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词浅释第11讲

 文冠厚朴 2017-08-14


【前言】

        天下精舍,天下人的精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传播国学,教授古诗词创作。本期推出白衣卿相《读词浅释第11讲》,供大家欣赏分享。


【讲师简介】

白衣卿相,酷爱填词,文森老师大弟子,求学天下精舍。





读词浅释第11讲


大家好:

我们在读词浅释第八讲里,解读过蒋捷填写的虞美人这个词牌,并且布置了一个作业,以晚春为题,填一首虞美人,也收到了诗友们十几首作业,今天我们就再来赏析一下虞美人这个词牌。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蒋捷填的那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巧妙的用了几个画面概括了词人一生的跌宕起伏,手法独特,耐人寻味。那么虞美人应该怎么写呢?蒋捷的手法独到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填写虞美人这个词牌,我们下面再选几首古人的虞美人来欣赏一下。


虞美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这首词作于1130年(建炎四年)初,是作者在湖南衡山县留别友人席大光之作。陈与义于宋徽宗赵佶时曾任太学博士等官,金兵陷汴京,陈与义即避乱至湖北、湖南一带。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起拍“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起拍点明张帆,即将词的主题言明,词必是是离别之作,仍搔首则突出了不舍的情绪。这里的“更醉君家酒”,既是久久不忍离去的饯别之苦,也是词人战乱奔逃,携家作客无奈之情。


上片后两句“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词人用笔巧妙,不接续上两句离别酒宴,而转为对时节的感慨,追忆起在过去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


清刘熙载《艺概 · 词曲概》赞这两句,“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而结拍中“匆匆”二字最为精妙。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又有些许无奈,无奈什么呢?正如作者《元日》诗中所言“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


下片词人又紧扣践行的别宴,既然别宴,有别酒,也有离歌。“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



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

 

“记著樽前雪”。这里的“雪”大有意思,我初读的时候,不太明白,既然是桃花开后,怎么又来了雪呢?后来认真求证,解析才明白。


这里的雪,第一层意思,是接续上片结拍,是词人吟诗待春风的时节,那个时候应为腊月,当应有雪。


第二层意思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


下片的结拍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酒喝完,歌唱罢,“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 · 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词人用在这里情感更为丰富。


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词人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自身之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与上片起拍,相互呼应,又让我想起了“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的句子。也为我们再次展示了化句,化典的技巧和内涵。


这首词,词人紧扣别宴,思前想后,每一拍都是独立的画面,但都紧扣着别情而入,两个结拍都将情绪推到了顶点。



我们读完了这首宋代陈与义的虞美人,我们下面再欣赏一首明末清初的学者,屈大均的虞美人:


虞美人 · 本意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号非池,又名邵隆,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世人称“岭南三大家”之一,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屈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深受其思想的熏陶。曾参与陈邦彦等人发动的抗清斗争,并在陈等人遇害后冒着风险收敛他们的遗骸。其后,为避免清廷的迫害,他入寺庙削发为僧,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


这首词首先看题目,为虞美人本意,即为题目自身之意。


那么虞美人的本意什么呢?

虞美人是花,属罂粟科。据说项羽兵败乌江,虞姬自刎后,鲜血洒在地上化作挺拔秀丽的虞美人花,傲视人间。


词人起拍巧妙,怎么来勾连本意之说,又能有所寄托呢?


