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大学的使命

 GXF360 2017-08-09

●张建锋 赵荣辉

摘要:大学之谓大学,贵在独特的使命。大学使命乃大学之根本,凝练着大学文化,蕴含着大学精神,展现着大学生命。大学必须担当契合大学品性的使命,回归大学的真实状态,彰显大学的特殊品性。本文基于“坚守学术之道、追求永恒真理、弘扬理性精神、面向现实社会”四个维度,力求探寻大学应有的使命,进而追溯大学的历史,反观大学的现实,明晰大学未来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大学;使命;学术;真理;理性;社会

大学究竟应担当何种使命,这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更替,信息的变换,现代大学使命历久弥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轻视学术,漠视真理,缺乏理性,脱离社会”等问题,这不符合大学的身份,阻碍着大学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的声誉。大学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学必须肩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只有肩负合乎大学本性的使命,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彰显内在的精神特质,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

一、坚守学术之道

(一)大学是学术生活的殿堂

学术生活是以知识探究,追求真理为目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情怀;以求同存异,张扬个性为宗旨;以理论探究,智慧生成为志业。学术生活是大学值得过的生活样态,是大学的根本生活方式,统领着大学其他的生活方式,是大学幸福之所在。学术生活是大学要回归的本真生活状态,是大学的价值与意义的呈现。学术生活要成为大学的根本生活方式,每一个大学成员要坚守自我的学术生活,以学术生活为志业,追问学术生活的本质,探寻学术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大学的真正使命,摆脱繁杂的影响,回归大学的本原。

大学是思想的摇篮,心灵的家园,真理的乐土,但由于外在的干扰,内在的躁动,致使大学不再宁静,思想日趋匮乏,学术走向衰弱。学术生活不再是大学的根本生活方式,而被其他绚丽多彩的生活所挤压,日趋没落。大学的根本在于其多彩的学术生活,思想贫瘠的大学是可怕的,怎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大学应不被现实的纷乱事务所干扰,坚守自我的生活方式,潜心于学术生活,以学术为生命。“一种远离现实事务舞台的生活之所以是富有意义的,只是因为这种生活被一种好学深思的激情所支撑。这是一种内化的行动;是行动在自我约束基础上的一连串凯旋。”[1]学术生活要排除世间的烦扰,脱离世俗的牵绊。学术生活要生成意义,创造新知,蕴含激情。学术生活需要宁静,需要坚守,需要执着。大学就是要坚守这样的生活,丰富这样的生活,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是要调动每一个大学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是要将大学成员带入这样的生活氛围,使学术研究成为大学成员乐于从事的活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大学成员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功利化的手段,作为职称晋级、职务提升、科研奖励等的手段,只有这样,大学才会重拾学术的快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大学是学术自治的场域

学术自治是大学的一种古老理念。学术自治指大学可以自由地,充满想象地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观点和交流学术思想。大学应当坚持学术自治,坚守学术立场,维护自身的学术权利。大学只有充分享有学术自治,才能突显大学学术的纯粹性,维护大学学术的声誉。

学术自治受着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经受着各种冲击,日益变得没那么自主,无法实现价值的中立,逐步转向实用主义,而高深学问则日益匮乏,没有体现学术自治的精神,影响着大学学术的品质。学术自治不是虚无的,而是大学实际的需要。学术自治就是要摆脱地域时空的限制,不被外物所累。学术自治要成为大学行为的准则。学者要确立学术自治的信念,承担学术自治的责任,高扬学术自治的精神。大学要积极建构促进学术自治的制度体系,为学术自治提供制度保障,将学术自治落到实处。学术自治是大学本然状态的显现,是大学价值的体现,是大学与外在环境关系的呈现。学术自治不仅是大学的一种存在形态,更是大学的一种现实行为。学术自治是大学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学术自治需要大学建构与外在世界的多种关系。在处理多种关系过程中,塑造大学自身的形象。学术自治不是价值层面,而是大学的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大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现大学的使命。大学内在的价值取向只有转化为外在的自治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根本使命。学术自治需要呈现后果方面的特性。学术自治需要大学承担相应的义务。大学的学术自治要以追寻至善为旨归,要改变大学的风尚,要引领大学的方向。总之,大学只有坚守学术底线,不趋炎附势,不放弃学术准则,学术自治的传统才能在大学得以延续,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才能彰显大学独有的学术品格。

