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沐将军户撒征战记

 思明居士 2017-08-08

沐将军户撒征战记

大明洪武年间,云南初定,征西将军沐英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屯田,太平迹象初显。然而,麓川土司思伦却心怀不轨。他表面顺从,暗中积蓄力量,时刻准备叛乱。恰逢北元犯境,云南驻军多数调往北方。思伦趁机发动三十万大军,企图攻陷昆明,裂土称王。

消息传来,诸将震动,纷纷提议退守苍山,以待朝廷援军。沐英不以为然,亲率三万骑兵,主动迎战。两军隔河相对,沐英故意示弱,只派老弱病残在河边巡视。思伦认为滇西山高林密,瘴气横行,不利于骑兵作战,沐英兵弱将寡,不堪一击,于是渡河决战。沐英见状,让部队稍微后退,等叛军半数上岸后,突然以自创的火绳枪三段击发动攻击,叛军顿时大乱。大明铁骑趁势从侧翼杀出,大败叛军,斩首数万。思伦只得带着残部,向着西南方向的深山莽林溃逃。

大胜之后,诸将以人马疲倦,思伦不足惧为由,建议撤军。沐英却认为,穷寇必追,当以一战而定西南,以保云南永世太平。于是,选出万余精锐,继续追击思伦。

大军不顾疲劳,连追了七天七夜,人马疲惫不堪,粮草也逐渐耗尽。将士面露难色,都希望撤军。此时,沐英一言不发,站在山顶,凝神四望。许久,他眼中突然一亮,仰天大笑。原来,云雾散去,不远处一个美丽的坝子呈现在了眼前。他对众将说,山地坝区,都会有人居住,可以解粮草之危了。

大军进入坝子后,的确发现了许多村寨。可这里的少数民族从未见过明军,心生畏惧,都不敢与明军交易粮草。眼看粮草将尽,有的将士建议直接攻入村寨,抢粮!沐英严斥诸将,遂下令:抢粮杀人者,斩!军法如山,将士们不敢不从。

此时,前方斥候也传来消息。思伦已收集残部,还从缅甸调来了数十头战象,准备与沐英决一死战。形势危急,沐英只能以逸待劳,再寻机歼灭叛军。他一边派人继续和当地少数民族头人耐心沟通,一边派人进山打猎,以解燃眉之急。

经过接触,沐英得知,这里叫户撒,当地的少数民族被称为“阿昌”,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民族,不仅会种地,还会打铁,所铸刀剑在西南地区非常出名。阿昌群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也发现明军并不可憎。过去思伦的军队,不仅对阿昌群众征收重赋,逼迫他们打造武器,还经常抢粮抢女人。而明军虽然粮草不足,却秋毫不犯。于是,陆续有不少人主动和明军交易了粮草。

这天,沐英带领几名亲随上山打猎,一路上收获颇丰。突然,林中传来人的呼喊和野兽的咆哮声。沐英寻声而去,发现一名壮硕的男子浑身是血,正手持钢刀与一头凶猛的豹子搏斗。一位十四五岁的女孩正躲在不远处的石头后面,瑟瑟发抖。沐英见状,飞身上前,抬起火绳枪,将豹子一枪击毙。众人为壮汉包扎后,四下搜寻,又发现了三具尸体,都是被豹子咬死的。由于语言不通,沐英只好让士兵抬着受伤的壮汉,自己骑马带着小姑娘,一同下山。

在小姑娘的指引下,沐英一行来到了一座寨子前。听了姑娘的讲述,整个寨子的人都欢腾了起来。大家围住沐英,载歌载舞。特别是寨子的头人,虽然言语不通,但依旧激动地拉着沐英的手,说个不停。此时幸好寨子中有一名商人,常年行走茶马古道,精通汉语和阿昌语。经他翻译,沐英这才知道,被救的两人原来是头人的大儿子与小女儿。为了答谢,头人摆下盛宴,热情地款待沐英一行。大家相言甚欢,饮酒直至天明。临行,沐英将自己的火绳枪送给了头人。头人也送了一把阿昌刀给沐英。沐英抽出一看,只见上面波纹丛生,图案似佛陀、似山水、似走兽,如幻如真。商人告诉他,这是阿昌刀的最高杰作——七星刀,锋利无比,稀世罕有。

不久,思伦叛军齐聚,决战开始了。由于有战象助阵,叛军气势如虹,几次险将沐英的军阵冲破。明军虽然用火绳枪和强弩打退了叛军的数次攻击,但由于叛军人数众多,渐渐不支。激战一日,至黄昏时分,明军粮草不济,火药箭矢将尽,就连将士的刀剑也都砍断了很多。当天夜里,叛军营中歌舞升平。思伦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准备第二天全歼明军。看着跟随自己百战余生的将士,沐英也不禁长叹一声:难道此处就是自己以死报国之地吗?

危急时刻,一群阿昌群众悄然来到阵前。原来,头人听说恩人受困,决定倾囊相助。他们给明军送来了一千把阿昌刀,一万支箭头,还有阿昌群众最喜欢吃的米线。米线虽然和面条很像,可明军都不会做。为了让将士尽快吃饭,阿昌群众便把肉剁碎,将各式佐料与米线拌在一起让将士品尝。此时连番征战,碗筷全无,将士就直接用手抓食米线。饱食之后,大家把阿昌群众送的武器打开演示,发现阿昌刀削铁如泥,吹毛断发,一时间全军振奋,高呼“万岁”!

次日,思伦叛军发起了总攻,到了阵前却发现明军火枪不响,军容不整,于是大胆前进。临近明军,阵前突然响起一片密集的枪声,原来沐英把最后的火药集中起来,一次性发射,巨大的响声让叛军猝不及防,连战象都被惊得四处逃散,踩死了大片叛军。枪声过后,明军万箭齐发,叛军更是混乱不堪。此时,沐英派出一千名敢死队,手持阿昌刀,从侧翼向叛军发起了突击。在锋利的阿昌刀面前,叛军武器纷纷被砍断,溃不成军。大军乘机掩杀,大获全胜,斩首四万有余,生获三十七头战象。思伦只身逃脱,从此俯首称臣,再也不敢兴风作浪。

为了确保边疆和平稳定,沐英又在户撒驻军数年。这期间,为感谢阿昌群众的帮助,沐英还派人把中原的丝绸技术传授给了阿昌群众。心灵手巧的阿昌妇女又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发展出了独居特色的阿昌织锦。从此,凝聚着汉与阿昌族友谊的过手米线、阿昌刀和阿昌织锦成为了户撒地区阿昌人民的瑰宝,时代传承,经久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