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麒麟雅舍 2019-02-17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把书写变成一门艺术,进而上升到哲学,入道的精神层面,也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优雅迷人,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有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美誉。

下面从书体、笔法、书法理论、书法名家4个方面,分别介绍一些书法的基本知识。

一、 书体

唐代书法家韦续有所谓五十六种书体,宋代高僧释梦英有论十八体书,虽然大体是好事者假托的,但是也可见书体的多样。

现在我们一般通用的书体,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可以再细分。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1、篆书。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又称为“籀文”。

小篆,即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后,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据说是李斯所作。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到了汉代,通行的是秦代所造的隶书,但是小篆也没有完全废弃。

篆书的名家,有汉初的曹喜,汉末的蔡邕,唐朝篆书只有李阳冰颇有功夫,后来就渐渐衰颓了,之后只使用于印章,但不久也就灭亡了。

相隔八百年之后,到了清朝邓石如等人,才重新复兴。

2、隶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通行文字。由于汉灵帝的推崇,所以写隶书的名人辈出。

隶书从秦汉时代以后不断变化,西汉的隶书还保持秦代的遗风,到东汉,特别是末期,就趋于工整细巧。结体平扁,笔划里边出现了波磔(汉字中的捺),形成了汉隶的基本形态。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礼器碑


隶书在书法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上承前朝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楷书的风范。

在三国魏初,与篆书融合成为楷隶,不久就演变为楷书。

3、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或正楷。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不过历代多数书家认为创始人是东汉的王次仲(一说秦时人)。而三国时的钟繇、邯郸淳等,传说是楷书完成之人。

《晋书·卫恒传》记载:“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王愔《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宋《宣和书谱》记载:“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可见,是王次仲把复杂费事的隶书改造成简便易行的楷书。有的记载也说他是秦代人,参酌篆书和隶书,改成楷隶,也就是八分体。无论哪一种说法,王次仲都为中国书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4、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有草率之意,也有草稿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张芝 终年帖


杜度以后,有张芝的续写草书,是为连绵草,古人称之为“一笔书”,意思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成。

到了王羲之时代,又把章草进行改革,于是确立了今草。

5、行书。

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一名叫做行押书。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里,始告完成。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王羲之 兰亭序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二、笔法

最初讲究写字笔法的,是东汉蔡邕。

蔡邕的《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讨论了落笔、转笔、藏锋、藏头等九种运笔规则。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其次是晋代卫夫人的《笔阵图》。卫夫人取法李斯等的笔法,加上自己的心得,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笔阵图》之后,有唐太宗的《笔法诀》,欧阳询的八法等。八法是以卫夫人的七条,加入一法。

而笔法最享盛名,影响最大的,是“永字八法”。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永字八法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除了笔法,执笔法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是传自钟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押、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五字执笔法


除此之外还有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书诀等,名目繁多。

比较著名的是拨镫法,历代书法名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有说是拨马镫的。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说:“拨者,笔管着中指、无名指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 ·述书中》说:“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盖善乘者,足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着镫,腿筋皆反纽,是以并乘而镫不相犯。此真工为形似者矣。”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有说是拨灯的。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拨镫法。镫,古‘灯’字,拨镫者,聚大指、食指、中指撮管杪,若执灯,挑而拨灯,即双钩法也。”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 述笔法》云:“拨镫二字,正灯火之古字。非马上脚凳也。今人锡油灯栝,圆乎其底而中植其柄,以两指撮其顶令其底平压灯草而移前,此正撮笔如法,到纸沉着之喻也。”

也有认为不论拨镫还是挑灯都没错。

清周星莲《临池管窥》中云:“拨镫或谓挑灯,或谓马镫,于义皆是。总之执笔须浅,浅则易于转动。”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中也说:

“‘镫’,马镫也。古语中‘镫’又同‘灯’。‘拨’,是一种反复来回的动作。‘拨镫’,笔杆为马,拇指为左镫,其余四指为右镫。当时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镫,腾出两手拿武器,两脚前后左右‘拨’动起来,必令马纵横进退,悉听指挥。‘拨镫’,‘镫’作‘灯’,笔杆为灯心,拇指、食指与中指‘拨’动起来,亦令灯心转动。无论哪种“拨镫”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须来回捻动,结果无疑要使笔杆转动。”

三、 书法理论

除了前文提到的《九势》和《笔阵图》,比较著名的书论有唐朝孙过庭的《书谱》,宋代姜夔的《续书谱》,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论书等。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孙过庭《书谱》


清朝时期对古代书法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且重新树立了篆书,隶书,魏碑的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在审美观念上实现很大突破。

比较著名的除了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贴论》,还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艺舟双楫》评析了汉代以来笔法的源流,提倡碑学,开辟书法的新途径,对后世书风的变革,颇具影响。康有为后来根据这书增著的《广艺舟双楫》更为系统化地推崇碑学,反对帖学,可以一起同时参阅。


书法简说: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上)


而最为著名的,当属康熙敕撰的《佩文斋书画谱》,书中包含书体、书法、书学、书品以及历代书法家传记,是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

古代书法理论有一部分是专门品评书法的,有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庾肩吾《书品》,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