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俞穴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肓俞穴位于脐中(神阙)旁开0.5寸处。另说脐中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中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肓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肓俞穴在哪里仰卧位,平神阙(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肓俞穴位于腹部,脐中旁开0.5寸。仰卧取穴。 解剖位置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脐部为腹白线形成的疏松疤痕,与表面的皮肤合,形成皮褶。脐周围的浅静脉通过胸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上下静脉、腰静脉、肋间静脉等的属支,沟通了上下腔静脉系和门静脉系之间的吻合。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主要是大网膜、小肠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 肓俞穴的作用肓俞穴意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之物。 运行规律:散热冷凝并输散于腹表各部。 特异性:肓俞为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功效作用:积脂散热,理气止痛,润肠通便。肓俞穴有调肠理气、温中利尿的作用。 主治疾病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等。 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等。 肓俞穴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痛,小便淋沥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肠炎,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膀胱炎; 其它:角膜炎。 穴位配伍肓俞穴配大敦穴、归来穴,有疏肝调肠,理气活络的作用,主治疝气痛,腹痛。 肓俞穴配合谷穴、天枢穴,有清阳明热,疏调肠腑作用,主治便秘,泄泻,痢疾。 肓俞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大肠俞穴治便秘、泄泻、痢疾; 肓俞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庭穴、天枢穴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深刺而泻。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放散至小腹。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肓俞穴解析肓俞为经穴名(Huāngshù)。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肓俞穴意义·肓俞。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而得名(何以知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理如下。本穴位居脐旁,而脐则为人体胸腹部体表的重力场中心,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体内的重力场中心为二肾,相邻的脏器有胞宫和膀胱,但本穴位于冲脉,这就决定了本穴的气血物质是来自胞宫而非膀胱)。 ·盲俞。盲,昏暗之意,指穴内外输的气血物质为膏脂,混浊不清,有别于肾经经水应有的清也。俞,输也。盲俞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胞宫外传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户名意与盲俞穴同。 ·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