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话“三伏”

 圆角望 2017-08-09
“三伏”出现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人们所说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关于农历节令的这个“伏”字,是指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还有一种解释,“三伏”期间阴气潜伏,阳气上升。而按古人的解释,太热的天气,也有寒冷因素潜伏在内,体现了对天气的辩证认识。不管怎么说,“三伏”延续时间较长,长达三四十天,如果按阳历来说,通常在每年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

  入伏第一天,标志伏天的到来。农历对入伏的认定,是根据每年时令变化而确定的,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不过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每年入伏时间以及“三伏”周期,农历都做明确标注,而“三伏”的起止日期和周期,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确认,即从夏至后干支纪日中的第3个“庚日”算起,进入一年中的伏天,初伏(又称头伏)为10天,中伏(又称二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农历节气的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排列,第3个庚日确定为初伏第一天,第4个庚日为中伏首日,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中伏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长短。所以,有些年份的伏天为30天,有些年份的伏天则长达40天。

  想必人们最关心的是今年的“三伏”周期吧?按农历计算,今年“三伏”,总计40天,农历六月十九(阳历7月12日)入伏,中伏第一天为农历六月二十九(7月22日),今年中伏赶上两个庚日,因此为20天,加上今年农历闰六月,所以末伏首日则是农历闰六月二十(8月11日),过了农历闰六月二十九(8月20日),伏天才告结束。由于炎热是“三伏”天主要特征,人们好把伏天称为“伏季”。

  伏天,民间生活多有习俗,农业生产亦有规律可循。从吃食上看,民谚有“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末伏烙饼摊鸡蛋”。旧时,农家细粮少,生活清苦,不过伏天能吃上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简直在酷热时节享受口福了。伏天,则是瓜果蔬菜生长旺季,新鲜的瓜果蔬菜陆续收获并集中上市,西瓜、桃子等瓜果尤其盛产,便给人们在“三伏”天瓜果尝鲜和食用带来好条件。

  入伏以后,民谚有“入伏,挂锄”的说法,意思是说天气太热,忙过“三夏”生产的农民可以躲避酷热,适当休息,不用顶着烈日到田间去劳作。不过,北方农业时令中有“头伏萝卜,二伏菜,末伏还可种荞麦”的说法。可见,伏天里其他农作物播种以及相应的田间管理并未中断,农民的锄头是不可能因为天气炎热而完全闲置起来的。

  伏天里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和人情味儿的民间习俗,也是不少的。比如中伏时节天津宝坻农村就有未过门的准女婿带着上等消暑礼品到女友家,给未来的岳父母大人“瞧热”的习俗,而已婚的女婿带着妻子以及孩子到岳父母家“瞧热”,也不落后。伏天“瞧热”,体现了女婿、女儿对老人的关心,也表达了女婿、女儿的一片孝心。

  伏天养生,也是很讲究的。早些年,城乡天然河渠水质良好,便有入伏时节开始到河渠中洗澡的习惯,此时河水温中带凉,适合男女老幼的水中运动,一来消暑,二来健身,享受大自然“水中游”的乐趣。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伏天更成为各类夏令生活日用品购销旺季,伏天的日用品市场琳琅满目,人们对夏令生活日用品购买欲望十分旺盛,伏季拉动了日用品消费,丰富多彩的夏令日用品装点了人们的生活,城乡群众的伏季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