“无风亦向朱栏舞”词人用截搭的手法,起拍立题。无风如何自舞?是因为花是虞姬的化身,虞美人是为霸王而舞。


词的第二句即接连于此“情为君王苦。”人花一笔双綰,非常巧妙的把花与人以及作者想要的寄托,关联在一起了。眼中的花儿舞,是意中的虞姬为英雄末路的霸王痛苦,悲伤。


“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写到这里,词人笔锋一荡,不以虞姬和花为主笔,而转向霸王,霸王不忍心虞姬孤零零的一个人魂魄留在垓下,所以不过江东去。这里词人不落俗套,不以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为意,不肯过江东,而是为情所动,不肯过江,别出新意。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写到这里,词人笔锋再转,又将花,人合为一体。表面来看,这是是寓意虞姬自刎的鲜血灌注了鲜花,使她颜色深浅变化,实则词人用离骚初服之意,来表达对前明王朝的忠诚。也是这首词里,作者借虞美人这花的本意,来表现自己的寄托之事。


“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词人在结拍,把自己的情绪代入花中,在虞美人的花前,不要唱楚歌了,否则虞姬会伤心,霸王又要徒唤“虞兮虞兮奈若何”了。


这里的楚歌表达霸王身陷困境,悲歌声起,也隐喻了词人明灭后的彷徨无助。


这首小令跌宕起伏,词人将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审美的立体空间,唱出了花、人、物、我、古、今不尽之情。



通过我们赏析上面的两首虞美人,我们不但要读明白词的表面意义,还要深入的了解词的内在寄托,以及词人的写作手法,这样才对我们欣赏作品,甚至是创作作品有所帮助。


虞美人这个词牌,是一个平仄转换的小令。分上下两片,共计五十六字。也有变格五十八字。小令字少,填来凑字容易,填好了,出意境,甚至要比长调还难。


我个人总结填写含虞美人的几个要点,也请大家参考讨论:


第一,题要简洁,由于小令字少,留给作者铺叙腾挪的空间就小,在起拍就要找准切入点,迅速的入题。譬如我们前面欣赏的两首“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等等,都是直切主题。


第二每拍之间的画面内容不能太紧密,内容和景物要有鲜明的层次空间。


譬如“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我们细品这些句子,两拍之间都有较大的跳跃性和回转空间。


第三、九字结拍要有递进的情绪延伸。


譬如“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


“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虞美人的结拍九字句不够出彩,那么整首词基本上就缺少了虞美人的味道,不能称为是一首好作品。


第四、整首词要有明确的内在联系和线索,每拍要有层次空间,但是不能断了联系。比如上面我们赏读的虞美人,第一首是以离别为线索,贯穿而下,酒宴,别歌,春回花落,流水舟行,都是扣着离别而出。而屈大均的虞美人,以花的本意为线索,若人,若花,若今事,若古人,情绪跌宕,但都紧扣着花的脉络。


两首虞美人,一共八句四拍,五十六字,但都内容丰满,情绪跌宕。应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学习,检验我们的作品,是否有所心得。



我们前面在讲蒋捷的虞美人时,也布置了晚春的作业,大家也很踊跃,今天我也选几首,稍作赏析,也供诗友们相互学习切磋。


由于对很多诗友不熟悉,无法了解写作的背景和心情,所以只能从个人角度去理解,揣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诗友谅解,也可深入探讨。


我们先来选取一位诗友的作品赏析一下。


虞美人 · 晚春

东君欲嫁朱明府。花泪潸青圃。镜前懒理绿罗裙。月照西厢难寐、注琴魂。

弦音颤颤三更半。红烛光摇乱。窃愁何日是归期?还吻残霜娇萼、解情痴。

虞美人的词牌,有两格,其中一格是五十八字,不同之处是结拍为七字句,延伸三字句。如顾夐的“黄鹂娇啭?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


而正格的结拍是九字句。如果以正格为词牌,那么结拍的九字句,就不需要用标点分隔了。


“东君欲嫁朱明府。花泪潸青圃。”

我们拟定的题目是晚春,作者起拍不错,直接点明主旨。


朱明一般是指夏季,用东风欲嫁东明府来隐喻,春天将逝,夏季将至的时序。只是感觉用府字,还可斟酌,古人一般用朱明来比喻夏季,朱明府感觉有些费字,生造了。花泪一句,就有伤春暮的情绪,花泪或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那起拍来看,也有感春晚伤别绪的意味了。


