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

 xinbin202 2017-08-11
早间案例分享: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寒温阻滞形 男、63岁,患下肢凉痛已4年。因4年前劳累大汗后,休息久坐在风口之处,感受风寒而得。右侧髋股部沿胆经线凉痛至足,影响行走,活动痛剧,时而抽掣剧痛,阴雨或受寒加重,得暖减轻。曾用多种疗法无效。

  辩证:证属寒邪痹阻、经气失畅。

  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取穴:取健侧支沟、外关、灵骨、大白,中九里,针泻患侧环跳、阳陵泉、光明,均用针上艾条灸,隔日针。

  效果:初诊时,当即取支沟、外关、灵骨、大白均用倒马针,加健侧中九里平补平泻,病人告知疼痛当即减轻了80%。为了加强疗效的持久时即用,针泻患侧环跳、阳陵泉、光明,均用针上艾灸,隔日针。一诊结束后右下肢凉痛减轻。二诊后右髋完全不疼痛了,三次后治愈,后又治了两次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人年逾花甲,不耐寒热,受寒侵。劳累汗出受,寒邪乘虚而入侵袭经脉,经气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以右侧下肢凉痛,阴雨感寒加重。抽掣样剧痛,是寒则收引的表现。因无全身性症状,所以取了患处局部穴位加灸直达病所,温经散寒,取健则支沟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是加强经气的运行,达到快速止痛的作用,这样形成快速止痛和温经散寒的整体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佳,可达快速治愈的目的。

  【早间案例分享】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 气滞脉络型

  主证:除坐骨神经部位疼痛外,常有持续性胀痛,咳嗽、深呼吸、喷嚏动时痛加重,活动受限。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行气散滞,通经活络。

  取穴:灵骨、大白,鼻翼穴、针泻间使和患处局部有关穴。

  方解:灵骨、大白、鼻翼穴为董氏治疗坐骨神经痛常用穴,不论何条经的坐骨神经痛都效,本穴组在手阳明经上,具有行气散滞的作用,鼻翼穴是董氏奇穴治气滞所致的各种疼痛的特效要穴,气滞型坐骨神经痛极为有效,一般平补平泻即可。间使穴,又名鬼路。困对心与心包络之间、心包络与三焦之间,负有调和气血的使命,故而得名。张隐菴(清代名医自称张仲景之后)曰:“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它是手厥阳之脉冲所行为经的经金穴,即为火经中之金穴。间使,主治本经经病,心包络病和情志病,尤其是对于情志失和,气机不畅所产生的病理证候,具有一定的功效。临床上多用泻法。如出现误补为泻,会导致胃脘满闷、食少纳呆之弊,就要注意。因气滞而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的病变取泻间使,行气而兼有行血散瘀的作用。

  病案:女、36岁,下肢痛一个多月。一个月前因生气后负重而得。开始腰痛,继而右下肢痛,其疼痛部位在右侧臂部,沿足太阳经至足跟部,咳嗽、深呼吸、扭转和抬步动则痛甚,患处跳痛、刺痛,影响行走及睡眠。

  辩证:证属气滞血瘀,经脉失畅。

  取穴:健侧取后溪、腕骨、灵骨、大白、鼻翼穴;针泻双间使、双三阴交,环跳、委中、承山。

  刺血:委中刺血。

  疗效:一诊时当即取鼻翼、后溪、腕骨、灵骨、大白倒马针,让患者活动了一下患侧,疼痛当即减轻了八成,咳嗽、深呼吸疼痛不明显了。再加泻间使、三阴交、委中、承山后活动不受限制,行走自如。八诊后基本治愈,后又治疗了几次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例为肝气郁结,气滞脉络,又加上负重损伤筋脉,瘀血停蓄,以致气滞血瘀,经气阻滞造成坐骨神经痛证候。所以要整体治疗,单纯的止痛很难治愈。应用行气活血之法,在患处取穴通畅经脉之法与董氏针法和思路结施治,因果并治而收佳效。

