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书 · 王阳明 | 今天才知道“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

 樊友繁 2017-08-10


看王阳明传记,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曰,“圣人行事如明镜,物来则照而已”;曰,“致良知”。

将王阳明《传习录》(言行书信的简集)结合他生平经历来看,实撼我心。 回望自己经历,初心,不正期待此学?

虽对“心学”一无所知。却是机缘巧合,所遇所闻,以天性使然,发乎自然,沿“心”道行走。而今闻圣人之言,实为撼动。

人生,正是明确方向。遇事心定,物来则照,孜孜修行。时光可贵,心定则为惜时,则为勤学。

致“正”道,自省,自警,铭记于心。 何为“正”?致良知(光明良知),知行合一。 自微处起始,自可行处起,则事事炼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1.“知行合一”

原以为“知行合一”,是将所知付诸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王阳明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是,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方知廖误已深。对“知行合一”,乃捡其糟粕,遗弃精华。 “知”是“良知”,必然需要用心探索(“用心探索”便是“行”),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不加思辨的接受绝非“知”。

故而“若会得是,已自有行在”;“行”必是与“知”自在其中,不然如何“行”? 今日始知,“知行合一”真义。

友人与我分享“专注之妙”。我总无法领会,只觉言语极对、亦可辨理,但仅限于此。于是知自己实为“不知”。

某日观影,同行者复看,对情节、细节可一一复述还原。我羡慕此人记忆力超群。而后自己对某片段亦如此,情节画面台词声音节奏,皆记得丝毫不差。

仔细回忆,一年之前因机缘全神关注此片段。 由此切身体会“专注之妙”。

此是在用心探索(行)过程中,我寻回良知中的“知”(以往亦有,未曾留意)。

自此无比喜悦,自然而然愿意“专注”。无法事事专注,因此以“一心一意”始练习。一心一意,吃饭便吃饭,看书便看书,走路便走路。

这便进一步深入,“知行”。

故而我若写文或分享“专注”之妙,就非道理空谈(实为“不知”),知行合一,方才心安。

2.“心如明镜”

王阳明曰,“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致良知”。人人皆有良知,人人本性具足。只需在心上下功夫,光明良知,即“心如明镜”。

王阳明曰,“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简而言之,良知是人人心中都有的。良知是精灵(气体)的产物,而世间万物皆是精灵(气体)的化身,故人人“自性具足”。

“众生皆有如来德相”。 只是有的人因名利、贪欲良知被蒙蔽了,犹如明珠蒙尘,需要把灰尘擦掉,光明良知。

当一个人能够让“良知”犹如一面镜子时,智慧和德行自然很高,自然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故而,“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回忆近三年。自微商零售起,至带团队。又初次创业与企业合作,开设分公司做微商渠道运营;第二次入股某护肤品牌,运营发展品牌;又至合伙创建清清宝品牌。

由零售始,到建立团队,到遇见合伙人,以及诸多朋友,皆是因“将心比心”,与同道之人同行。

这一路以来,以白纸始,自学自创,互帮互助,奋力前行。心中并无“道理规章”,微商新起事物,我亦是早期进入,多靠自行摸索,更无经验之谈。

乃是凭着良知探索,虽然从零开始,一无所有,却将心比心。因此一路行的顺畅。 所吸引而来的同行者,皆是同类之人,大家互帮互助,良性循环。

3.“事上炼”

王阳明言,”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静中涵养容易,如此碰到事情,脚跟势必站不稳。此心遇难题便蠢蠢而动。想“此心不动”,需在事上修炼。

王阳明行军作战多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因深谙“攻心”之理,至对方心中大动,便趁机一举拿下。

回忆自己于工作中反复尝试,上下求索,不断挑战。于日记中又思索“规律”,虽茫茫然夹杂忙忙然,却始终“事上炼”,由此提升很快。他人看来辛苦异常,自己乐在其中,无外乎提升“智慧”之喜。

