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种坐骨神经痛的中医分型辨治

 中医知识圈 2020-06-17

概述:中医没有坐骨神经痛病名,但类似记载甚多。治疗上也有较丰富的宝贵经验。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是外邪侵袭经络,留滞关节肌腠,阻滞气血运行;或痹病日久,经络瘀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致经气失于疏导,不通则痛。在现代医学中椎管内病变,椎间盘突出,椎关节病变,坐骨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引起的疼痛,皆可参照治疗。

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其疼痛部位相当于中医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下肢走行处,部分痛点还涉及足阳明胃经走行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这些经络所属的下肢穴位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从经络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辨证的关键是先找其内外因素,在内者多为素体虚弱,感邪得病,正虚邪实,久而不愈,治疗也棘手。故应注意益气养血,培补肝肾兼以驱邪止痛。在外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猝然而痛,故应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笔者体会北方地区属寒者居多。

本文讲的几种分型,是为了辨证方便,治疗有纲。实际上有些病例几种证型互相掺杂,兼而有之,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曾遇一例病人疼痛2年之久,多方医治不效,证属风寒湿所致。但舌有瘀点(久病必瘀),又年近花甲,肝肾亏虚。故治痹、逐瘀、补肝肾三法互参,各用其当,取得满意疗效。针灸对本病有很好效果,有时见效奇著,不可忽视。有些病证针药不效,应劝病人进一步检查,不可牵强苟且,贻误病机。

一、风寒湿痹型

证候:本证主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留于肌腠,阻滞气血。触冒风寒而发,以单侧下肢发病者较多。初有腰背酸困或关节痹痛,相继出现患肢疼痛,沿膀胱经和胆经在下肢走行处放散(坐骨神经痛的压痛点),症状可轻可重,轻时能下床走路,伸屈自如,重时步履艰难,抬腿不便,甚则卧床不起,痛不可忍。患肢可有麻木、虫行等异常感觉。气候交变,劳累受寒均可加重。舌胀苔白,脉多弦、濡、涩。本证型多见于坐骨神经本身的炎性病变,或伴随而发生的肌炎、纤维组织炎。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威灵仙20~30克  防风10克  桂枝10克  

鸡血藤10克  川牛膝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0克  伸筋草15克  炒薏仁20克

独活10克  木瓜15克  千年苋10克  

夏天无10克  海风藤10克  元胡10克  

甘草3克  青风藤12克

方解:本方系祛风散寒,温经活络,除湿止痛之剂。方中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无处不到,外能祛表之风,内可化里之湿,治四肢麻木疼痛,尤对下肢痹痛效高而速。防风性温质润,是祛风圣药,凡因风邪所致之病无不应效。桂枝辛温,散寒止痛,宣痛闭塞,祛风除湿,温通血脉,治神经痛及麻木不仁,每用有效。鸡血藤温通经络,舒畅气血,活血养血,对因寒而发者甚好。川牛膝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善治下肢寒湿痿痹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用量应为15~20克方能有效。川芎辛温香窜,祛风止痛,配当归尤能发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为治风先治血之法。伸筋草疏经活络,祛风除湿,对坐骨神经痛下肢不能伸屈者甚好。独活善利下肢关节,现代医学研究有抗关节炎、镇痛镇静作用。《别录》称其能“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新久者。”海风藤是治疗风寒湿痹之常用药,尤对阴雨天加重之坐骨神经痛效著。薏苡仁健脾除湿,通利关节,消除湿邪。元胡为止痛良药,行气血,通经络。《本草纲目》言其:“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实验研究该药能明显提高痛阈,善治神经痛。千年苋祛风湿,壮筋骨,消肿止痛。《本草拾遗》说:“千年苋祛风逐痹,颇有应验。”木瓜除湿疏筋,治风湿痹痛,下肢酸重疼痛,筋脉拘挛,配威灵仙、牛膝更好。夏天无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临床证实上述方药疗效甚佳。

加减:

1、舌胀有齿痕,腹部不适,便溏者加苍术12克,党参10克;