(三)大学是学术共同体的栖居之所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研究的路径、一种理想模型。为了更好地履行大学的使命,体现大学的价值追求,彰显大学的使命,我们将大学视作一个秉持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承担共同的教育伦理责任,具有一致的教育理想信念,道德的、人性的、和谐的教育共同体。从理想状态讲,教育共同体能够将大学成员团结在一起,实现大学内部成员间的默认一致。大学是一个由拥有共同志向的学术研究者与心怀理想的学生共同构成的,致力于探索未知,追寻真理之事业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由以学术为生活、为乐趣、为志向的同道者,在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前提下,构成的具有内在精神的群体。学术共同体以学术研究,思想交融为取向;以传播思想、追问真理为己任;以社会担当,弘扬正义为使命。学术共同体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是跨民族的,超文化的,越国界的。学术共同体是大学内部的精神贵族的集合体,影响着大学的前途,关系着大学的命运,承载着大学的未来。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教育共同体。学术组织、行政机构、班集体等是大学中最基本的教育共同体形式。它们不是偶然的随意结合,而是同样具有先在的道德性、教育性、精神性的教育实体,是一个道德的、友爱的、和谐的教育共同体,这是大学内在特性的显现。教育共同体能够体现大学的使命,引导大学成员确立共同的目标、树立共同的愿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认可,进而塑造大学成员间平等交往、自由言说以及理智行动的方式。学术研究者与学生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主体,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而携手前行。反观现实,由于世俗的侵扰,利益的纷争,心灵的离析,学术共同体在大学的角色扮演日趋淡化。学术研究者各自为政,缺乏合作,闭门造车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协作,在于争鸣,只有这样,才能彼此砥砺,实现超越,否则,只能是各行其是,门派林立,无法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因此,大学要积极转换思维,通过克服本位主义、鼓励学术协作、倡导学术融合,着力构建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学术共同体,以重塑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实现大学学术的生活化与常态化。

二、追求永恒真理

(一)大学以真理为伴

真理是永恒知识、系统观念与普世价值的象征。大学是真理的家园。大学与真理具有天然的联系。“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2]真理不是遥不可及、不可触碰的,真理是大学的原点而非终点,大学应与真理共存亡。大学应以追求真理为目的,以发现真理为志向,以探明真理为旨归。大学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对真理负责的过程,为真理而斗争,且审慎地追求真理。

大学需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去获得真理,因此,通过科学研究去发现真理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要摒弃怀疑真理、漠视真理、远离真理的偏见,以探寻真理为感知世界与人生的一种体验。大学探寻真理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而非短暂的旅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默默地坚守。大学是有志者快乐地探索真理、感知真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们可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藐视所有想剥夺这种权利的人的地方。大学应激励学者和学生在接受已知世界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与思考,激发他们去创新、去建设、去发现真理。大学应通过营造自由思考,主动反思,协作对话的学术氛围,脱离约定俗成,摒弃固化刻板,远离浮躁浮夸,进而全身心地致力于追寻真理的事业。大学要肩负探寻真理的重任,在沟通合作中,追问真理的真谛,引导大学成员感悟真理,为真理而执着奋斗。大学要真诚地面对一切。大学不能伪造现实,扭曲事实。大学要勇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依据理性的判断来揭示现实。大学要拒绝伪装,以真实的面目呈现本真的自我。伪装对大学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法掩盖真实的一切,不可能创造出另一个事实,更不可能改变本真的事实。因此,大学必须理智地、真诚地对待现实,在了解现实,把握现实,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以符合理性的行为去实践。大学的实践要合乎大学的初衷,契合大学的本意,否则,都是徒劳无功的。大学要怀着理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去诘问、去反思、去批判,在反思中,找出自身的不足,揭示自身存在的弊病,进而推动自身有效地变革。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无限接近真理,才能与真理相依相伴。

