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框架

 Rqhahaha 2017-08-08

 


 

 

新闻框架

 
 


 

 

一、理论来源

    框架的概念最早见于G·贝特森在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这一理论主要是考察人的认知和传播行为,在这篇论文中,学者贝特森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

元传播:

    贝特森认为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关于传播活动,贝特森提出,传播活动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主要包括:1、感官刺激的符号;2、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3、传授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在这一传播活动中,框架指的就是如何交流的双方如何理解彼此的符号,以及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1974年,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其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了框架的定义,他把框架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学,然后再被引入奥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框架:

    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在戈夫曼看来,框架有两层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这主要来源于我们对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现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就是我们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二、理论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领域中,产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这两个学术概念。

媒介框架:

    即媒介机构在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应于多种媒介类型在媒介信息时和传播过程的研究,主要就是对于信息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新闻报道所建构的文本和意义的过程。

新闻框架:

    即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时 所依据的一种特定原则,这种原则主要就是来源于媒体的立场、编辑的方针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等,同时又受到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制约。

    学者加姆桑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界限,代表了取材的范围,也就是人们在理解事物时所能够解释的范围的大小;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对于框架在新闻报道报道中的使用,加姆森认为框架的表现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框限”,即决定新闻取材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

    第二层是“内在结构”,这里主要使用重组策略,即在入选的报道内容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构新闻文本的完整意义。

    学者基特林认为框架就是人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选择、强调和排除的过程。

学者坦克德认为框架在新闻报道中居于中心地位,也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整个新闻报道围绕框架的搭建。

    学者恩特曼认为框架在新闻报道中,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的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媒体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中国学者潘忠党认为,框架的分析,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领域'。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Tankard ,1991)认为框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黄旦教授在其《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从新闻框架的角度提出,新闻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体现的就是一种社会制度。第一,新闻的生产就是满足新闻消费者对于新闻的信息的需求,新闻消费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生产者就要把控新闻生产的大的方向。第二,媒介资源是稀缺的,媒介资源相当于一种权力,一般普通大众是不能使用媒介权力的,政治家可以依靠媒介平台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最后,新闻是依靠媒介组织机构中的新闻从业人员发现、搜集并发布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就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制度化过程中的要求。

新闻框架的应用: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文本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主要就是在报道中通过使用定性关键词以及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了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媒体报道不是随意的,一方面媒体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立场,同时还要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要考虑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型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称框架效果。

对于新闻框架的“建构”的理解:


    根据以上众多学者对框架的理解,可以归纳出新闻框架“建构”的含义。第一层:新闻框架的建构主要是“框限”,也就是决定新闻取材的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就是使用的是选择的策略,在新闻报道中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的不同属性来加以提示或者凸显。第二层: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内在结构”,主要就是“重组策略”,即在即将要报道的内容之间对新闻 内容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构了新闻文本的意义。

    那么这两种含义对新闻新闻框架的建构与现实有着重要意义;第一种是报道规模控制,这种框架建构的“基本”,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报道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者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第二种是具体信息的呈现策略。

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与现实有着重要意义;第一种是报道规模控制,这种框架建构的“基本”,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报道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者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第二种是具体信息的呈现策略。

    媒体在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选择、制作等形成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报道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来自于国家的限定,媒体的报道必须要立足于本国利益,为国家的健康发展而努力,这就是说媒体要有社会责任的意识。第二,媒体的报道要符合自身媒介组织的立场、编辑方针等。第三,媒体的报道要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思维逻辑方式等。

   

   另外由于新闻工作者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个人性格、年龄等差异,那么在选择新闻架构的时候也有所不同,在新闻报道中所展现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在对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对于同一事件、同一天发布的新闻,不同的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虽然都是基于事件的基本事实模板,但是在报道中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立场。例如美联社在报到时只是谈论了事件的概况,自身对此事件没有过多评,报道主要是讲述了整个事件的发展以及谈论了日方的做法可能会对中日两方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及了先前两国的领土纠纷。中国的新华社在报道此事件时则用大量史实来证明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在报道中对日本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而日本的共同社在报道此事时则把矛头指向了中方,共同社的报道忽略了钓鱼岛的基本历史事实。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在新闻的报道中,新闻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组织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重组,生产出不同价值观的新闻信息;绝大多数受众只能通过新闻组织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世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是根据新闻机构所建构的“拟态环境”,然后产生了脑海图景。虽然受众也有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但这还是基于新闻机构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基础之上的,最终受众框架和媒介框架是趋于一致的。

新闻框架具体功能:


    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提供问题定义:媒介机构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对于事件的报道范围进行定义,也就是搭建了框架。

    阐释事件原因: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让受众对信息有所了解。

    提供道德评价:媒体报道的另外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那么对事件的报道也是要传递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

    示意解决方案:对于一些事件的处理,很对受众不知怎样处理,那么媒体就担任了一种示范的作用,向受众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案例。

 

新闻框架的研究包括三个领域:

    一是媒介的生产框架研究,即研究媒介新闻框架生产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二是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研究,即考察特定的新闻框架是通过什么机制和策略建构呈现出来的。

    三是涉及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问题,也与受众框架有着密切联系。

 

三、相关理论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框架效果:

    框架是我们在处理信息时,我们会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这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

受众框架:

    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受众框架也具有多样性,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结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对抗式解读”、“同向解读”、“妥协式解读”等。

 

框架效应:

    学者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关于不同文本的表述框架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表明: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表述框架是充满正能量的,那么人们倾向于肯定的方案,如果是负面的人们则倾向于冒险的选择。

实验过程:

    20世纪80年代,学者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假定发生了一场致命的传染病,有600人可能被感染并导致死亡,同时设计了两组救助方案提供给实验对象,让他们进行选择,在第一组决策中,方案A是200人可以获得救助;方案B是1/3的人被救治,2/3的人会死亡。实验结果是在接受这组调查的人中,有72%的人选择方案A,几乎占调查总数的四分之三。在第二组决策中,方案C是将会导致400人死亡,方案D是“无人死亡概率为1/3且600人全部死亡概率为2/3。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决策行为受到方案文本的表述框架性质的影响:如果决策方案的表述框架是正面的(即“获得”)人们倾心于肯定的方案;如果表述框架是负面的(即“失去”),人们更倾心于冒险的抉择。

 

            四、总结

    对于新闻框架的研究视角主要还是从大众传播媒介活动为出发点。当今媒介多元化,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这种现象会对新闻框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框架理论要面临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