东海洋经济最重要一环。同时我国海洋空间被美国、日本等严重压缩,所谓居安思危,环渤海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水道,修建胶莱运河势在必行。

 

胶莱人工运河

引言

记得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大意是建设“胶莱人工海河”的帖子,作者想法大胆,设想之美好,着实把笔者吓了一跳。具体构想是利用已有的古胶莱河或在其旁边开挖一条长 150公里、宽1000、深12的人工运河,借助胶州湾比莱州湾高出2的潮汐让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莱州湾,届时将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增大和加快渤海湾海水和黄海海水流动、交换的速度,达到治污效果。

但是设想毕竟是想,作者想法未免有点太单纯了,似乎认为只要这个工程建成胶州湾和渤海的污染问题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且不说运河海水交换水量能否达到净化海湾的水量,我们怎么知道繁忙的运河不会变成垃圾河形成新的污染源呢?况且海水深入内陆,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所以笔者并不认同引海水建设运河。

未来中国十大超级工程之四胶莱运河


(一)   运河概况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今人的创意,关于这条运河前人有无数的设想,胶莱运河古称胶莱海道或运粮河,是元朝一条“南粮北运”的海上航线的一部分。任何古今工程的建设其原因和意义都是相通的,今人想要重新开凿胶莱运河,从古代胶莱运河我们可以看到很现实的原因。

元朝北京作为全国行政中心,经济人口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粮食需求激增,北方连年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无力承担北京粮食需求,唯一解决方法便是南粮北运。但是黄河泛滥,连年战争大运河已经淤塞不能直达北京,陆路运输又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从南京到天津海运应运而生。但是海运开通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绕过胶东半岛的海运,运距太长、礁石密布、风浪大,木船很容易遇险沉没,在这种情况下开凿胶莱运河成为避免风险,提高运输效率的捷径。当然,古代胶莱运河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十分庞大的工程,与今天讨论的胶莱运河不可通知而语。

笔者仅仅是在前人基础上形成自己一套想法,至于是否可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笔者设想里胶莱运河是沿胶莱河河道开凿建设一条长约130公里、宽约500左右、深约10米左右,耗资千亿元以上,工程四年,可通行万吨巨轮的人工运河。

笔者设想中,胶莱运河可仿照古代胶莱运河的工程方法,河道设6-8座船闸,逐级蓄洪、蓄水。通过提水通航。当然你也许会问,水从哪来?或许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水源不足,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第一,适当挖掘人工湖蓄水、建设港口,将整个运河变成“运河湖”,蓄汛期洪水,以满足用水需求。第二,可以把流域面积内河流全部汇入运河,支流上游兴建水库,储蓄汛期洪水,保证枯水期通航用水。第三,引黄入胶,将黄河水作为补充水源或者将黄河水储存于运河河道。个人看来这样建设工程优点,第一,可以调节水资源,缓解解决水荒问题保证沿线生产、生活用水。第二,可以避免统一水平河道带来的庞大工程量。第三,还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及土地盐碱化。

(二)运河建设维护

无论什么方案,规模如何,如何建造,所有胶莱运河是设想都是在改造胶莱运河基础上而成。现代南、北胶莱河全长149公里,河宽150~400,河深3.5~6,干流流经地区基本为海拔50以下平原,南北两端接胶州湾和莱州湾。胶莱河纵贯胶莱平原,处于东、西两大山脉之间,开凿胶莱运河,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利用胶莱河现成的河道。沿固有河道改造,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工程难度,减少占用耕地和移民。

以现代工程技术来看,胶莱运河地处平原,土层深厚,所经之地并没有什么断裂带,在河流分水岭处有三公里岩石区域,当然这在现代并不是难题,因而运河建设不存在任何不可克服的技术难题。况且胶东运河比起南水北调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世界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都是早已有先例。