  【案例分享】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气滞血瘀型】

  主证:除坐骨神经部位疼痛外,常为胀痛、刺痛、或倒血样痛,压痛明显,咳嗽、喷嚏、扭转加重,痛处不移,活动受限。舌苔薄白,舌质紫暗,脉弦。

  治则:行气活血,通畅经脉。

  取穴:根据疼痛部位加董氏奇穴倒马针和灵骨、大白。患病时间短的加针泻间使、三阴交,行气活血化瘀,让患者深呼吸扭转活动,疼痛即可减轻。如果患病日久的在上方的基础上可与患处有关穴位交替使用,因为局部的穴位可通经活络,因果并治。

  操作:先用董氏奇穴的思路在健侧取穴进针治疗,可达到快速减轻疼痛,然后再针泻三阴交、间使行气活血。根据情况加患处附近的穴位。

  方解:因疼痛在不同经络上,所以根据不同经络取对上肢同名经相关穴位形成倒马针应用可达快速止痛的效果。三阴交为血会之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病案:气滞血瘀 经气失畅

  男、51岁,腰及下肢痛已3年,此次复发已30天。3年前因负重扭伤腰部,当时左侧腰痛,继而左侧下肢沿少阳胆经线至踝处呈阵发性跳痛、刺痛。伴见弯腰、咳嗽、转侧、抬步等动作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影响睡眠。左侧环跳、阳陵泉处压痛明显。3年来每因劳动不慎扭伤腰部而复发。此次复发已30天。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用西医治疗多日无效来求中医诊治。此病人第2、4腰椎骨质增生。

  辩证:气滞血瘀、经气失畅

  治则:行气活血以通经气

  取穴:取健侧支沟、外关,灵骨、大白,让病人活动一下健侧,疼痛减轻后针泻间使、三阴效,隔日针即可。

  效果:一诊时取支沟、外关,灵骨、大白,病人立可疼痛减轻,20分钟后加泻间使、三阴交。一诊结束后病人疼痛已经减轻80%,咳嗽、转动和抬腿不受限制,五次疼痛消除。时隔一年左右病人再没有复发。

  按语:本例辩证为气滞血瘀型。系患者扭伤腰部,气血瘀滞,经气不畅,所以出现左侧腰及下肢疼痛,伴见跳痛、刺痛和弯腰、咳嗽、转侧、抬步动作痛加剧等。支沟、外关,灵骨、大白,形成倒马针可快速减轻疼痛。等疼痛减轻后再加泻间使和三阴交来行气活血,标本兼治。

  【案例分享】辩证治疗坐骨神经痛 气血双亏型

  主证:除坐骨神经部位疼痛外,常为持续性酸困痛、麻木痛,按压痛减,活动无力。舌淡、舌苔薄白,脉冲象沉弱或沉细。或伴有气血亏虚的证候群。

  治则:补益气血。

  取穴:鼻翼穴、灵骨、大白、补三阴交。或补合谷、三阴交,补气血,有八珍汤之效。若属于本虚标实者,上方可与针泻患处腧穴通经活络之法同时交替施治,虚实皆治。

  若属气血亏虚而无挟实症状者,不可配取患处腧穴,因泻之愈虚,补之易滞经气的原因。

  若补益气血之法,针补合谷、三阴交,恐峻补易滞经气,可加泻间使行气,有益于通畅经气,又不致峻补滞塞。

  方解:董氏奇穴的鼻翼穴治气虚坐骨神经痛特效,余临床此种病症无不见效;灵骨、大白在多气多血的阳明经上,可大补气血,三阴效为血会之穴,可补益气血,本身灵骨、大白为治坐骨神经痛的特效要穴。

  病案:气血亏虚、经脉失养

  女、59岁,下肢疼痛半年。半年来,自侧腰骶部和髋股部向下沿坐骨神经线至足部疼痛麻木,行走及站立加重,休息则缓,与气候变化无关。平时头晕,气短、心跳、小便黄浊。小便黄浊时则下肢痛重。舌苔薄白,脉冲象沉缓。

