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学 | 熊十力:答牟宗三问格物致知书

 有而无限 2017-08-08

编者案:本期《学术与社会》选了一篇精彩的师生间的学术问答。牟宗三在读完其老师熊十力的《读经示要》之后,写信给熊十力讨论问题,主要是对《大学》中“格物致知”这一句的解读。牟宗三认为理解“致”,有两个面向,一是向内求得原本即内在人心中的良知,二是向外精求外在事、物的知识,也即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分歧所在。牟宗三认为熊十力所讲大学此格物致知,仍未能解释清楚内向外向的关系,而似乎只重视外求,忽视了内养。熊十力的答复很显其佛儒通透的功力。简言之,熊十力指出心即良知,本无内外,即工夫即本体,而致知不仅仅是“复”或者说再发现人心中原有的良知(法尔),而是要通过格物的实践,因应时时化生的外缘,而让本体被重新发现并生发成长出来(继成)。熊十力强调,内外之分是错误的,本无内外,但因俗说教,则外求、推扩,本身就包含了内养、保任。而人天然具有的良知,就像种子,尽管有种种生叶开花结果的可能性,但必需人的格物致知实践功夫方才使其发生,而不能如老庄绝圣弃智返归婴儿或原始人的璞玉状态,而那种状态不能说是实现了良知。牟宗三敏而好学问得有力,熊十力援佛入儒答得精彩。 


————————


(来函)昨奉《读经示要》第一讲油印稿,喜甚。细读一过,大义昭然。据《六经》之常道,遮世出世法之僻执。曰:耽空者,务超生,其失也鬼。执有者,尚创新,其失也物。遮表双彰,可谓至矣。继陈九义,始于仁以为体,终于群龙无首。规模宏阔,气象高远。盖吾师立言,自乾元着手,会通《易》、《春秋》,及群经,而一之,固若是其大也。第九义中,讲愿欲依性分而起,不必其偿,令人警惕赞叹不置,顿觉精神提高万丈。人类学术之尊严,胥由此起。孔、孟立人极,赞化育,本以此为其根本精神。理学家杂以释老,此义渐隐没不彰。德国哲人立言,庶几乎此。而英人则全不能了此。时下人心堕落,全无志气,闻之必大笑。然非圣贤心思,不能道之矣。后面讲《大学》,宗微有不甚了然者,即致知在格物一语。据吾师所演释,似不甚妥。致知之知,若取阳明义,指良知本心言。而格物一词,复因顾及知识,取朱子义。今细按致知在格物一语,则朱、王二义,实难接头。


朱子义甚清楚,然即物而穷其理,以成知识。与诚意,正心究无若何必然之辟系?朱义于物格而后知至,可讲通。然知至,而意不必诚。此其义终难通。阳明即把住此点,将朱子向外一行,全转过来。知,定为良知。物,训为意之所在。格物,则成为正念头,亦即成为致良知之工夫。此则与正心诚意,步步紧逼,有必然之关联。然阳明之系统,大体虽顺,而其中之致字,似有歧义。试返诸吾侪所意谓,致良知,即是复良知。良知既是本心,然为习心所蔽,故须复。复之工夫即格物。良知完全呈露,则事事自然合理致,若作复义解,则此段工夫,即为内向历程。然阳明之言致良知,常是兼内外,而为一整个,一来往。若作复义解,则是内向。若是外向,则致字当是推扩义。试就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一语而言之,此语可解为在事事物物上,复吾心之良知,此即是内向;亦可解为推扩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而皆得其理,此即是外向。阳明之言致,究是何义,并未表明清楚。


然无论如何,总持言之,内向,外向,义虽有别,次序亦异,而总不冲突。惟关键在复,立言之着重处亦在复。而外向则是其委也。亦可兼内外同时而言之。内向之复,同时即是外向之推扩,成为同时俱起之一整个一来往。若揆之致知在格物,则内向义为顺。吾师所讲者,则似为外向之推扩义。致知之知,既是良知或本心,则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一语,便是内向之最高峰。是则此语中之致知,以复义为重。然本体非只是虚寂,亦不可以识得本体,便耽虚溺寂,而至于绝物。亡缘返照,而归于反知,此经之所以结归于致知在格物也。吾师训格为量度,下举诸例,如事亲,如入科学试验室等,皆明本良知以量度事物。凡量度事物,皆为良知之发用。是则致知在格物一语中之致字,全成外向之推扩义。既与前语中之致知不相洽。不一致。而按之经文,宗总觉其不顺妥。一切知识,莫非良知之妙用,在一独立系统中,自无可疑。知识如何安顿,亦自可由此而解答之。然凡此诸义,皆不必牵合于致知在格物一经句。或吾师欲托《大学》经文,以立教。则非所取议。


