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皮壳之典型特征—磨砂现象

 桂林0773 2017-08-09

          古玉的鉴定是一项综合的技巧和学问,工、形、沁、料、皮壳(包浆)综合起来判断,是相对比较科学的鉴定方法。但是在古玉表面,有一种特征,几乎是一种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古玉表面的“磨砂现象”,我们收藏古玉如果学会了辨别这种“磨砂现象”的自然形成特征,对于我们辨别古玉的真假至关重要。

          这种“磨砂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古玉长期埋藏于墓葬中,被弱酸或者弱碱性的土壤侵蚀,经年累月,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一种特征,而且大部分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把玉器斜放45度角才能观察出来,而且大家要把这种自然形成的“磨砂面”与通过后天用酸性药水浸泡二形成的“坑坑洼洼”的“麻子脸”区分开来。古玉自然形成的磨砂面细腻而相对均匀,折射出的光柔和而浑厚,而通过药水浸泡出来形成的假皮壳,往往肉眼清晰可见“坑坑洼洼”,比较明显,折射的光泽也并不柔和,缺少了古玉浑厚的包浆。

下面我们通过馆藏图片来学习一下古玉磨砂面的特征。

注意看这件螭龙的头部和身体表面的磨砂面特征,也是在玉器斜放45度角迎光才看的清楚。而且比较均匀,光泽柔和优美。

这些玉器的磨砂面也是斜放侧观,而且放大了才看的清楚。阴刻线里面的磨砂面与古玉表面也是一致的,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阴刻线内的包浆要与玉器其它部位一致,这种包浆其实就是磨砂面在光源下的一种折射表现出来的特征。

看看这件,阴刻线内部的磨砂面

这件的磨砂面特征也很典型

放大镜下看这样的磨砂面,也不会是仿品表面的“坑坑洼洼”。

斜45度角,外加放大镜,才能观察出这种磨砂面特征

这件磨砂感觉比较典型

这几件是在高倍放大镜下看见的磨砂现象特征。

注意,这样也是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特征

黑白视觉效果下磨砂现象看的比较明显

注意看玉质较好的古玉,这种磨砂面越不明显,这是因为,玉质越好,土壤中的酸碱越难侵蚀古玉表面,但是不管如何,这种磨砂现象都存在。

再看一件玉剑饰的特征:

先看看其表面的磨砂特征:

再看看其镂空处的磨砂特征

唐代玉器表面磨砂现象特征

汉代史前玉器有没有这样的磨砂特征呢?

看看红山文化的磨砂现象:

凌家滩文化玉器表面磨砂现象(40倍放大):

良渚文化玉器表面的磨砂现象:

石家河文化玉器古玉表面的磨砂现象:

石卯文化古玉表面的磨砂现象:

        那么战汉时期的所谓“玻璃光”玉器,有没有这样的“磨砂现象”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件馆藏西汉时期的八刀玉蝉,正宗的战汉“玻璃光”:

再看看其局部放大微痕:

在放大镜下,所谓的玻璃光古玉,也同样离不开这样的“磨砂现象”

另外一件玻璃光的汉代玉器:

看看局部的磨砂现象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古玉表面的磨砂现象是古玉的一种普遍共同特征。

2、这种磨砂现象是由于古玉埋藏于墓穴内部,土壤和墓葬内部的酸碱性物质对其表面侵蚀而形成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缓慢的,相对均匀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

3、古玉表面的磨砂面是古玉折射出来所谓的包浆光气的直接表现,玉质越好,打磨的越精细,这种磨砂现象越不明显,而且容易呈现出“玻璃光”现象,玉质越差,打磨的越粗糙,这种磨砂现象就越明显,折射出来的光泽就越暗淡柔和,甚至不明显。

        学会辨别古玉的“磨砂现象”,对于辨别真假古玉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

(部分图片由河北于立和贡道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