这并不是说工程就没有困难,胶莱运河所经区域是山东重要农业产区,主要问题是当然是占用耕地和移民问题。其实我国水库移民问题实际上是与民争利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宣传水库移民生活多么困难,另一方面又说水库带来多么大好处,带来多少利润,问题在哪一目了然。在移民问题上我们可以将土地增值部分利益分给被占用更地方,况且运河开发带来的城镇化进程未必吸收不了这些失地农民,而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问题是落实。

当然开凿运河,泥土运到哪,泥沙淤积怎么解决,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将流域内河流汇入运河、黄河水引入运河,水流变缓泥沙会淤积在河床,还有入海口泥沙,潮起潮落引起泥沙淤积逆河流而上淤积在入海口,都会慢慢抬高河床,影响运河航行。但是,河沙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填海造陆材料,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鼓励开采河沙作为建筑材料来缓解泥沙淤积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采砂船从运河开采泥沙,运往江苏填海造陆,通过异地填海造陆的方法获得收益,弥补运河开凿带来的土地损失。

(三)胶莱运河建成后的积极意义

实际上重新开通胶莱运河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国民党1936年就有修建这条运河的想法。新中国建国后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就准备修这条运河,只是由于大跃进的爆发才作罢。所谓无利不起早,修建胶莱运河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修建这条运河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国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约运输成本,强化南北联系。当然任何工程首要先考虑经济利益,当今中国海运日益发达,所有从渤海出发的船只必须绕道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才能入黄海,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胶莱运河建成后从渤海出发的万吨巨轮可直接经运河进入黄海,大幅度缩减了绕半岛东端所带来的运费和运力损失,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开发沿线经济,促进山东经济发展。胶莱运河开通以后沿线各地区即可获得沿海优势,大宗货物直抵半岛内陆,形成环胶东半岛海港群。青岛港腹地也会延伸至运河两岸,大大缓解青岛港附近铁路、公路压力,极大的促进青岛发展。山东作为环渤海和长三角两条经济带的枢纽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第三,优化南北运输,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中国南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南北运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最紧张的莫过于京沪、京九、京广三条铁路,但是一条长江的运力就相当于20条京广铁路,运河优势可见一斑,建设胶莱运河有利于我国铁路运输客货分流,减轻铁路网压力。届时客流和小宗货物由铁路运输;大宗货物由海运经胶莱运河运输;超大宗货物经山东半岛东端绕行,以优化南北运输。

第四,巩固国防。中国目前沟通渤海与东海的海运全部绕道山东半岛东端,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朝鲜反复无常、韩国又是美国同盟。一旦发生战争中国海上交通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胶莱运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航线安全。

第五,改造局部环境,缓解山东水荒局面。胶莱运河可以发挥水利中枢的作用,储蓄汛期洪水,在枯水期灌溉农田。还可以改变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一定程度上改善山东半岛干旱气候。

(四)消极作用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弊端也十分明显。胶莱运河耗资巨大,工期长,至少千亿以上投入,四五年的工期,还有后续建设。收益却并不能准确算出,况且面对日益上涨的工价和物资,还有通货膨胀的威胁,如工程建设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劳民伤财的烂尾工程。

胶莱运河对于已经形成的运输网络也是一大考验。山东半岛目前早已形成完整交通运输网络,挖掘运河,路变桥同时又必须保证船舶通行,500宽的河面加上引桥,每一座桥都可以称得上特大桥,这方面投入怎么算?胶莱运河必定改变原有水利布局,水利工程需要重新规划。原有管道运输,各种输电,光缆线路等等改造也是一项浩大的投资。

当然即使如期建成,运河管理区域又是一大考验。如何协调众多船只运行,船只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水体污染、燃油泄漏、噪声污染如何处理。运河大面积侵占两岸农民生存空间,隔离两岸,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带来足够利益必定导致运河与两岸居民矛盾,对运河运营带来严重考验。

(五)个人点评

本人倾向于建设胶莱运河。沟通渤海与黄海,发展北方发展海洋经济,山东是关键的一环,而胶东运河是发展山东海洋经济最重要一环。同时我国海洋空间被美国、日本等严重压缩,所谓居安思危,环渤海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水道,修建胶莱运河势在必行。

