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创业教育是“培养少数企业家”吗? 创业就是开公司,创业成功的标志就是成为“大老板',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偏差,仅仅将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少数企业家”的教育,这直接导致绝大多数大学生无法在高校接受系统、全面而持续性的创业教育。 这就说明以自主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在实现个体全面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社会与高校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创办企业的自主创业者,还弱化了创业教育促进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功能。创业教育的目标较为忽视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创建新事业的意识和能力,忽略了对于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因而在机制上难以架构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问题二 创业教育是“精英式”教育吗? 目前高校所实行创业教育,常规途径往往有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与校外企业合作创立孵化器、开设各种类型的创业先锋班、设立创业学位证书课程和创业证书项目等方式。这些方式所涉及的创业人群极为有限,导致创业教育倾向于特定群体或所谓的“精英”学子,受益面相对较窄。 显然,高校采取“精英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少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来评价学校整体创业教育成效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而且高校创业教育一旦忽视了对全体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辐射作用,只重视创业的功利性而忽视创业教育的形塑意义,高校创业教育就无法得到根本而持续性地发展。 对此,建议各高校实施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实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与精细化。分层方面,一是通过通识教育,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二是通过众创空间等形式挖掘兴趣学生的创业潜能;三是通过专题创业课程等发展意向学生的创业知能;四是通过孵化园区、实校企共建等提升创业学生的创业实务。 分类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类别实施不同的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形成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多类别创业项目布局。在此基础上,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立实体运行的创业学院,统筹全校的创业资源,统一制定并实施全校运行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创新创业实践等领域的建设与改革等,从而成为高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问题三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张皮”吗?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却各自为政,互不衔接,出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这是非常不科学也不可取的,创业教育和专业完全可以做到正向的有机融合:创业教育要有机融入专业教育 ! ![]() ![]() 对此,建议高校创设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点院校,探索建立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验区。以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导向,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改革,探索岗位导向的连续性创业实践教学形式,以及面向全体大学生打造整体性的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来源: 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