————————


来函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此致字,当作复义解。复,便是内向。而以吾解致知在格物一语中之致字,全成外向之推扩义,以此疑其不顺妥。吾子此段议论,恐推求太过。夫心,无内外可分也,而语夫知的作用,则心有反缘用焉,缘者,缘虑义,参考《新唯识论》上卷。反缘,谓心之自明自了,亦云自知。似不妨说为内向。有外缘用焉,外缘,谓缘虑一切境。夫一切境,皆非离心而外在者。今此云外,何耶?境,本不在心外,而随顺世俗,不妨说为外耳。心于所缘境,起解时,便似作外境想。故假名为外。似不妨说为外向。但内外二名,要是量论上权宜设施。量论,犹俗云认识论。实则,境,不离心独在。虽假说外缘,毕竟无所谓外。且反缘时,知体,炯然无系。知体,犹云心体。无系者,心反缘时,只是自知自了而已,不起外境想,故云无系。外缘时,知体,亦炯然无系。外缘时,虽现似外境相。而知体澄然,不滞于境,故亦无所系。知体恒自炯然,无定在,尔实无所不在。何可横截内外,而疑其内向外向之用,有所偏乎?《中庸》曰: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辞约义丰,切宜深玩。


函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一语中之致字,当作复义解。此亦未审。经文,从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逐层推到诚意在致知。所说本是一事,而分许多层次,只以义理自有分际,不得不别析言之。身之主宰是心,此身若为私欲所使,即私欲侵夺天君之位,是为心不在。而身不得修,故正心,即心在之谓。可详玩《示要》解正心处。易言之,即是复其本心。来函云:良知既是本心,然为习心所蔽,故须复。此义甚谛。但已于正心一语中见之,不当于致知处说。


意,是心之发用,本无不诚。而曰诚意者,吾人每当本心发用即真意乍动时,恒有私欲或习心,起而用事,障碍真意,此谓自欺,此谓不诚。故诚意工夫,是正心关键所在。易言之,即复其本心之关键所在。然诚意工夫,如何下手?此是一大问题。若非立大本,持养于几先,仅于私欲或恶习萌时,欲致克治之力,则将有灭于东而生于西之患,而终不免于自欺。故立大本为最要。


大本非他,即良知是也。良知者,意之本体,即前云正心之心是也。前但出心之名,而未说及心是甚么。此则切示心体,即是知。知即良知之知,非知识之知。知是清净炤明。虽私欲炽然时,此知亦瞒昧不得。吾人只依此内在固有之知,而推扩去。诚意先致知之致字,是推扩义。下文致知在格物致字,亦推扩义。知是大本,推扩,则大本方立定。大本既立,则私俗不得潜滋,而意无不诚矣。


问:何故推扩方是立大本?答曰:此等处,非可空思量,须切实反己体认。夫知为良知,即是本体。本体亘古现成,何待推扩?欲释汝疑,须先分别二种道理。一、法尔道理。此借用佛典名词。法尔,犹言自然。儒者言天,亦自然义,自然者,无所待而然。物皆有待而生,如种子,待水土、空气、人工、岁时,始生芽及茎等。今言万有本体,则无所待而然。然者,如此义。他自己是如此的,没有谁何使之如此的,不可更诘其所由然的。故无可名称,而强名之曰自然,或法尔道理。二、继成道理。《易》云继善成性,此言吾人必继续其性分中本有之善,以完成吾人之性分。盖本体在吾人分上,即名为性。而人之既生,为具有形气之个体,便易流于维护小己之种种私欲或恶习,而失其本性。易言之,即物化而失其本体。故人须有继成之功,以实现其本体。论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即本体之名。弘,即推扩之义。吾人能弘大其道,继成义也。道不能弘大其人。人不用继成之功,则人乃物化,而失其所本有之真体故也。就法尔道理言,本体无待,无对待也。法尔圆成,法尔圆满,无有亏欠。法尔成就,不从他生。似不待推扩。然所谓圆成者,言其备万理,含万化。易言之,即具有无限的可能,非谓其为一兀然坚住的物事也。故其显为大用,生生化化,无有穷竭,即时时在推扩之中。王船山释太极一词曰:太极者,无有不极也,此是法尔圆成义,是具有无限可能义,此似不待推扩。无有一极也。是时时推扩义。则似不待推扩者,而实恒在推扩。《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谓本体。命,谓本体之流行。于穆,深远义。不已,即推扩无终极。《易》以天行健,象乾元,即有推扩义。故吾儒言本体,与佛氏以无为,无造,显本体者,无造,即不生不灭义。是常守其故,而无新生。本体便成僵固的死物。天壤悬殊。吾人不当虚构一兀然坚住之本体,妄起追求,唯应体现其所本具推扩健进之本体,以立人极。