  辩证:气血亏虚、经脉失养

  治则:补益气血,疏理气机。

  取穴:鼻翼穴、针补合谷(或灵骨、大白)、三阴交,针泻间使。隔日针。

  效果:一诊时取用鼻翼穴、灵骨、大白、三阴交疼痛减轻大半。七诊后坐骨神经痛好转八成,精神好转。十诊后基本治愈,伴有症状好转。十二诊治愈。半年后患者告知未复发。

  按语:本病案属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导致坐骨神经痛。本病如果按常规取患处穴位,用通经活络、宣导气血之法,必然无效。我们依脉证和病程及治经过,改用辩证取穴,整体治疗,应用补益气血,佐以疏理气机之法而收效。鼻翼穴治气虚坐骨神经痛特效要穴,最适合此症;针补合谷或灵骨、大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配泻间使的目的在于佐以疏理气机,一则怕峻补经气时涩滞,再则疼痛必挟有气机不畅之滞,不可纯补,所以佐之。

  【早间案例分享】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 湿热蕴郁型

  主证:除坐骨神经部位疼痛外,患肢沉重热感,或重坠微热而痛。舌体后部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或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利湿热、通经活络

  取穴:针泻阴陵泉(配透天凉)和患侧的环跳、胞肓、阿是穴。湿热症状明显者,以上患处穴位可配透天凉。

  若伴有脘闷纳呆,渴不欲饮,溲黄便秘(或溏),全身沉坠者,针泻曲池、阴陵泉、足三里或三阴交,或与针泻患侧有关腧穴同时或交替施治,标本兼治。本证型又多见坐骨神经炎,多为热重型或重于湿型,若无全身症状者,可针泻患侧的环跳、委中或阳陵泉,用于疼痛在少阳经上者,阿是穴,均配透天凉;若兼见血分有热者,加泻三阴交配透天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泻阴陵泉。

  方解:此症为湿热之症,配透天凉的手法,可增加清热利湿,取脾经阴陵泉合穴,具有补土制水的作用。

  病案:男、38岁腰及右下肢沉困坠痛已6个月。6个月以来右侧下肢沉困坠痛,微有热感,其疼痛部位在右侧腰髋至足少阳经脉循行线上,行走困难,扶杖才能行走。阴雨或感寒加重。伴有恶心,口苦、渴不欲饮,溲黄便溏,不思饮食等症状。舌苔黄腻,舌边红绛,脉象濡数。第四、五腰椎右侧压痛点明显。

  辩证:证属湿热蕴郁、经脉失畅。

  治则:清利湿热、和胃畅中。

  取穴:土水三穴、针泻曲池、阴陵泉、足三里。隔日针。

  效果:三诊后,右侧下肢沉困坠痛及微有热感有所减轻,恶心好转,饮食增加,经过八次治疗后右侧腰髋及右肢沉困坠痛明显减轻。第四、五腰椎在侧旁边压痛已不明显,舌苔薄黄,伴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减轻。十二次后下肢已能扔拐行走,已能步行1000米,伴有症状基本治愈,两个疗程基本治愈。一年后随访再未复发。

  按语: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湿热之邪,蕴郁经脉,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以右腰及下肢沉困坠痛,微有热感,影响行走;阴雨或感寒加重,是因湿热被束之故;湿热之邪,留滞中宫,故出现恶心,口苦,不思饮食,渴不欲饮等;湿热下注,则溲黄、便溏;舌质、舌苔和脉象,属于湿热内蕴之症。用整体治疗之思路,辩证取穴,针泻曲池以清肌肤之热,应用清利湿热,和胃畅中之法而收佳效。

  【午间案例分享】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 肾精亏虚型

  主证:除坐骨神经部位疼痛外,常伴有腰脊疼痛,足膝无力,患肢酸软,不能久站,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脉象沉迟。

  治则:温补肾阳、填补精血。

  取穴:针补关元、肾俞、太溪、肾关,有右归饮之效。不可配取患处腧穴。不可取患处穴,针补不妥,泻之助虚。

  此外,属于肥大性脊椎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一则注意加腰部腧穴如脊椎旁痛点,二侧注意与辩证取穴处配治。