有时原本认为天大的事,过几个月复看小事一桩,此心不动;有时是淡化“贪”,诸如初始对舞台有虚荣心,而后深入幕后、见得多了,自然此心不动。 这正是“事上磨炼”。

4.“致良知”

致良知:听从良心的声音。

“王阳明说的很简单,只要良知判定是非善恶,你照着去做就可以了。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递进句,人类历史上真正做到的人屈指可数。”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本来我们是没有善恶之心的,遇事物便产生善念或恶念,若能明这”念“是善是恶便是”良知,若能“为善去恶”便是格物。

那怎么“格物”呢?

——祛除恶念,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尤其要注意“格物”是“格”自己,格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是格别人,也不是格道理。

格别人,格别人就有了对错之分,就与事物形成对立,一对立则无穷无尽;格道理,有些道理违背人性,有些道理格出来用不上,案例是王阳明“格竹子”公案。

唯一可行的是格自己,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曰,“省察克制,省察克制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到则,需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王阳明说的“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并非如佛家所倡导放下,空空如也,这违背为人本性。

人有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需要承担的责任,若不管这些到深山修炼,是逃避责任,违背良知(本性)。

“王阳明心学”是务实、干实事之学说。他强调色、货(财)、名(名誉)是可以追求的,但不要过分追求,不要“好”(贪)。

诸如爱美色是好的,可因此觊觎他人老婆或养小三,那就不该了;赚钱是好的,可是因此贪污或为赚钱累坏身体、忽视家人,过了度就是“贪”。

将心比心,这违背良知。

5.照见自己

忆后期写文,多谈自身。鲜少讲他人。与友人深聊亦是聊自我与习性,以自身印证,思考过去。而所写文字,皆为有感而发。

难免有自恋之嫌疑,却是因明白,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实为“不知”。且自认此类文章毫无价值可言。无价值文字,写之无趣。

而此“价值”,亦是我心中“价值”,非行业价值。这是我始终将写文视为爱好,不商业化的原因。

培训同此。

无实战经验,夸夸其谈者数不胜数,实非我愿,实难心安。故做讲师两年来,秉持践行,分享实战。在事中践行,所思所悟,以实战案例延伸分享。

此刻看“王阳明心学”,更应此心,明心中所向。

自然除了圣贤之言,人之思想不断变化,因为“不知”不写,世上恐怕无多少人有资格写文;人之智慧不断提升,实战经验也有个人偏颇之处,用此讲学你怎知不是误人?

故而又回到“致良知”。

若写文为分享,则以一片赤诚分享之心,以对他人有所助益而写文,并非谋取利益、名誉而写文,这便可行;若写文为职业,则遵循“良知”,商业本质是“价值交换”,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欺人污蔑之事,这便可行。

无论家庭、职业、爱好、生活,皆同此理

人生之旅,可以不成功,却不能不成长。此事只在乎自己,无人能阻,无事不可炼心,无事不可成长。

回忆自幼至今,正是心中冥冥所循,寻寻觅觅。今日阅读“王阳明心学”,不禁豁然开朗。人生之导航,于今日悠然午后,翩然而至。

【西夏碎碎念 】
我这人有一毛病,痴迷进什么书,就写什么风格的文字。 这两天痴迷王阳明,就写了如上文字,这篇文章正是日记誊抄、润色而成。
连梦话都是“王阳明体”,梦境就是一堆书中文字飞来飞去,也没什么情节;或者几个人坐在桌子前辩论书中文字,看不清人脸。想起十几岁时看红楼梦,那段时间的日记简直矫情的不忍直视... ....。
一年前对王阳明没体会,现在体会如此深刻源于所学课程,所琢磨,所践行。待到我随便拿起这本书,随便一翻、一看,再对照一下自己言行经历、所思所想所闻,欣喜若狂。
若有兴趣推荐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习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