就继成道理言,本体,在吾人分上,即名为心,以其为吾身之主宰,故曰心。亦名为知。知即是心,唯以其清净炤明,故名为知。心之自相,只是知。除却知,更有什么叫作心。此知,是无知无不知。无知者,非预储有某种知识故。如无子女者,决不会预备有若何顾复婴孩之知识。乃至自然科学上一切知识,若非用其知力于自然界,去征测。即此等知识,亦不会预有之,故云无知。无不知者,此知,是一切知识之源。如妇人之初生子女,便有善为抚育的一切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只要推致吾之知力于大自然,则此等知识,亦自开发。故曰无不知。余之此说,在宋、明理学家及禅家闻之,必多不满。今此不及辨。申言之,知体,只是具有无限的知之可能。吾人必须保住此知体。此知,即是本体。故云知体。或问,一言乎知,便是作用,如何径说为本体?答曰:此问甚善。然须知,即用见体,不妨说知即本体,譬如于众沤识其为大海水之显现。不妨于众沤,直说是大海水。今说知即本体,义亦犹是。保任二字,须善会。保者保持。任亦持义,保任此知体,勿令私欲或习心,得起而障之。吾人日常生活中,不论动时静时,常是知体昭然为主于中,却赖保任不松懈。保任,便是推扩中事。因其明而推扩之,使日益盛大。明者,知体之发用。如孟子言,是非之心,为智之端。端如丝之绪,至微者也。盖以知体之明,在凡不减。凡夫何曾损减得,只为私欲或染污习气所障蔽,而不甚显发耳。其日用之间,于应事接物,或能明辨是非,不至迷乱。此正是其知体微露端倪。但凡夫不知保任此端倪。端倪,即知体之明。常保任之,则知体透露矣。颜子卓尔,如有所立,是也。惜凡夫不悟。每有初念顷,是非不惑。及稍一转念,便为私欲所使,而障蔽其本明。故学者求自远于凡夫,必于一念是非之明处,引其端而扩之。至于穷万理,达至道,得大智慧。庶几知体展扩,渐近极度。言渐近者,实无有极度也。佛家以成佛为究竟位,是有极度。《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便无究竟位可言。夫渴想极度者,妄情也。不歆极度,而行健不息者,真达天德也。使果有极度,则本体将为凝然坚住之物。而大用息,是孔子所以叹夫《易》不可见,而乾坤息也。佛家说真如是无为,无造,此其妄也。呜呼!安得解人,与之论儒佛乎!故曰:是非之心,知之端也。孟子之言扩充,其义韪矣。或问:先生言推扩,究须有保任工夫。而解致字,却似偏取推扩一义,何耶?答曰:保任,自是推扩中事,非可离推扩工夫,而别言保任也。推扩者,即依本体之明,而推扩之耳。依字,是顺从义,即保任之谓。吾人只念念顺从吾知体之明,而推扩去,则私欲或习心,自不得起。推扩工夫稍歇,则习心便乘间而横溢。反省深者,当知此事。保任,亦只是依从知体之明,推扩去。非是别用一心,来把住此知体,可云保任也。如别用心来把持便是无端添一执着的私意,即如体或本心,已受障蔽。理学与禅师末流,多中此毒。