  自髋至足经过腓骨外阳交至光明处发生胀痛或酸困痛或麻胀痛者,多属于顽固性坐骨神经痛,宜针泻患侧环跳、阳陵泉、阳交、光明等穴。治疗后自髋部疼痛消失,仅留腓骨外阳侧阳交至光明处胀痛、麻木痛或酸困痛者,以取阳交光明等穴为主。加取中九里,中九里擅治人体外侧痛。

  本病若无具体疼痛部位或痛点者,多属虚亏,不可以痛止痛,单纯止痛,可根据不同证型,辩证取穴,整体治疗。少数病便,患处剧痛,按之痛减,或伴有体虚症状,或以实证治疗无效者,实属虚亏性痛,不可单纯地剧痛为实而取患处穴位,若用泻法,可造成越治越虚。

  环跳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有效穴,要使针感循经走达足趾,可收通经活络、驱邪散滞、宣通气血等效用。若无全身症状,仅出现坐骨神经痛者,对症治疗针泻本穴,或用强刺激不留针之法,收效亦佳。若效差,可视其疼痛经络线配选腧穴,如胆经配取健侧上支沟、外关,患侧风市、阳陵泉、丘墟等。膀胱经可取后溪与腕骨,配泻患侧殷门、委中、昆仑等穴。

  操作:上述如果在胆经上疼痛可用支沟、外关来治疗来快速止痛。然后再用上述之法来治疗以取标本并治。

  病案:男、40岁、患下肢痛已2年。2年前开始左侧腰及下肢疼痛,在医院以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用西药治疗3个月,疼痛明显减轻。后继续治疗效果不好,并出现遗精,越来越频繁,左腰及下肢酸软沉痛,行走无力,两足膝酸软。后又在某大医院以坐骨神痛治疗中也无效。特求中医针灸治疗。

  就诊时症状:左侧腰及下肢酸困痛,其疼痛部位是自腰至足,在足太阳经脉上,行走软弱,两侧足膝无力。遗精每隔1-3日一次,时而滑精。环跳穴压痛不明显。伴有多梦少寐,心烦、头晕健忘,两目昏花,口咽干燥,浊便略黄,时而两足跟痛等症状。脉象细数无力。

  辩证:肾精亏虚,经脉失养之坐骨神经痛,兼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遗精。

  治则:首先治遗精,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然后补益精血以益经脉。

  取穴:一至八时针泻神门补复溜和太溪,加肾关穴。九诊以上针补三阴交。

  效果:三诊后,多梦少寐及心烦减轻,左腰及下肢仍酸软沉痛,两侧足膝无力,八诊后,多梦少寐及头晕、两目昏花等均有所减轻,遗精明显减少,伴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治愈,自针灸后30天来滑精未发,十天后未遗精,精神好转。十七诊后,左腰及下肢酸软沉痛基本治愈,两下肢行走有力,伴有症状基本治愈,40天来滑精未发,近20天遗精未发,十八次治愈。

  随访半年后再未复发。

  按语:本例初患坐骨神经痛,用西医有效,是因方证对应,后因出现遗精,耗伤精血,故再用西药无效,反出现左腰及下肢酸软沉痛,足膝无力和时而足跟痛等肾精亏虚症状。接诊时,其临床表现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发为遗精和少寐证候群,及肾精亏虚,经脉失养的症状。后者因于前者,故首先针泻神门(清心安神)补复溜和太溪(滋补肾阴),滋阴清交通心肾,以收黄连阿胶汤之效。加肾关穴以固肾精,阴阳并调。九诊加补太溪有补肾固精,有益于肾之封藏。遗精与滑精基本得以控制,故十至十八诊针补

