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大明正统七年,22岁的明帝国第五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坐在紫禁城接受着各国使者的朝贺。此时的大明帝国刚刚经历的帝国最辉煌的时刻“仁宣之治”,帝国的势力如日中天,此前四代帝王八十余年的积累,留给这位青年皇帝一个富庶的帝国。 这年的秋天,帝国北部边疆又传来了瓦剌蛮族的入侵,新上位的瓦剌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肆进攻大明,屠戮军民,抢掠财物。边报传到了京师,群臣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严惩瓦剌。此时把持朝政的司礼监大太监王振也怂恿年青的皇帝御驾亲征,英宗向往祖先纵横漠北的豪情,于是轻率出兵统领帝国最精锐得驻守在京城附近的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北伐瓦剌。 皇帝亲自出征,在京的六部尚书(部长)以及所有的高级将领都要跟随。六部只留下了侍郎(副部长)署理事物,兵部(国防部)让下来侍郎于谦留守京城,谁都不曾想到,这个不经意的决定,拯救了大明帝国。 英宗统领的大军仓促集合,部队的辎重粮草和后勤都没有完全准备好,王振建功心切,怂恿皇帝贸然出发。数十万大军仓促而出,大明帝国所有的精锐全部出动,但连最起码的粮草供应都不完备,每天都有上千人冻死饿死。将士们出了长城,没有找到瓦剌的主力部队,倒是看到了大量被斩杀的守关将士。 粮草告急,皇帝无奈只能撤退,大军在距离居庸关三十里处的土木堡扎营休息,再过一天就可以从居庸关入关了,虽然没有立大功,但起码也没用损失,想想也不错。突然,杀声震天,也先率领瓦剌主力部队发动了对明军的进攻,明军将士浴血奋战,终因精疲力竭而败,防线被撕裂,大军崩溃了。此役明军全军覆没,五十多位高级将领阵亡,年青的皇帝也被俘虏。 当前线的败报传回京师时,所有人都绝望了。帝国最强的军队都全军覆没了,皇帝也被俘虏了,似乎大明这一次已经无力回天。朝廷上争论异常,然而争论的话题不是如何抵抗而是往哪个方向逃跑,迁都已成定局。此时朝堂上的一句“敢言迁都者,斩”终止了百官的争吵,这句话是于谦说的,由于兵部尚书在土木堡之战中殉国,于谦也就成为了帝国新一任兵部尚书,于谦迅速布置北京的防御并命令各地的勤王之师向京城前进。 也先没有给于谦多少准备时间,当于谦还在布置城防的时候,瓦剌大军就已经兵临北京城下,于谦率领刚刚祖建的京城守军以及从土木堡战场上逃回来的幸存的明军与入侵者浴血拼杀。形势极为恶劣,有几次瓦剌的大军都已经突破了北京的城墙,所幸都被于谦组织的明军击退。 瓦剌在北京城下连续发动了为期十多天的攻势,最后损失惨重,无法攻破北京的城墙。就在瓦剌大军减缓攻势的时候,于谦指挥明军从城内杀出,将瓦剌驱逐出了京城。各地的明军也相互配合攻击瓦剌,也先狼狈而逃,连亲弟弟也被明军大炮炸死。经此一役,瓦剌伤亡惨重,终也先一生,再不敢南下。 明朝在主力被歼、皇帝被俘、民心不稳、军心不宁的险恶环境中,力挫敌寇,不仅保住了首都击退了敌军,还重创敌军。这一切都离不开于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