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老子反对孔子所提倡的仁义,因为《老子》第十八章说: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老子说这段话时,生活在社会动荡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人们不讲仁义道德。所以,每当大家看到一个仁义的例子,就觉得它十分突出而对之赞不绝口,把它用作教育子女的当然教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话,不是老子的主张,只是他对其身处社会状况的陈述。 “六亲不和,有孝慈”进一步说明那时候的人的状况。 六亲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都同住在家中。当家庭和睦的时候,家人的孝慈行为很是平常,在“亲不讲礼”的习惯中,子女孝顺父母,父母爱惜子女,大家都不说“谢谢”或者“我很感激”。 然而,当家庭不和,人们自私自利,为了得失而勾心斗角,每遇有孝慈的行为,就感到特别高兴。 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贞都是形容道德行为的,但是,根据老子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它们的突出表现,说明了大道被废弃,人性破灭,所以,他刚正地把事实说清了,劝世人努力恢复仁义孝慈这些亘古不变的价值,不要虚伪为人。 史载孔子专程造访老子,向他问礼。老子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说法表面在批评当时社会的失落,实际是提醒孔子要重道多过重礼,因为道方是做人的根本,礼往往被用来掩饰不善的意图。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写道: 老子坦诚论道德修养,分之为道、德、仁、义、礼、智六个等级。 他说,合道的社会是最为理想的,其中人人顺着自然而行,不识不知,无私无欲,无为无事。 但是,一旦社会失道,人们就讲仁义礼智这些东西了,用来遮掩恶劣行为,维系诈伪丛生的社会。 结果,礼这些东西,就失去原有的作用了,而须求诸法令刑赏,一些不是人们主动生命的规矩。 所以有道的大丈夫,言行忠信,厚实,谨守自然的本质,不重浮华的礼节。 孔子与老子都擅长心理学,洞见人性、直觉、动机、行为、情感、理想这些心的功能和神妙之处。 孔子劝人行仁,提出各种治理不仁的药方。 老子劝人少讲仁心,以免被人利用去做假仁假义的恶事。他鼓励人们本着人性里的良知及天道的自然法则做人,关爱他人,本德行道。 本文选自《活用老子:安心自在》,江绍伦著。 《活用老子:安心自在》丨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226-0 定价:45.00元 作者江绍伦教授出生在香港,五岁之前生活在广东,在香港、加拿大接受教育,并在北美、亚洲、英国的大学校园里工作四十多年。他学贯中西,知己(东方)知彼(西方),眼界开阔和前卫,但其内心始终烙着东方文明的印记。 他的四本著作《活用孔子:安身立命》《活用老子:安心自在》《活用禅宗:安宁自得》《活用庄子:安时处顺》,分别述说了孔子的忠恕仁爱、老子的自然慈惠、禅宗的怜悯自在和庄子的逍遥通透,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四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照见中华文化的庞大力量,爱惜之,学习之,巩固自己的信心,排除文化自卑感,做一个堂皇又知书识理的中国人。 本书在新华书店、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以及各大网店均有售,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