(二)大学以传播真理为职责

真理不只是抽象的,而且也是具体的;不是高不可及的,而且也是可以感知的;不是精神贵族的特权,而且也是平凡人的盛宴。真理需要传播,需要落地生根,这样的真理才是实在的,为人所乐于向往的。大学作为真理的守护者,理应肩负传播真理的重任,让真理之光普照大地,进而转变人们的思维,塑造人们的心智,净化人们的灵魂。

传播真理是大学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大学要注重内在德性的养成。内在的心性修养推广于现实,以实现真理的延伸。大学的真理的传播,道德生命的完善,要依赖内在品格的养育。将大学人格融入真理的演进,促进真理的传播与完善。大学应该有这样的道德理想,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作为。大学应履行好这一神圣的职责,坚持不懈地追寻、揭示与传播永恒的真理。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内外一切试图剥夺这项权利的人。“大学就是一个将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3]传播真理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是大学的独特表征。大学应通过传播真理,主动探求世界与人生的奥秘,消除社会与人生的迷雾,破解世间各类难题。传播真理要求大学能够超越既定的模式,打破已有的惯习,释放自身的活力,拓展内在的张力。大学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通过传播真理引领社会的发展与人生的转变。大学之地应体现这样的职能,履行这样的义务,这是大学存在的应有之意。

(三)大学以捍卫真理为使命

大学是探究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都为真理服务。捍卫真理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大学的神圣使命,是大学一项永恒的事业。大学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以无畏的心理、虔敬的态度及坚定的信念,去守护真理,这是大学内在的要求,也是大学应有的作为。

大学应怀揣理智的真诚,秉持怀疑的精神,以开放的胸襟,不计条件地捍卫真理。“真理比科学更为重要,真理囊括了人类存在的要义——我们称之为精神、存在、理性——所以大学的理想是崇高的:各种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真理的展现,都是帮助生命成长。”[4]真理蕴含着世间的奥秘与人类的未知,表明着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大学应摆脱一切羁绊,履行捍卫真理的义务。大学要坚决反对迷信,远离蒙昧,要通过智力斗争与思想的交锋,辩明世间真伪,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在捍卫真理的历程中,随时会与谬误产生冲突,但是大学的责任在于追随真理,不管会遇到多大的困难。捍卫真理的道德使命是大学所不可放弃的,是大学必须承载的时代重任。大学要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即制度的契约,外显的;内在的契约,道德的心理契约。两种契约构成了大学的内在关系,契约的良好遵守与践行,有助于大学捍卫真理的尊严,规范大学及大学成员的行为,营造大学良好的范围,使大学遵从规则,恪守原则,执着于捍卫永恒的真理。

三、弘扬理性精神

(一)大学是理性的堡垒

理性是一种宽广的视野,睿智的眼光与坚定的信仰。理性是大学内在精神世界的展现。

大学要真诚地面对一切。大学不能伪造现实,扭曲事实。大学要勇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依据理性的判断来揭示现实。大学要拒绝伪装,以真实的面目呈现本真的自我。伪装对大学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法掩盖真实的一切,不可能创造出另一个事实,更不可能改变本真的事实。因此,大学必须理智地、真诚地对待现实,在了解现实,把握现实,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以符合理性的行为去实践。大学的实践要合乎大学的初衷,契合大学的本意,否则,都是徒劳无功的。大学不能自我掩饰、自我蒙蔽、自我欺骗。大学要怀着理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去诘问、去反思、去批判,在反思中,找出自身的不足,揭示自身存在的弊病,进而推动自身有效地变革。大学应是理性的,应有自我的价值选择,自我的判断标准,自我的道德底线。大学与理性是统一的,大学要代表理性,维护理性,弘扬理性。理性在大学的血脉中流淌,赋予大学存在的理由与希望。在大学里要有思想的活动、精神的活动、理性的活动。而“假如大学里缺少这种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不谈哲学”,“没有理论概括”,“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5]大学的这种精神活动是一种脱离俗套的牵绊,挣脱利益的藩篱,展现自身品性的渴望。没有这种活动,大学只能留于表面,安于现实,无法实现自我的超越。因此,大学要有理性的追求,以理性的方式存在;要高扬理性旗帜,倡导理性精神,这才是大学的本真显现。

