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前一背15】传播效果(下)

 木南94 2016-07-18
睡前一背
每晚睡前,根据关键词用力读一遍,然后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带着美梦入睡~
1、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通过实证研究,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培养理论

“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理论、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3、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的假设是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种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思考:抢盐风波、某些儿童产品等广告的诉求是为了触动其家长)

4、框架理论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成为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来说,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征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受众阅读新闻也是一个基于个人框架对新闻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批判力。因此,我们可以把围绕某新闻事件的受众个人反应或作为集合反应的舆论态度,看作是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的结果。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对于受众个人经验较为间接或较复杂的新闻事件特别是在缺少对照性信源的情况下,媒体的主导性框架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框架的四种功能

①提供问题定义;

②阐释事件原因;

③提供道德评价;

④示意解决方案。

(思考:灾难报道中的框架,能想到多少?)

公告

由于微信后台回复保存消息不方便,大家可以把写好的评论、论述题或者你的困惑在微博上@觅游考研,这样沟通更方便,学姐会在第一时间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