2、疼痛较甚者加细辛3克,徐长卿10克,甚者加制乳没各6克;

3、腰酸背痛者加金毛狗10克,桑寄生12克,续断10克;

4、短气乏为,动则汗出者加生黄芪20克;

5、纳差者加砂仁8克,焦四仙各10克;

6、有麻木者加乌蛇10克,僵蚕10克,较甚者加蜈蚣1条

酒泡1~2分钟,晾干研末冲服。

偏方:蜈蚣5条,乌蛇20克,僵蚕20克。用法:将蜈蚣酒泡,晾干同乌蛇、僵蚕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2克开水送下。

针灸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秩边、坐骨、风市、悬钟。

方义:本方取自坐骨神经通路附近穴位,又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对气血、筋骨、脏腑功能均可涉及,还有经验穴位,疗效甚好。环跳系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会穴,可调动少阳、太阳之经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不仅可治坐骨神经痛,还是治下肢一切痿软麻木,疼痛不运之要穴。承扶又名肉郄,郄者空隙之意也,因能承受上身,扶助下身而得名,故可强壮腰膝,疏经活络,治疗风寒湿痹。委中可治邪气痹阻,膝周疼痛,上引至脊,下牵之足的完痹证。故被列入马丹阳十二穴和四大总穴之一。阳陵泉乃高陵出泉,化精汁为甘泉之意,内濡脏腑,外润筋经,对下肢麻痹,半身不遂,风寒湿痛甚效。秩边祛散风寒,疏通经络,治下肢麻木疼痛不用等,也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要穴。坐骨为经外奇穴,位于股骨大转子与尾骨尖连线中点下1寸处,是治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风市乃治疗一切风证之要穴,温经活络,祛风止痛,对下肢麻木疼痛,痿软瘫痪甚效。悬钟为足三阳经之大络,又为八会穴,与骨关节病关系密切,可通络止痛。

针灸操作: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为1组;秩边、坐骨、风市、悬钟为1组。每日1组,交替应用,10夭为1疗程。每次留针10~15分钟,5分钟行针1次,手法不要过重,微微捻转。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亦可用艾卷温和灸。

病案举例:

李××,电话线务员,常年野外登高作业。两年来每逢阴雨寒冷则发生腰膝酸楚。县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均可缓解。一日小雨绵绵,又登高接线,事后在回家途中,感觉腰部僵直,至晚右侧腰膝酸困难忍。次日疼痛更剧,沿大腿后侧,由臀、髋、腘窝放射至小腿足部。步履艰难,抬腿痛增,几日来不减轻,服镇痛片缓解。诊时活动右腿,即呻吟不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走行处有压痛点。舌淡胀、苔白、脉浮弦。考其平日劳作野外,多受风寒侵袭,有3年腰腿痛史。既有宿疾,又逢阴雨天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不通则痛。

治则:疏风散寒,除湿止痛,温经活络,强健腰膝。

拟方:

威灵仙20克  防风10克  桂枝10克

鸡血藤10克  川牛膝20克  当归10克

川芎12克  炒薏仁15克  独活12克

木瓜15克  夏天无12克  伸筋草15克

桑寄生15克  海风藤12克  乌蛇10克

元胡10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8剂.每日1剂。

二、肝肾不足型

针刺上述两组针穴,当晚入睡甚好。3天后显著减轻,针药治疗6天后疼痛基本消失,步行而来,面带喜色,不愿再扎针要求只服中药。前方既效,暂不作更,加生黄芪15克,服12剂,隔日1剂。1月后来谢,病体痊愈。

证候:本证型多见于老年体弱,或因肿瘤、椎体病变、糖尿病、慢性风湿痛或其他慢性病引起。由于病痛日久,经络失养、肝肾亏虚,证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肌肤申错、腰膝酸软、患肢麻木拘挛、伸屈不利、钝痛缠绵,遇冷或劳累后加重,舌质淡胖,脉弦细。

方药:

威灵仙20克  川牛膝15克  桂枝8克

当归12克  川芎15克  独活12克

木瓜15克  元胡10克  甘草3克

金毛狗脊12克  桑寄生15克  菟丝子12克

鹿含草10克  熟地12克  炒白芍12克

杜仲10克  续断10克  生黄芪30克  大枣二枚

方解:本方在治痹痛的同时着重调理气血,滋补肝肾。方中前9味药虽属治痹之品,亦有调理气血,益肝补肾作用,虚实兼治。其次,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止疼痛。桑寄生不热不寒,得桑树之余气而生,既能祛风湿,止痹痛,又能补肝肾,强腰膝。菟丝子性平质润补而不峻,温而不臊,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为平补佳品,对肝肾不足之腰膝痛甚效。鹿含草补肾气,祛风湿,强筋健骨,除痹止痛。续断、杜仲补肝肾,健腰膝,通利血脉。熟地、白芍补血养血和血,与其他治痹痛药共用,可使邪得祛,血得充,肝肾得补,其痛自消。生黄芪大补元气与当归配伍,为气血双补。

加减:

1、下肢麻木拘挛者加乌蛇10克,僵蚕12克,不效再加蜈蚣1条(酒泡晾干研末冲服);

2、气候变化加重时加海风藤10克,鸡血藤10克;

3、腓肠肌痉挛者(转腿肚)加伸筋草12克,钩藤10克;

4、睡眠不好加夜交藤30克,炒枣仁20克;

5、形寒肢冷,遇寒增重者加制附子8克,雪莲花8克;

6、阳痿者加巴戟12克,仙灵脾12克,韭菜籽20克;

7、痛点固定,痛如锥刺者加桃仁6克,乳香5克,没药5克;

8、纳食不佳者加鸡内金、谷麦芽各12克,腹胀便溏者加白豆蔻12克,炒薏仁15克,砂仁8克。

偏方:鹿含草20克,桑寄生15克,怀牛膝15克。6剂,水煎服,隔日1剂。

针灸方:第一组穴:肾俞、承扶、环跳、委中、阳陵泉透阳陵泉;第二组:气海、足三里、风市、三阴交透悬钟。

方义:肾俞是肾气转输之处,益精髓,补肾气,强健腰膝。三阴交透悬钟,既补肝脾肾,又与三阳经之大络相配,可谓一针双效。

阳陵泉透阴陵泉,阳可通经止痛,阴可补脾益肾。气海谓元气之海,益精血,补虚弱。其余穴位请参考本文有关记述。

针灸操作:以上两组穴,每日一组交替应用。10天为1个疗程。留针10~15分钟。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手法要轻,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稍按片刻。也可用艾卷温和灸5~10分钟。透穴要谨慎,避免折钏弯针,透穴时针尖要在对面穴位处稍突起针尖,不能露出皮肤。

病案举例:

李××,男,59岁。两年前因感风寒而腰痛,相继右腿也发生疼痛,气候突变时增重。山西省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由风湿引起,服阿司匹林、强的松等见效一咐,而又反复发作。半年来消化不良,食少便溏,体质日衰。诊时形瘦体弱,面色少华,表情痛苦,语声低微,舌胀有齿痕,色紫暗,苔白,脉弦细,此乃痹病日久,肝肾亏虚,又兼瘀阻脉络所致。

治则: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拟方:

独活10克  桑寄生15克  川牛膝20克

威灵仙20克  金毛狗12克  续断10克

杜仲12克  木瓜20克  当归12克

川芎12克  炒白术12克  生黄芪30克

桃仁10克  元胡10克  鸡内金10克

炒薏仁15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8剂,每日1剂。同时针足三里、秩边,三阴交透悬钟,隔日1次。

二诊:针药用后疼痛减轻,精神振作,仍有腰膝酸软,纳差便溏、前药加炒扁豆12克,再服10剂,让病人自灸三阴交、足三里,每日1穴交替应用。40余天后,疼痛基本消失,已能扶杖行走,时有麻木。原方去桃仁、元胡,加乌蛇10克,僵蚕10克,再服20剂,告愈。