(二)理性是大学的一种思维品质

理性是一种沉静、包容、睿智而不乏张力的思维品质。理性是大学拥有的思维品质,是大学智慧的凝结,气度的体现与精神的象征。大学离不开理性的滋养,需要理性的呵护。通过理性的思维,大学能够认识自我的本质,明晰自我的身份,找回真正的自我。理性思维能够改变大学内在的精神品质,唤醒大学原初的自我,而大学的价值与意义正是源于这本真的自我。

大学要理性地去思考一切,大学要与人类的事业相一致,要与人类的理想一样高远。大学要居安思危。《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大学要执其两端而用中,不过度享用目前的一切,以长远的眼光审视未来。大学之思要打破藩篱,突破成规,冲破围墙,力求达到顶峰,追求永恒的真理。大学在理性的思考中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最大可能性,然而,“思考的真实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前显现’。借‘思’来展现将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超过思考本身。”[6]思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一种超越的状态。思源于现实,且高于现实;思走在前列,且不停地回首;思承载着未来,且关照着现实,这是对人性的揭示,理想的呈现和理性的彰显。大学之思则应当是自律下的一种理性显现,而不是一种感性的直觉。大学之思是一种信仰的表达,而绝非冲动之举。大学之思要关注事物的本原,而非表层。大学之思要基于现实但不被现实所羁绊,以理性的眼光关乎现实,审视未来,开启大学的精神之眼,逐步推动大学走向理性化。

(三)理性是大学的一种品格

大学的品格是大学自身精神特性的表征,展现着大学的内在气质。理性是大学可贵的品格。理性的大学具有沉静的、慎思的、明辨的、笃行的特质。大学要坚守自身的理性品格,智慧而优雅地审视世事与人生。理性是大学的表征,大学离不开理性的守护。理性是大学灵性的显现,象征着大学的神圣,彰显着大学的高贵。“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7]大学不是风向标,对所有社会现象都有所反映,而是要理性地审视世间的一切。

大学不能迎合时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要执着追寻远大的理想。大学要以理性的姿态去面对内外部的挑战,摆脱被感性所遮蔽,被物欲所引诱,被功利化所驱使的困扰。大学要恪守自身的道德律令,坚守自身的思想阵地,守护自身的精神家园,以捍卫大学的尊严,彰显大学的荣耀,高扬大学的理性品格。大学要塑造理性的品格,将仁、智、勇有机统一于一身。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不仁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居于穷困之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居于安乐之中。仁德乃生命之根本,人之成为人的根本。丢掉仁德即是失去存在的根基,丢掉人的魂灵。孔子讲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的精神,是智慧的体现,是理想人格的体现。大学要通过自觉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自身理想的人格,成为仁、智、勇的积极实践者。大学要博施仁爱,兼济天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大学要坚持自身的独立人格,塑造顽强而有毅力的道德品格,心系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大学要心系国家,忧国忧民,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大学要胸怀世界,要以宽广的胸怀,面对繁杂的一切,始终怀揣大公的思想。老子曰:“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老子》)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老子》)大学要有天下为公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担当感。大学要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审视时代问题,要超越世俗的藩篱,放眼宽广的未来。大学要志存高远,要有自我的人格尊严,不追逐权势、金钱和虚名,不趋炎附势。大学要展现内在的道德力量、心灵力量以及精神力量;要赞美当前的快乐,否定自我的名望;要拥有一些对自我或他人有用的或令自我或他人感到愉悦的德性品质。只有这样,大学的使命才能获得质的提升,才能获得提高,最终,实践大学的精神,实现大学的初衷。