  太溪补肾,三阴交养血,应用补益精血以益经脉之法,不仅坐骨神经痛治愈,伴有肾精亏虚的证也告治愈。这种治法,正是筑堤以阻水,固堤以治本之法。

  董氏奇穴治坐骨神经痛的常用穴组

  火腑海穴、手千金、手五金、灵骨、大白、鼻翼穴。

  肝经功能不足的上三黄;心经功能不足的取大陵穴、内关穴、间使穴;肺经功能不足的取灵骨、大白;太阳经走向取花骨三穴、花骨四穴;肾经功能不足的中白、下白,腕顺一、二穴;少阳经走向火山、火陵;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取四花副、四花下穴、腑肠穴,上三黄穴。

  关于坐骨神经痛的牵引针,如果膀胱经的用患侧束骨,如果胆经的用足临泣,如果胃经用陷谷,如果是肝经用太冲。

  如果是腰椎骨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取四花中、下,人中、后溪、束骨、风市穴,此穴组也治整个脊椎骨刺的有效穴。

  坐骨神经的刺血常取背部金林穴、委中穴。

  2、大腿痛:叉三穴、中九里、七里穴、如果是气虚、疲劳引起的加取鼻翼穴效果最佳。配穴内侧腹股沟通加心门,外侧痛加悬钟穴。

  3、腿麻:驷马穴、肩中穴、肾关。双凤穴刺血,刺血后加刺下三皇更有效。

  4、腿冷痛:木火穴、肩中穴、中九里,双凤穴刺血;若配处方学应取关元穴补法配烧山火或加针上灸。

  5、大腿酸痛:叉三穴特效、中九里、七里穴,刺血背面穴、金林穴。

  6、腿软无力兼心跳:肩中穴加通天穴特效,胆弱造成的取木枝穴,若是半身不遂的木火穴效好。

  7、腿肌痉孪:搏球穴,次白穴。

  8、腿抽筋:正筋穴、次白穴。

  9、膝盖痛:膝盖正前侧或外膝处及附近痛取内关有极效;治变形膝关节炎极为有效;膝无力及变形性膝关节炎取心膝穴特效;若是膝内侧及膝盖骨刺和退化性膝关炎取心门穴极为有效;膝盖冷痛及膝内侧痛木火穴效好;膝盖骨刺取四花下穴、四花副穴。若整个膝盖痛肩中穴效佳。久年的膝盖疼痛三金穴刺血特效,三金穴对膝无力及退化性膝关节炎、上下楼困难的膝盖痛极为有效。

  膝盖痛的配针灸处方学的法我们会在痹证内容里讲解,在此不做过多重复。

  10、膝扭伤:肩中伤、重子、重仙,足解穴有特效、配泻局部穴位可活血化瘀。

  11、小腿肚胀痛及曲泉穴一带筋紧:木火穴。

  12、小腿肚胀痛:次白穴、肩中穴;云白、李白、肩中穴为肌肉最为丰满的部位,治下肢肌肉的病变最为合理;刺血在背部精枝穴效果最好。

  13、一切下肢痛:四肢穴、灵骨、大白、中白穴,健脾调理气机之理。

  14、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中白、下白。足三里至外踝痛或麻多为气机不畅引起,中白、下白为三焦经穴组可以调理气机。

  15、足跟痛:取灵骨穴、五虎五穴、大陵穴,若是足跟骨刺引起加取四花下、四花副穴;委中刺血特效。若是肝肾阴虚引起的取肾俞、复溜、曲泉凤眼补。

  16、脚抽筋:正筋穴,次白穴。

  17、足趾麻:下三皇、五虎三,五虎二;背部双凤额穴刺血。如果脚趾麻是脊椎骨刺引起的则按脊椎骨刺来治疗。

  18、脚痛:若脚掌、脚背痛针对侧中九里,五虎三、五虎四,委中刺血。

  19、脚踝扭伤:小节穴、五虎四穴;足外踝痛(少阳经)取中白、下白穴、委中刺血,若脚踝红肿在四花外刺血能加速消肿,然后再针小节效果效果非常好;另外驷马穴、足解穴对脚踝扭伤效果也很有效。

