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 |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的风格与特点

 昵称13526324 2017-08-11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讲述的是自远古社会至清朝(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21课(正课20节,活动课1节),讲述远古社会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册22课(正课21节,活动课1节),讲述隋唐至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鉴于近年历史教科书存在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序问题,导致中学历史教育效率降低的现象,在本套教科书编写筹备之初,制定了严格遵循时序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原则,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清晰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时序概念。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一)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的编写,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并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科书着力关注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以及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对于这些点,编者采取解剖麻雀的手法,作具体细致的介绍与分析,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种点的取舍、布局与编写手法,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整体面貌,也决定了教科书的风格特点。

       (二)线

        教科书写“点”,并非孤立地讲述某个人、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所有点的呈现,都与教科书“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总体编排方式相呼应,都是为了串起一条条的“线”,即线索。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主题、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由一条条清晰的线,也就是历史发展的线索,编织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画面。在有限的课时里,以较小的篇幅呈现给初中生比较清晰的历史全貌。在七年级教科书里,对于不同的主题,线索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些线索的呈现是显性的,有些线索有所加强,有些线索则相对淡化,另外,有些线索作了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调整。

       (三)点线结合

        七年级教科书通过点和线的协调配合,贯通说明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我们习惯上常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它们能给学生了解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提供基本思路。

三、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

       七年级历史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图的喜爱,配合文字叙述,精心设计、选用了历史地图和多姿多彩的人物画、想象图、文物图、遗址遗迹图等共300多幅。插图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字叙述的具象化表现。

四、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为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也给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由于知识点删减了,影响了教科书历史脉络的构建。这就需要找出合适的链接体系,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含地为教师教学创设条件、构建平台。

        除了单元概述、每学期的活动课和最后附录的大事年表,部编七年级教科书每课课文以正文为核心,同时设计了导言、辅助栏目和板块。不同的板块和栏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相辅相成。这些板块和栏目包括“导言”“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知识链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共同构成有机整体。编者试图通过以上栏目为课堂教学搭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7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