 

胶莱人工运河

引言

记得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大意是建设“胶莱人工海河”的帖子,作者想法大胆,设想之美好,着实把笔者吓了一跳。具体构想是利用已有的古胶莱河或在其旁边开挖一条长 150公里、宽1000、深12的人工运河,借助胶州湾比莱州湾高出2的潮汐让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莱州湾,届时将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增大和加快渤海湾海水和黄海海水流动、交换的速度,达到治污效果。

但是设想毕竟是想,作者想法未免有点太单纯了,似乎认为只要这个工程建成胶州湾和渤海的污染问题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且不说运河海水交换水量能否达到净化海湾的水量,我们怎么知道繁忙的运河不会变成垃圾河形成新的污染源呢?况且海水深入内陆,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所以笔者并不认同引海水建设运河。

未来中国十大超级工程之四胶莱运河


(一)   运河概况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今人的创意,关于这条运河前人有无数的设想,胶莱运河古称胶莱海道或运粮河,是元朝一条“南粮北运”的海上航线的一部分。任何古今工程的建设其原因和意义都是相通的,今人想要重新开凿胶莱运河,从古代胶莱运河我们可以看到很现实的原因。

元朝北京作为全国行政中心,经济人口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粮食需求激增,北方连年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无力承担北京粮食需求,唯一解决方法便是南粮北运。但是黄河泛滥,连年战争大运河已经淤塞不能直达北京,陆路运输又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从南京到天津海运应运而生。但是海运开通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绕过胶东半岛的海运,运距太长、礁石密布、风浪大,木船很容易遇险沉没,在这种情况下开凿胶莱运河成为避免风险,提高运输效率的捷径。当然,古代胶莱运河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十分庞大的工程,与今天讨论的胶莱运河不可通知而语。

笔者仅仅是在前人基础上形成自己一套想法,至于是否可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笔者设想里胶莱运河是沿胶莱河河道开凿建设一条长约130公里、宽约500左右、深约10米左右,耗资千亿元以上,工程四年,可通行万吨巨轮的人工运河。

笔者设想中,胶莱运河可仿照古代胶莱运河的工程方法,河道设6-8座船闸,逐级蓄洪、蓄水。通过提水通航。当然你也许会问,水从哪来?或许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水源不足,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第一,适当挖掘人工湖蓄水、建设港口,将整个运河变成“运河湖”,蓄汛期洪水,以满足用水需求。第二,可以把流域面积内河流全部汇入运河,支流上游兴建水库,储蓄汛期洪水,保证枯水期通航用水。第三,引黄入胶,将黄河水作为补充水源或者将黄河水储存于运河河道。个人看来这样建设工程优点,第一,可以调节水资源,缓解解决水荒问题保证沿线生产、生活用水。第二,可以避免统一水平河道带来的庞大工程量。第三,还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及土地盐碱化。

(二)运河建设维护

无论什么方案,规模如何,如何建造,所有胶莱运河是设想都是在改造胶莱运河基础上而成。现代南、北胶莱河全长149公里,河宽150~400,河深3.5~6,干流流经地区基本为海拔50以下平原,南北两端接胶州湾和莱州湾。胶莱河纵贯胶莱平原,处于东、西两大山脉之间,开凿胶莱运河,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利用胶莱河现成的河道。沿固有河道改造,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工程难度,减少占用耕地和移民。

以现代工程技术来看,胶莱运河地处平原,土层深厚,所经之地并没有什么断裂带,在河流分水岭处有三公里岩石区域,当然这在现代并不是难题,因而运河建设不存在任何不可克服的技术难题。况且胶东运河比起南水北调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世界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都是早已有先例。

这并不是说工程就没有困难,胶莱运河所经区域是山东重要农业产区,主要问题是当然是占用耕地和移民问题。其实我国水库移民问题实际上是与民争利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宣传水库移民生活多么困难,另一方面又说水库带来多么大好处,带来多少利润,问题在哪一目了然。在移民问题上我们可以将土地增值部分利益分给被占用更地方,况且运河开发带来的城镇化进程未必吸收不了这些失地农民,而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问题是落实。