三、气血瘀滞型

证候:久病入络,气血痹阻,瘀阻经脉,不通而痛。疼痛绵绵不已,时或增剧,下肢麻木,伸屈不利。痛点固定不移,触压更甚,入夜尤剧。每于怫郁气滞,遇湿遇寒亦可加重。舌淡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多弦涩。

治则:通经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独活12克  桑寄生15克  川牛膝20克

桂枝10克  威灵仙20克  元胡10克

当归15克  川芎20克  鸡血藤12克

甘草3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僵蚕10克  乳香5克  没药5克  大枣二枚

方解:前10味仍为治痹之药,前文已述(略),又加了活血化瘀之品,达到逐瘀通络,止痛。桃仁、红花均为活血化瘀要药,但红花辛散温通,活血调经,祛瘀止痛,行血力较强,对全身瘀血且无定处者甚好。桃仁则是破血行瘀,逐瘀力较强,对局部瘀血和有形之瘀或瘀在下部者较好。二药共用互相协调,合而效著。乳香偏于行气活血,没药偏于散瘀活血,二药共用可起到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加减:

1、气虚者加生黄芪20克;

2、舌胀有齿痕加苍术10克,防己10克;

3、腰背酸困加金毛狗10克,续断12克,木瓜15克;

4、痛如锥刺者加三七参5克(研末冲服),丹参12克;

5、夜间痛甚者加夜交藤20克,炒白芍12克,细辛3克;

6、气候突变加重者加海风藤12克;

7、麻木拘挛者加伸筋草15克,乌蛇10克;

8、如有偏热现象减去桂枝、鸡血藤、当归,加干地黄15克,秦艽12克;

9、纳食不佳者加鸡内金10克,焦四仙10克。

偏方:鸡血藤10克,益母草10克,威灵仙10克,川牛膝10克,徐长卿10克。5剂,水煎服,隔日1剂。

针灸方:环跳、殷门、次髎、委中、秩边、承扶、足三里、承山。

方义:本方疏经活络,化瘀止痛。方中次髎遁经止痛,和血化瘀,对盆腔病引起之坐骨神经痛甚效。殷门乃气血经脉出人之门户,对下肢痛、痿痹麻木甚好。承山有专治血瘀痹阻之效。足三里调和气血一疏通经络。其余穴位见前文。

针灸操作:环跳、殷门、次髑、委中为1组;秩边、足三里、承山为1组。每日1组,交替应用,10天为1疗程。要求环跳、秩边针感下达足部效果方著。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疼痛较剧者可在委中穴三梭针放血(两腿站立伸直,两手上升使腘窝有青筋暴露,刺之放血)。

病案举例:

沈××,男,36岁,天津人,在山西方山县工作。患者因出差受暴雨侵袭,渐觉腰腿僵直,弯曲不便,相继发生右腿疼痛,时轻时重,某医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服药打针,臀部用强的松龙封闭,引起感染化脓,增重病情,且有麻木、抽搐。赴天津医治,确诊为肌筋膜炎、挤压坐骨神经痛。经手术稍有缓解,但未痊愈。回方山县后疼痛又发,入夜尤甚。卧床不起,触之臀部发硬,压之沿坐骨神经走行处疼痛麻木。六脉俱弦,舌紫暗有瘀点,考其原为风寒湿痹,后因感染化脓,再加手术治疗,气血留滞,瘀阻经络,瘀痹并作,互为因果而疼痛麻木。治应活血化淤,温经通络,加软坚之品。

方拟:

独活12克  桑寄生12克  川牛膝20克

当归12克  川芎2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桂枝10克  威灵仙30克

伸筋草10克  乌蛇10克  僵蚕15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大枣二枚

青风藤20克  甘草3克

8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同时针秩边、殷门、昆仑、承山、委中,隔1日针1次。

二诊:病人于第7日自行而来,虽不持杖,但还有跛行,疼痛大减,夜能入睡,恐惧扎针,要求服药。前方既效,暂不作更,再用10剂。以后自己照原方又服10剂,一月后路遇,走如常人。随访3年未发,已回天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