经文致知之致字,本是推扩义。保任意思自在其中。然经直以拉推扩标义,隐含保任,却不直标保任者,此中大有深意。试详玩后儒宋、明儒语录,大抵以为知体或本心,是本来具足,吾亦承认本来具足,但是具有无限的可能。而禅与理家不必同此。本来现成。故其谈工夫,总不外保任的意义为多。程、朱居敬工夫,只是保任,不独明儒昌言保任也。单提保任,则可以忽略推扩义,以为现成具足之体,无事于推扩也。明道《识仁篇》云:此理不须穷索,以诚敬存之,存久自明。存,即保任义。格以经文致知之致字,即推扩义者,乃见明道纯是道家之徒。道家不言推扩。其旨与佛氏为近。宋、明儒始终奉《识仁篇》为宝训,其于仁体仁体,亦即知体。仁与知非二也,特所从言之方面不同。实只有保任,而无推扩工夫。充其保任之功,到极好处,终近于守寂,而失其固有活跃开辟的天性。其下流归于委靡不振,而百弊生。宋明以来,贤儒之鲜有大造于世运,亦由儒学多失其真故也。故言推扩,而保任义自在其中。单提保任则可以忽略推扩工夫,而其弊有不可胜言者。总之,知体是主宰,依从知体之明,而推扩去,便是工夫。即工夫即本体。本体亦云知体。如充一念是非之知,可以进至极高的智慧境地。工夫推扩不已,不令此知体被私欲障碍。引而伸长之,即是本体展扩不已。此乃人道之所以继天成己,天者,本体之名。人继续其所固有之本体,而不致物化,是名继天。己谓性分,非小己之谓。人完成其性分,曰成己。而立人极也。是谓继成道理。


经文于修身先正心处,已明复义。因为此正字,即是《易》言正位之正。即明心为身之主宰,当正其天君之位,而不为私欲或习心所侵夺。故是复义。但此处只作一番提示,并未说到如何用功去复。继言诚意,便显意,是心之发用于此,却要用功。必勿以私欲或习心来自欺其意。如此,方是诚意,而心不致放失。然不自欺工夫即诚意工夫不是仅在发用处可着力,必须立大本。大本非他,还是要认明自家主宰的头面。主宰,即上所云心。此个头面即是知。所谓良知。阳明诗云:而今说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如此觌体承当,得未曾有,然自识得此大本已。大本即知,亦云良知。必须依从他良知推扩去,如渊泉时出不竭才是。渊泉,喻如良知。时出者,渊泉随时流出,喻如良知之明,随时推扩。本体良知,原是推扩不容已,工夫亦只是推扩不容已,即工夫即本体。吃紧。焉有现成具足之一物,可容拘隘而坚持之乎?佛家说到知体,佛所云智,亦相当于《大学》经文致知之知。喻如大圆镜,此便无有推扩。吾谓以镜喻知体,不如以嘉谷种子喻之为适当。须知,一颗谷种,原具备有芽干枝叶花实等等无限的可能,非如镜之为一现成而无所推扩之物也。后儒言知体,皆受二氏影响。故其工夫,偏于单提保任,其去经言致知之推扩义盖甚远。夫不言推扩,则工夫只是拘持,将为本体之障。无异堤防渊泉,而欲断其流也。大本不立,害莫甚焉。推扩工夫,方是立大本之道。譬如通渊泉之流,源源不竭,沛然莫御。所谓有本者如是也。本立,而后发用时,倘有非几之萌,自如红炉点雪。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也。


阳明于推扩义,极有见。《语录》有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见读现。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此段话,好极。惜乎一向无人注意。诚深会于此者,当识得知体,不可视犹明镜,而当喻如谷种,时在推扩发展中也。阳明后学,已失此意。


推扩工夫,正是良知实现。私欲,习心,无由潜伏。正中太阳常出,魍魉全消。上文正心处,所示复义,至此乃见。故致知之致,即推扩义,是复之下手工夫。与前但虚提复义者,不容混视。义有分剂,言有次序。


复义,只是对心不在而说。此心,为私欲所障蔽,而失其君位。故须复。如人君失位,而复辟之复。明乎复义只如此,则复义并未涉及下手工夫。何所谓内向?工夫若内外不一片,则内向,只是堤防着本体,其害将如吾前所云。焉有如此而可复其知体者乎?知体,亦即本体之异名。


