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文物青铜编钟

 洁洁赢 2017-08-09
口径6.5-11.2,高11.8-19.3厘米。1991年凤阳县两河一路水利工程出土。现藏凤阳县文物管理所。
钮钟共八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钮,篆、枚间隔,篆部和鼓部都有纹饰。三枚一组,缀于间。
青铜钟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另外一种打击乐器—铙演化而来。其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钟的各部分名称是:共鸣箱的平顶称为“舞”,正背的中上部直的阔条称为“钲”,其两边突出的乳丁称为“枚”,“枚”的上下间隔部分称为“篆”。以下称为“鼓”,弯曲的下口称为“于”,尖锐的两侧称为“铣”。悬挂钟体的柄形物称之为“甬”。“甬”的顶端称为“横”。中段突出的部分称为“旋”。“旋”上用以悬挂钟钩的孔称为“干”,悬挂的方式是倾斜的。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了直悬的钟,在“舞”面上竖立一个长方形的梁,称之为“钮”。钟可分为两种。斜挂的钟称之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之为钮钟。钟的音量大小在于其共鸣箱的大小;钟音频的变化主要在于鼓部的厚薄。
一般的甬钟或钮钟都能敲出两个音。西周时期钟的组合数目有三枚、八枚一组的编钟,东周时期钟的铸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已发展到十四枚一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钟数达六十四枚之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