  20、腿冷痛:灵骨、木火穴,通天、通胃,若双凤穴刺血。这些穴位都是加强心脏功能的,只有心脏功能正常,人体阳体足,血液循环畅通四肢才有温度。

  21、足酸难行:次白穴、叉三穴,委中青筋刺血、背部精枝穴刺血。

  【腰背疼痛的常用组穴和辩证方法】

  1、背痛:膏肓附近痛对侧重子、重仙有特效,搏球穴、承山穴特效;由于胸背与肺有关所以驷马穴特效;若脊背疼痛取中渚穴、束骨穴效果很好;若是肾虚引起的背痛腕顺一、二穴、肾关穴效佳;若由心脏引起的天士、地士、人士穴效好;背痛在委中刺血,或在痛点刺血拔罐也有不错的效果;

  2、背连下腿痛:马快水穴特效;若是背痛及腰痛向腿部放散痛,常用马快水穴。

  3、背脊畸形:若脊柱侧弯,上三黄、通天穴有效;僵直性脊椎炎取人中、曲池、昆仑,灸脾俞、肝俞。上三黄治背脊畸形是因能作用到肝肾的原因。

  4、脊柱痛:心膝穴解剖位置为正中神经(即脊椎神经),因此对脊椎骨痛有效果;中白穴是透过肾与三焦通的原理治疗肾虚脊柱痛。

  5、背脊疼痛:若是整个脊椎疼痛肺心穴,全息对应之理;肾虚脊椎痛水相穴;委中刺血对脊椎痛也有效果。

  6、脊椎骨刺:上三黄、人中、后溪、四花中、副穴贴骨针。

  7、脊椎压痛:上三黄、中九里、后溪穴特效,若是骨刺造成的加四花中、副。

  8、第一、二胸椎两侧筋紧:天皇穴,第一、二胸椎两侧可能只是病人的感觉,可能为胸满为患的状况,天皇穴靠近阴陵泉的位置是治满的要穴,因此有效。

  9、膀胱经外髂骨痛:水金穴、水通穴;马快水穴、马金水穴;中白穴。

  10、尾椎痛:心门穴;正会、后会。

  11、脊椎中央痛:肺心穴、正筋、正宗;委中刺血。
【腰间盘突出的几大症状】1、气血瘀滞型:急性发作,腰部疼痛,痛处固定,向下肢放射;舌暗紫,脉弦或涩;疼痛伴有麻木,活动腰部或咳嗽加剧。
治则:活血行气,祛瘀止痛。
处方:灵骨、大白、阿是穴泻、针泻三阴交、间使穴,刺血:委中和痛处刺血。
2、寒湿阻络型:腰部冷痛重着,每逢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剧,遇暖减轻,舌苔白腻,脉沉缓或迟涩;腰部活动转侧不利,腰痛逐渐加重,纳食减少。
治则: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取穴:灵骨、大白、泻灸肾俞、阿是穴;若痛甚肢冷上方加补命门、温肾祛寒,或针补关元配烧山火,合温热感走达腰部及两下肢,温阳逐寒。。
3、痰瘀夹杂型:腰部疼痛板强,转侧困难、痛有定处、或腰痛不显,下肢麻木或功能障碍、体形偏胖,喜食肥甘厚味,舌质黯,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则:祛痰化瘀、通络止痛。
取穴:针泻患处腧穴、泻丰隆、三阴交,委中,四花中外刺血。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加重,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阳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治则:肾阳虚者,补肾助阳;肾阴虚者,补肾滋阴。
取穴:中白、腕顺一穴、肾关;偏于肾阳虚者针补命门、肾俞、太溪,类似右归饮。偏于肾阴虚者针补复溜、肾俞,类似左归饮。
若真阳不足,阳气不布,腰部冷痛(不属风寒湿痹),伴有手足不温、尿急尿频等症状者,针补关元配烧山火,务使温热针感走达腰部,可收温阳补虚之效。或针补肾俞、气海,各穴大幅连续补6分钟,使腰部有热感,可收温补肾阳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