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秋霜了无痕 2019-11-26

坐骨神经痛是西医学病名,是指发生在坐骨神经通路上 (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 的疼痛性疾病,属于中医 “痹证”范畴。

处方:

主穴: 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昆仑。

配穴: 风市,殷门,承山,丘墟,环跳,外关,中渚,风池。

【病案举例】

1.陈某,男,70岁,1998年3月23日初诊。

主诉: 左下肢阵发性闪电样疼痛3个月。

现病史: 患者1997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当时疼痛呈闪电样阵发性加重,甚则活动受限,活动后加重,与天气变化无关,在天津某医院诊治,按 “痹证”行针灸及中药治疗约三十余次,疼痛症状减轻。现左下肢酸痛,行走后加重,疼痛部位不固定,于腘臀之间。

诉在天津期间用芒针治疗,疗效明显。面色红润,肢体活动自如。舌质偏暗,苔白微腻,脉沉细。

既往史: 10年前发现腰椎椎管狭窄。

辅助检查: 1994年核磁共振结果: 腰2~5椎间盘信号降低,腰4/5椎间盘膨出,双侧隐窝受压变窄,以左侧明显,神经根受压,左侧小关节增生明显,腰3/4椎间盘膨出,左侧隐窝受压变窄,双侧小关节增生。

中医诊断: 痹证 (肝肾不足,寒湿内阻)。

西医诊断: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膨出。

治则: 祛风散寒化湿。

处方: 脐周四穴,髀关,风市,伏兔,内膝眼,血海,足三里; 或膈俞,肝俞,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长针透刺法; 艾灸盒灸腰骶部或髋部; 针后肾俞、大肠俞、环跳、阿是穴拔罐。

方药: 独活10克,羌活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透骨草10克,地龙10克,木瓜10克,秦艽10克,鸡血藤15克,元胡6克,生黄芪15克,桂枝6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2次。

治疗经过: 当日针刺后,疼痛明显减轻。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针两次后,患者自觉左下肢麻木减弱,左膝关节仍疼痛,左脚行走乏力。改用腰夹脊、环跳、风市、鹤顶、足三里、阳陵泉。患者治疗两周后左下肢疼痛消失,仅有酸楚感。

按: 脐周四穴为田老治疗痹证的经验用穴。坐骨神经痛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多沿坐骨神经分布取穴,以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肾俞穴是足太阳经的背部腧穴,与肾脏有内外相应的联系,为肾经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膈俞为血之会穴,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取 “血行风自灭”之意,达到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委中取其 “腰背委中求” 之意。其余用穴多为局部取穴,体现了痹证治疗“以痛为腧” 的原则,用以疏通局部经络为主。

治疗时可采用艾灸环跳或足三里,如腰骶部疼痛、怕凉显著,可用艾灸盒灸腰骶部,以局部温热、发红,患者可耐受为度。

2.赵某,女,24岁,1998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 左下肢窜痛半年余。

现病史: 患者1998年5月份行人工流产术,术后即觉腰臀酸痛,有时自觉向左下肢放射样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喜温恶寒,有时影响活动。曾于宣武医院查髋关节X片,结果未见异常。曾在神经内科、骨科、外科就诊均未见异常。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行走或体位改变(站位变坐位) 时疼痛,骑车时无疼痛。梨状肌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实验 (一)。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

既往史: 6岁时骶尾部有过外伤。

中医诊断: 痹证 (风寒阻络)。

西医诊断: 坐骨神经痛

治则: 祛风散寒,通痹止痛。

处方: 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腰部艾灸盒温灸、拔罐。

治疗经过: 患者针1次后自觉腰部及下肢痛明显减轻,针刺同前。治疗5次后疼痛基本消失,仅有左臀酸楚不适感。经治疗10次后,左下肢窜痛、臀部酸楚感消失。

按: 患者虽然表现出风寒外袭的症状,但治疗时应考虑发病的诱因是产后受风,气血亏虚。故选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足三里培补元气,补益气血。环跳、阳陵泉是治疗本病之要穴。经验证明此二穴配用能疏通经气,畅达气血。环跳配委中可疏通经络而利腰膝,再配足少阳、足太阳经有关穴位,可疏通经脉气血,调和营卫。配用灸法,更能温经通络,祛寒除湿,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田老治疗坐骨神经痛,强调针刺的针感,对于主要穴位 (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要求应有触电感及酸胀向整个下肢传导,并至足趾为佳,患者应有下肢肌肉的抽动感; 如果只是局部酸胀,则疗效较差。局部没有酸麻胀等得气感,而向小腹或外阴部放射,则无疗效,应重新调整针刺方向。在针刺同时应配合使用皮肤针叩刺腰骶部,痛点火针或刺络放血,加拔火罐。若以寒湿、肾虚为主,可采用灸盒艾灸腰部,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

3.张某,女,50岁,2000年3月9日初诊。

主诉: 左侧腰腿痛1年,伴有下肢酸痛加重10天。

现病史: 1年前患者因持重物出现左腿外侧麻木、疼痛,后经按摩好转,未服药治疗。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有固定痛点,夜间加重。10天前,患者又出现左腿外侧麻木伴有腰部酸痛、发凉。刻下症: 左腿外侧麻木,腰部酸痛、发凉,下肢浮肿,舌暗苔薄黄,有瘀斑,脉沉细弦。

既往史: 子宫脱垂、肾盂肾炎1年。

中医诊断: 痹证 (气血不足,血瘀阻络)。

西医诊断: 坐骨神经痛

治则: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 腰3~4夹脊,次髎,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腰部神灯照射,拔罐。

方药: 生熟地各10克,桑寄生10克,羌独活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肉桂10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伸筋草10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水煎服,1日2次。

治疗经过: 针后腰腿痛好转,浮肿已消,但腰髋部仍有发麻、冷感。针刺肾俞、气海、中脘、关元、环跳、血海、风市、阳陵泉、三阴交,继服汤药,间断治疗两个月后,症状好转,腰部发冷感明显减轻。

按: 患者因持重物而引发腰腿部疼痛,是由于损伤筋脉,造成气血阻滞不通,久则瘀血内阻,出现疼痛固定,夜间加重。患者年过半百,脏腑机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则不能温煦经脉,经脉失去濡养,久则局部出现发冷、疼痛。故选用足三里、三阴交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交替使用的中脘、气海、关元是任脉穴位,均为补益气血、调理后天之要穴。血海、风市可散寒祛风、活血化瘀。其余穴位多为循经取穴,起到疏通经络、通络止痛的作用。

同时配合以中药熟地、桑寄生、当归、川芎等,辅助针灸,达到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对于久病或患者体质较虚弱者,田老在针刺的同时常常配合中药,多为补益肝肾或调理气血之品,用药种类精当,药仅十余味,但疗效甚好,值得我们学习。

–-出自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