致知在格物之致字,元承上文来,自是推扩义。知者,心之异名。一言乎知,便已摄物。摄者含义。心、物,本为浑然流行无间之整体,不可截成二片。内外之名,随俗假说固无妨。若果以为内心,外物,划若鸿沟,则愚夫作雾自迷,其过不小。夫良知,非死体也,其推扩不容已。而良知,实通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故《易》曰智周万物,正是良知推扩不容已。若老、庄之反知主义,老子绝圣弃智。其所云圣智,即就知识言之,非吾所谓智慧之智也。庄子亦反知。将守其孤明,而不与天地万物相流通,是障遏良知之大用,不可以为道也。故经言致知在格物,正显良知体万物,而流通无阂之妙。格者,量度义。良知之明,周运乎事事物物,而量度之,以悉得其有则而不可乱者。此是良知推扩不容已,而未可遏绝者也。须知,吾人工夫,是随顺本体。而本体,亦即工夫中实现。明儒说即工夫即本体,此语妙极。惜乎学者不肯深心理会。夫推扩吾良知之明,去格量事物。此项工夫,正因良知本体,元是推扩不容已的。良知本体四字,作复词。工夫只是随顺本体,否则无由实现本体。此不可不深思也。哲学家有反知者,吾甚不取。明乎此,则吾言致知格物,融会朱、王二义,非故为强合,吾实见得真理如此。朱、王各执一偏,吾观其会通耳。


推致吾良知之明,向事物上去格量。此是良知随缘作主,无所谓外向也。格物之格,即是良知之用。知之流通处即是物,非物在心外。故格物实非外向。俗计为外,而实无外。


知之流通处即是物。而知之格量作用,周遍于其流通处,即物而得其有则而不可乱者,是谓格物。格物工夫不已,即是吾良知之流通无息,展扩不已。


《大学》言格物,只予知识以基地,既许格物,即知识由此发展。却非直谈知识。

庄子以内圣外王,言儒者之道。其说当本之《大学》。然内外二字,但是顺俗为言,不可泥执。《大学》经文,只说本末,不言内外。前言物有本末,后结归修身为本。修身,总摄诚、正、格、致,以立本。由身,而推之家国天下,皆与吾身相系属为一体,元无身外之物。但身不修,则齐、治、平无可言。故修,是本;而齐、治、平,皆末。本末是一物,如木之根为本,其梢为末,元是一物。不可剖内外。通乎本末之义,则三纲八目,无论从末说到本,或从本说到末,总是一个推扩不已的整体,不可横分内外。


物格而后知至者。至,极也,言于物能格量,而得其则,然后良知之用,乃极其盛也。《示要》于此,疏释甚明白。读者不肯反己切究,故以朱子之解为通,而疑吾之说欠顺。孟子曰:舜明于庶物,于众物之理,必格量明析,而悉得其则。察于人伦。即于父子、兄弟、夫妇乃至天下人,互相关系间,有其伦理必格量不迷。由仁义行,孟子言仁义,即就本心或良知之德,而目之也。由者,率顺义。明物察伦,即于物理。已无不格量,而无所迷谬。故乃率顺其仁义等德具足之良知,而行之。自无冥行之患。非行仁义也。非依古人仁义之事,而假行之,以袭美名。所以异乎功利之徒。详此云明物察伦,即于物理,无不格量,而无所迷谬。所谓物格是也。物格,即是良知行乎事事物物,而大明遍照。其力用日益增盛,故曰物格而后知至也。知至,则私欲或习心,不得相干,而意无不诚可知。孟子云:由仁义行正意诚之征也。世或以为原人时代,其民天真未离,即良知现成,无有不善。老、庄遐想淳古之风盖如此。其实,原人尚未能推致其良知,以格量事物,即知识甚陋。唯其于物有未格,不足语于明物察伦。故其所行,当理者甚少,而终不自知其迷谬。即偶有是处,亦不由自觉,此与鸟兽之顽冥,几无甚殊异。故其良知全不显发,无可言诚意不待言。阳明后学,多喜享用现成良知,而忽视格物,适以自误。此亦阳明讲格物未善所至也。


《大学》经文,从欲明明德于天下,一层一层,追本到致知上去。即随结云,致知在格物。却又由物格知至以下,一层一层,归于天下平。文义往复如环。细玩之,致良知,是立大本工夫。而格物,正是致良知工夫吃紧处。道家致虚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及他道家,皆不外此。佛氏归寂佛家三法印,而涅槃寂静一印,实前二印所会归处。此其无上了义也。大小乘皆归于此印定。同一反求自性,而不免遗物。其流皆有反知之弊。佛家虽尚理智分析,然实以为修法空观之方便,与《大学》格物主张确不同。《大学》特归重致知在格物,与物格而后知至二语,此实圣学与二氏天壤悬隔处。至西洋学术,精于格物,却又不务致良知,便是大本不立。陆子教学者,先立乎其大。阳明云:学问须识得头脑,不可仅以求知识为能事也。《大学》之教,方无流弊。



《熊十力全集》 第八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