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子是天下的楷模,就连批评过他的孟子、庄子也对他的人格加以推崇

 昵称2530266 2017-08-08


文/陈德军


墨子死后,墨家传播中分离为三派。据《韩非子·显学》记载:“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此三家,后人称其为后期墨家。三家都号称真墨。现在的《墨子》一书,重要的篇章大都分为上、中、下三篇,有可能就是三家在传播墨子思想留下的不同记述。


关于对墨子的评价自古及今论述很多。儒家亚圣孟子距墨子有生之年较近,在那个时代儒墨并为显学,思想对立。孟子对墨子的批判极为激烈。“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好像墨子妖言惑众,如果不加以根除,孔子讲述的仁义之道就会被遮蔽。他呼吁儒家信徒批判墨子的学说,“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对墨子的批判言论尽管偏颇,但也指出了墨子学说缺乏现实的可行性。中国社会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族宗法社会,代表小农利益的墨子思想却不能维护宗法社会的政治秩序,反而成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异己力量,千百年来,墨学被视为异端,诬为禽兽之学,原因就在于此。


荀子批判墨子说“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认为墨子只看到功利的一面而不懂得文化的作用,只片面强调社会的均等齐一而抹杀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荀子还批判墨子不懂得统一天下、建设国家的轻重,只知道崇尚功利,注重节俭,而且抹杀上下、尊卑的级别,这就不足以表现差异、区别君臣;然而他们做起来以为有所本,说起来以为有道理,足以欺惑一般群众。荀子更加深刻地指出了墨子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人人平等、生存平等、平等获利、爱无等差,企图以独立的个体协调和谐达到统一社会,他忽视了社会现实的存在基础,社会各阶层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物质利益和追求的差异,也不能够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则以同情的态度批评墨子说:“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大意是,如今墨家独自主张生前不唱歌,死时不厚葬,桐木棺材厚三寸而且不用外棺,并以此作为法度和定规。用这样的主张来教育人,恐怕不是真正爱护人;用这样的要求约束自己,当然不是真正爱惜自己。这并非有意要诋毁墨家的学说,虽然如此,不过情感表达需要歌唱却一味反对唱歌,情感表达需要哭泣却一味反对哭泣,情感表达需要欢乐却一味反对欢乐,这样做果真跟人的真情实感相吻合吗?他们主张人活在世上要勤劳,死的时候要淡薄,墨家的学说太苛刻了;使人忧虑,使人悲悯,做起来也难以办到,恐怕不能够算是圣人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之人也就不能忍受。墨子即使能够独自实行,又能拿天下人怎么样?背离了天下人的心愿,距离百姓一心归往的境界也就很远了。庄子说墨子的行为违背人性,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不能作为普遍的道理在社会上倡导。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也认为墨学“俭而难遵”。这都暗示了墨家悲剧性的历史命运。


然而批评过墨子的孟子、庄子又对墨子的人格加以推崇,孟子说墨子,如果有有利于天下的事,墨子即使摩顶放踵也在所不惜。庄子称赞墨子:“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说墨子是天下的楷模,理想和追求一天不实现便一天不停止奋斗,虽然弄得形容枯槁也在所不惜,真是天下的好人啊。的确,墨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他提出并为之奋斗的互爱互利的美好社会理想更是长留人间,为劳苦大众所憧憬和向往。

《墨子》内容详赡,全方位地介绍了墨子的一生,以及他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他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哲学思想,代表了底层人民的真正渴望,其思想结晶《墨子》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