当然开凿运河,泥土运到哪,泥沙淤积怎么解决,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将流域内河流汇入运河、黄河水引入运河,水流变缓泥沙会淤积在河床,还有入海口泥沙,潮起潮落引起泥沙淤积逆河流而上淤积在入海口,都会慢慢抬高河床,影响运河航行。但是,河沙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填海造陆材料,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鼓励开采河沙作为建筑材料来缓解泥沙淤积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采砂船从运河开采泥沙,运往江苏填海造陆,通过异地填海造陆的方法获得收益,弥补运河开凿带来的土地损失。

(三)胶莱运河建成后的积极意义

实际上重新开通胶莱运河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国民党1936年就有修建这条运河的想法。新中国建国后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就准备修这条运河,只是由于大跃进的爆发才作罢。所谓无利不起早,修建胶莱运河必须要有足够的收益,修建这条运河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国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约运输成本,强化南北联系。当然任何工程首要先考虑经济利益,当今中国海运日益发达,所有从渤海出发的船只必须绕道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才能入黄海,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胶莱运河建成后从渤海出发的万吨巨轮可直接经运河进入黄海,大幅度缩减了绕半岛东端所带来的运费和运力损失,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开发沿线经济,促进山东经济发展。胶莱运河开通以后沿线各地区即可获得沿海优势,大宗货物直抵半岛内陆,形成环胶东半岛海港群。青岛港腹地也会延伸至运河两岸,大大缓解青岛港附近铁路、公路压力,极大的促进青岛发展。山东作为环渤海和长三角两条经济带的枢纽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

第三,优化南北运输,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状况。中国南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南北运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最紧张的莫过于京沪、京九、京广三条铁路,但是一条长江的运力就相当于20条京广铁路,运河优势可见一斑,建设胶莱运河有利于我国铁路运输客货分流,减轻铁路网压力。届时客流和小宗货物由铁路运输;大宗货物由海运经胶莱运河运输;超大宗货物经山东半岛东端绕行,以优化南北运输。

第四,巩固国防。中国目前沟通渤海与东海的海运全部绕道山东半岛东端,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朝鲜反复无常、韩国又是美国同盟。一旦发生战争中国海上交通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胶莱运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航线安全。

第五,改造局部环境,缓解山东水荒局面。胶莱运河可以发挥水利中枢的作用,储蓄汛期洪水,在枯水期灌溉农田。还可以改变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一定程度上改善山东半岛干旱气候。

(四)消极作用

当然胶莱运河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弊端也十分明显。胶莱运河耗资巨大,工期长,至少千亿以上投入,四五年的工期,还有后续建设。收益却并不能准确算出,况且面对日益上涨的工价和物资,还有通货膨胀的威胁,如工程建设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劳民伤财的烂尾工程。

胶莱运河对于已经形成的运输网络也是一大考验。山东半岛目前早已形成完整交通运输网络,挖掘运河,路变桥同时又必须保证船舶通行,500宽的河面加上引桥,每一座桥都可以称得上特大桥,这方面投入怎么算?胶莱运河必定改变原有水利布局,水利工程需要重新规划。原有管道运输,各种输电,光缆线路等等改造也是一项浩大的投资。

当然即使如期建成,运河管理区域又是一大考验。如何协调众多船只运行,船只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水体污染、燃油泄漏、噪声污染如何处理。运河大面积侵占两岸农民生存空间,隔离两岸,如果处理不当不能带来足够利益必定导致运河与两岸居民矛盾,对运河运营带来严重考验。

(五)个人点评

本人倾向于建设胶莱运河。沟通渤海与黄海,发展北方发展海洋经济,山东是关键的一环,而胶东运河是发展山东海洋经济最重要一环。同时我国海洋空间被美国、日本等严重压缩,所谓居安思危,环渤海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水道,修建胶莱运河势在必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