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展】救命神器ICD,并发症风险和再手术率有多高?

 AVB05 2017-08-10

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尽管该方法可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猝死发生率,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术后相关并发症等。近日,《心脏》(Heart)杂志发表的一项加拿大研究,通过长达34个月的随访,揭示了ICD置入者的长期预后。


术后风险因设备类型而异,1/4患者5年内需再次手术

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中,共纳入3410例于2003~2012年间置入ICD的患者,平均随访34个月。随访期间,25.4%的患者需再次手术,其中18.1%因并发症引起,7.2%因择期更换发生器引起(图1A、B)。

图1. ICD置入后,不同设备并发症累计发生率及再手术率。


研究发现,再手术率与器械复杂度相关,双心室ICD的再手术率最高,双腔ICD次之,单腔ICD最低(17.8% vs. 12.5% vs. 9.1%/人年,图1C)。除ICD发生器寿命终止外,各类型器械的其他远期并发症风险预估值基本遵循上述趋势(图1F),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者的早期导线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远期升级更新的几率似乎很小。


表1. 不同类型器械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再手术原因剖析:器械类型、年龄、房颤等为独立预测因子

导线故障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8.7%的患者存在导线故障,而感染相关的发生器故障发生率为3.5%,其他原因包括血肿(0.4%)、腐蚀(0.4%)等。

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再手术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HR 0.93,95%CI 0.90~0.96)、女性(HR 1.38,95%CI 1.14~1.68)、心衰(HR 1.28,95%CI 1.03~1.60)等。此外,房颤、双心室器械复杂程度也是患者再手术的独立预测因素。


死亡率:年龄为最强预测因素

ICD置入后,患者1年、3年、5年死亡率分别为5.4%、17.4%、32.7%。年龄是预测死亡率的最强因素,其次是合并症。研究发现,年轻患者(18~39岁)的5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异(相对生存率0.96,95%CI 0.92~0.98),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生存率逐渐降低。与普通人群相比,70~79岁、80岁以上置入ICD者生存率分别降低38%(95%CI 0.58~0.67)、42%(95%CI 0.43~0.74)。


研究者:共同决策,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研究者称,年轻患者置入ICD后远期死亡风险较低,甚至接近普通人群的预估值,表明ICD确实能够有效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风险。但老年患者置入ICD后,死亡率高于未置入ICD的普通老年人群,提示对这部分患者而言,ICD带来较高的并发症负担。

此外,研究者也指出,目前的现状是,患者在置入ICD前并不知晓相关事宜,尤其是再手术率及生存率。临床医生应在置入ICD前将所有风险、预后状况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确保患者知晓ICD的高并发症风险,以及ICD导线脱落几率高于起搏器这一现象,以方便患者决定是否要置入ICD。


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和再手术风险要求医患双方在实践中共同讨论、共同决策,而预测并发症风险是共同决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减少并发症的策略包括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装置。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田新芳┆美编 柴明霞┆制版 刘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