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陪伴我们一生的“小妖精

 幸福帮帮天下 2017-08-08

人的一生都和情绪有关系,一生都要同它打交道。比如小孩子一开始就懂得他要会哭才有人照顾他,如果不会哭,根本就没有人理他,甚至会把他忘记。对孩子而言,哭是一种工具,因为他们还不会说话,所以要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平时谈到情绪,很多人都会往负面的方向去想,比如:“你看,又闹情绪!”好像情绪都是不好的。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反应。环境指的是什么?以前人们认为外界的事物才是环境,比如山水、天气、道路交通等。其实,人内在的东西也属于一种环境,即人对自己也是一种环境。

 

任何环境都是会变动的,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外在的以及内在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反应。比如当一个人饿的时候,看到很普通的一张大饼,他的肠胃就会蠕动,他会流口水,吃大饼的时候会觉得很香;但是当人酒足饭饱之后,给他吃山珍海味,他也会觉得没什么味道,甚至会因为吃得撑了而感觉到恶心、难受。这些都是情绪。



正确的认识情绪,辨别情绪是我们人生一大课题。

 

 
 


风雨无常——情绪的产生

 

在我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有这样的一个经历,不知大家是否和我相同的经历。某一个时刻,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恐惧——大脑一片空白,短暂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过后,又不得不去收拾这些烂摊子,为后果买单。

 

原因很简单,人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分别负责处理情绪和思考。这其中,前者的处理速度远远快于后者。因为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应激反应,是天生具有的。我们接收到外界的强烈刺激,导致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应激行为——这就是「情绪」的整个过程。而思考是人类逐渐学习发展,后天得来的。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Joseph LeDoux研究认为:我们一切经由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复杂的分析和理解,再由大脑皮层指挥杏仁核等部位进行反应;但一些情况下,这些刺激会经过间脑直接传递到杏仁核,产生即时的、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应。前者就是所谓的「理性系统」,后者就是「情绪系统」。

 


在远古时期,快速的情绪处理对我们是有益的。它可以立刻帮我们判断环境,并命令身体作出最适宜的反应。比如,恐惧可以提高反应速度,激发「逃跑」行为;愤怒可以集中精力,使自己进入「正面对峙」状态,等等。

 

在物竞天择的原始社会,能存活下来的,往往是反应速度最快、最能适应环境和变化的个体。这就导致了我们对「情绪」的偏爱,被一代代地保存和传递下来。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每一步都需要适应规则和理性的环境里面。如果我们任由情绪压制理性,那就和数十万年前的老祖宗无异。

 

人鬼面具——认识情绪

 

情绪有三个表现:主观感受、生理唤醒和行为表达。

 

 例如:小明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激动得跳了起来。 其中:主观感受是激动(或者高兴),生理唤醒是肾上腺激素升高,行为表达是跳了起来。  


情绪是一个连续体,从激动到低落,从紧张到放松,从欢欣到悲伤,这些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化,我们的情绪往往处于这两极中的某一个位置。而对于我们普通的生活,大多数时间我们是处于平静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情绪是平稳的,既不是激动开心、也非低落忧郁,而是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只有偶尔外界一个事件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朝向某一极波动。  

 

这种连续体我们称作情绪的维度。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情绪分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施洛伯格也提出了不一样的三维理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他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三维模式图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情绪出来,我们可以去评估这个情绪有多快乐,我们对这个情绪的注意力有多强,以及这个情绪的强度有多大。

 

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度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四个维度。  

 

这些不同的理论有许多,但是我们可以整合起来看。也就是说,情绪有不同的许多面。就像描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可以从身高上说我有多高,体重上说有多重,智力上说韦氏智力测验得多少分,等等。情绪也一样,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看情绪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不是仅仅一个词语(高兴、悲伤、难过等)就能全面描述了的。我口中说出的高兴和你口中说出来的就可能不一样,我今天说出来的高兴也和昨天说的高兴不一样。

 

情绪是很难用一个词语详细描述自己的感情。

 



 
 


我就是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1)情绪是我的情绪。很多人描述自己的情绪,如同在描述陌生的事物,或者尽量想剥离情绪和自己的联系。有人认为,只有绝对理性的自己才是自己,而情绪是魔鬼附在了自己身上。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没有生气,是你做的不好”,这样的人拒绝承认情绪出现或者出现过,这种消极的对抗情绪也阻止了情绪调节的发生。所以,接纳情绪的开始就是承认“我确实有些焦虑”。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这点,也可能因为当我们概括悲伤和愤怒的时候,会使用“消极”或者“负面”,这种概括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我比较提倡使用“不愉悦”来代指这样一类情绪。情绪是内外信息协调、适应环境的产物,无论是高兴还是恐惧,其背后的情感都有明确而积极的意义。我们感觉不适的情感、情绪,只是协调后决定远离刺激物的一种倾向,总不能说遇到老鼠感觉到的恐惧是消极、负面的。这种二分也意味着另外的含义——只有消极情绪才需要情绪管理,积极情绪放任自流完全没有问题。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乐极生悲,过度的愉悦情绪往轻了说,同样会占用认知资源,往重了说也会危害到健康。所以,无论是愉快还是厌恶,都需要我们告诉自己“还好,没关系”。

 

3)情绪可以理解,也应该被理解。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怎么会这样,怎么会又发火了呢?”我们不能理解情感为什么不受控制波动起来,干扰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理解情绪说起来很容易,通常是生存、财产或者价值等等受到影响的时候才会出现,它一定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平白无故。但是在做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反复责问情绪,因为它即使可以理解,却依然影响了手边的事情。所以,还是需要让自己意识到“我的悲伤可以理解”。

 

4)情感可以自然恢复平稳。我们有很复杂的、自发调节的机制,并不会长时间的偏离稳态,情感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是会恢复平稳的状态。即使我们不进行任何的主动管理,只要不再卷入新的刺激,情绪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也会消失。愤怒的时候,即使我们没有运用调节策略,也可以逐渐体验到呼吸的变化,延续到愤怒情绪平息以后。如果前三方面都属于接纳情绪的发生,这方面就是接纳情绪的结束,不仅仅是伤感,同样也包括幸福,“它会存在一会,但终究会离开的”。

 


 
 


如果接纳是“我确实有些难过,不过没关系,我想我能理解它的出现,也能接受它伴随我一段时间,它最终会离开我的”,那么不接纳就是“对不起,我不想它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不接纳是目的导向的,是在意识到情感、情绪的协调和适应并不恰当的时候,对情绪做出的修正。就像点球决战的时候,会有紧张的感觉,双手甚至双脚都在抖动,我们需要接受这种紧张感,而不是抗拒着告诉自己“一点都不紧张”,但是我们也不能放任紧张带来的颤抖干扰我们的射门。不接纳是一种改变当下的愿望,让自己的情感、情绪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这就是情绪管理的核心。

 

通常我们不接纳情绪的方式有两种,解决和预防。解决顾名思义,就是在情绪发生的时候进行调节。为什么我要强调在发生的时候呢?前文我提到了情感的自然回落,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没有在发生时进行调节,想到要调节时的情绪基本上不再是当下的情绪。这样要么需要我们重新回忆刺激和环境,重拾情绪,要么只能对其时的情绪进行管理,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不接纳并没有发生在情绪发生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有效的改变情绪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是悖离不接纳的初衷。除了解决之外,预防同样也可能减少不恰当的适应,或者降低不适宜的情绪造成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和情绪无关的事情,也可能有情绪管理的效果。总而言之,无论是解决还是预防,都可以看作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不恰当的情绪带来影响的方式,欢迎来参加我们的微课堂活动,接纳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