四、面向现实社会

(一)大学是社会的心智良知

大学是时代发展的领航者,肩负着社会道德的责任,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变革。大学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者,要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逐步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的立足点也要高于现实,在坚持理性的前提下,公正地审视社会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但不能随意地妥协,违背思想的原则。大学的活动不同于政府或政治活动,有自身的思维方式,独立的表达方式,自我的道德底线,不能随意地打破,否则,大学就丢失了本色。只有这样,大学的社会责任才能落地生根,大学与社会发展才能很好地交融,大学才会获得存在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大学孕育着大师,大师是社会之眼。大师们的思想关怀着现实,折射着社会,启蒙着大众,化育着心灵。大师们的思想将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博克指出:“以千百年的眼光看,能给我们的文明留下最永久性印记的,毕竟不是将军和总统,也不是为他们出谋划策的专家们,而是社会批判家、哲学家和最纯粹的科学家。”[8]社会批判家、哲学家和最纯粹的科学家属于大师级人物。大师们的思想揭示着社会问题,推动着知识探索,引导着社会评论,反观着社会现实。大学要通过传播大师们先进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深刻反思社会生活,全面透视社会生活,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在这一过程中,面对社会的变革,大学不能改变初衷,不能成为社会的附庸,要坚守学术传统,高扬理性精神,弘扬高贵思想,成为坚定的社会批判者、监控者与守护者。

(二)大学是社会理解自身的媒介

伟大的社会想要且应当理解自身,大学则是社会理解自身的良好途径。“大学必须保护和培养思想家、实验家、发明家、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在不承担行动的责任的情况下,对社会生活的现象进行探究从而努力理解这些现象。”[9]大学是心怀国家,关注社会生活的智者的摇篮。智者的研究与思考是一种探险,针对社会有机体的心灵探险,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的内在理路、生存方式及价值取向,力求探明社会内在的问题,辩明问题背后的缘由,构建支撑社会发展的理论,进而使社会能够清晰地理解自身。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中,各种因素干扰着大学,影响着大学,控制着大学,使大学成为不同利益的代言人。大学要远离这种纷争,要保有自身的独立性,要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这样的大学才能帮助社会正确地理解自身。大学要基于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的全貌,并运用知识与理论有效地分析社会。大学要针对社会发出真实的声音,给予社会一个真实的判断,帮助社会把握自身的命脉,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迎合时尚。大学要重视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关怀精神的养育,成为道德的大学,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人格的大学,确立自我的精神支柱。因此,大学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重塑自身的精神世界,建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大学才能获得社会的信赖,进而转向社会的背后,揭示社会的全貌,从而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自身,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三)大学以服务社会为指向

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要冲破围墙的限制,要与社会、与大众有机融合。大学要将自身的影响撒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要将自身的智力资源与优势运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也就是大学要服务社会。大学作为智囊团和资源库理应面向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大学必须开展创造性的工作,着力于发展知识,革新技术,塑造人文。大学必须面向大众,面向地方经济,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协同化,这样才能产生大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效应,精准地服务社会,彰显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大学要能够引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变革。大学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者,要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逐步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的立足点也要高于现实,在坚持正义的前提下,全面地审视社会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但不能背离内在的良知。大学要面对现实,勇于变革,凝视底层,在内外兼修中,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自然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但它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它这样做只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10]大学不是脱离开社会,不是虚无缥缈,而是要有精神追求,在精神的感召下,引领现实社会的发展,但不是沉沦、拘泥于社会世俗之中,而是要超越现实社会。超越是为了更好地反观现实的社会。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不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物质财富的充裕,而是人类精神的进步和道德的完善,是人的情感、精神、道德和智慧的显现。而大学对于塑造人的情感,养育人的精神,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水平,则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理应承担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才是大学合理的存在方式,才能真正突显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参考文献:

[1][3][10][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4,22,20-21.

[2][美]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

[4][5][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151-152,11.

[7]金耀基.大学的理念[M].上海:三联书店,2001:22-23.

[8]Derek Bok.Universitie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8-9.

[9][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中的纪律建设、德治礼序和权力配置协调机制研究”(15JZD044)研究成果之一。

张建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理论赵荣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研究人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