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关于学书法,不同的书法工作者有着不同的书法理念。有的人主张上手颜柳(颜真卿和柳公权)、动则欧体(欧阳询),而我认为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学书法从篆书开始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下好多做书法培训教育的人,不论学员年龄大小,一入手便是唐楷,而且是选择唐代楷书的几位集大成者去学习。不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用一套不成形的标准去生搬硬套,将学习者带入一个书法学习的死胡同。 乍一眼看上去,字写得一点问题都没有,用笔、结构、章法哪儿哪儿都挑不出毛病,但却还是脱离不了一个“俗”字。 字形准不准?准! 用笔到不到位?到位! 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走上了书法艺术的歪路。中国人,做事也好做学问也好,讲求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这种对于楷书的盲目练习,其实是脱离了书法的发展轨迹。断章取义,不问缘由,直接拿来就学,这样的学习方法很难对楷书尤其是唐代几位大家的楷书有准确到位的把握和领会。 结果终究是只会描字却不得要领,不得艺术之真谛。 秦代篆书 我们说书法是一种艺术,不是一种技艺,它来源于技艺却又远远高于技艺。书法是一种修养,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更不是用来谋取利益的手段,不是谁能写几个大字就真的懂这门艺术。 书法史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汉字从甲骨文发端,经历篆、隶、楷、行、草五个阶段发展到今天,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上演变而来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回到源头上去,去体验书法发展演变之历程,感受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翩翩起舞。 回到篆书,回到书法最初的样子。从横平竖直开始,从中锋用笔开始,从圆起圆收开始,感受篆书那种大气磅礴、结构对称的美感。 俗话说:“只有先学会走,才能学会跑。”书法的学习也是如此,篆书是最最最基本功的东西,地基打不好,楼盖地再高也不安全。
纵观书法的演变,它的每一次演进都是在前一阶段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发生转化,出现新的序列。 书法始于篆,而篆又以小篆为最易习者。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是整个篆书系统中最为定型统一的字体,有规律可循,因此,从小篆入手是学书法的不二门径。 哲学中说“量变引起质变”,在学书法的道路上同样适用。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 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 一起,称为“退笔冢”。 秦篆 学书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没有超乎寻常的坚持和耐心是不能成功的。 篆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对于初学者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你是对书法感兴趣的你就可以从篆书起步,走上学书之路。 你投入的热情和勤奋越多,它会回报你的也就越多。篆书是最能给学书者信心的书体了,对称、中锋是它的典型特征。只要学书者抓住它的核心特征,潜心临古,进而入古出新,就可以体会到书法带给你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你从一个书法小白决定进入书法世界开始,秘诀只有一个“练”,不断地临帖,不断地学习古人,不停地写,不停地练。俗话说“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就是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矢志不渝的坚持下去。 纵然书法虐你千百遍,你依然要对书法如初恋,这样才可以真正进入书法的艺术世界。 有时候你会枯燥、失望,怎么练都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那是因为量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 你一定要坚持,但千万别着急。
那些一入门就从楷书甚至行书练起的人,也许会在短时间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终究不会长久,走得快并不一定走得远。 纵观历史,那些在书法史上名垂青史的人,哪个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十几年几十年才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伤仲永》,仲永五岁便可作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也难逃“泯然众人矣。”的结果。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清代赵之谦篆书 学书法者亦如此,最忌讳学到一点就开始飘飘然,不能脚踏实地地潜心专研。书法是修身养性的上好途径,它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性,让你在浮躁的社会里寻找到一丝清凉和宁静。 学书法其实也在学做人、学做事。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从零开始,零不仅仅代表一无所有,更象征了无限可能。 走正道,莫走邪路。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学书法也不存在终南捷径,唯一的捷径只有勤奋。 从篆书开始,走过书法的春华秋实,感受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你会发现,你和书法的缘分,不止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