“镜前懒理绿罗裙。月照西厢难寐、注琴魂。”与上拍之间,还是拓开了空间,镜前理罗裙,月下弹琴,似有闺怨之味,结合上拍,就应该是伤春去,念离人的情感了。


“弦音颤颤三更半。红烛光摇乱。”下片转拍与结拍衔接不错,由琴声引出,个人感觉“颤颤”之语大坏。我想作者这里想表达的是情绪幽转,不稳定的意思,但琴音颤颤一说,就不确切了,我不懂弹琴,但是我们听琴的时候,是通过音调深沉,激昂,曲折变化,听出弹琴之人的情绪,而不应该是听到颤音,而有所感受了。


“红烛光摇乱”一句应该是作者,通过烛影的晃动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词意不错,只是感觉现代人,用烛影来表达情绪,有些太拟古,比如换个“灯影人摇乱”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但避免了盲目的拟古的句子,让读者读来不真实。


“窃愁何日是归期?还吻残霜娇萼、解情痴。”

窃愁一词,似有生造的嫌疑,不太合适,可以换一个词来表达,比如用“暗愁”,虽然平实,当更清晰明了。作者这拍既是在感慨春的归期,也是在感慨人的归期,九字句落在吻花的动作上,人和花的情绪融为一体,跟起拍花泪潸然有了呼应。只是这个残霜没道理了,晚春应该没有残霜的物象吧,感觉有些混乱,可以另外斟酌一下句子。


整体来看,作者扣住晚春,突出伤春的情绪,字句流畅,情绪幽婉,与景中有情物,人的情绪跟时节的变化,融为了一体,也体现了虞美人这个词牌的特点。


只是在炼字用词上,还可以再斟酌打磨一下。

 


我们再来欣赏一位诗友的作品:


虞美人 · 晚春
       千山转翠波流碧,细雨真如织。串钱榆荚串牙槐,欲送万般红紫远愁怀。
       常嗔凡客伤春句,又逐夭桃去。园花落尽野花生,十里绿茵何处不堪行?


千山转翠波流碧,细雨真如织”,从字面读来,作者起拍描写山上的树木都绿了,流水也被映照的碧绿色,蒙蒙小雨也像织布一样细密。描写的非常细腻,但是感觉不到太多的晚春的气息,并且起拍的翠和碧,意思相近,用在一个句子里,略觉费字,个人认为起拍还可斟酌修改,更简单的点明主题,引入寄托。


“串钱榆荚串牙槐,欲送万般红紫远愁怀。”我们还是先从字面理解,一串串的榆钱和一串串的槐花挂在树上,好像要送万紫千红的花朵远离伤春的情绪。

 

感觉作者构思的角度不错,但是“串钱榆荚串牙槐”还是跟上拍类似问题,用词太拖沓,榆荚的形象很清晰,再用串钱来做形容还加上了槐花,整个句子非常的杂乱,并且缺少实际的内在内容,只是简单的描画了景物而已。

 

我们看看几个古人描写榆荚的句子“榆荚还飞买笑钱。――李商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如果我们略作修改“借谁榆荚买杨槐,送却万般红紫远愁怀”,似乎内容更丰富一些吧,个人一点意见,仅供作者参考了。

 

“常嗔凡客伤春句,又逐夭桃去。”这句转片非常好,如果上片结拍的“串钱榆荚串牙槐”不做修改,就显得这句单薄了些。


作者常常不满前人写的伤春的句子,认为都是凡俗人所作。但自己又偏偏也留恋那美丽的桃花,不能自拔。

 

“园花落尽野花生,十里绿茵何处不堪行”这拍结句推出了作者的主旨“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意象,跳出了伤春的情绪,与上片结拍相勾连。

 

“园花落尽野花生”,这个句子构思的很不错,可是前面缺乏一些必要铺垫,园花和野花来的比较突兀,也跟整首词缺乏融入感,使最后结句的意象不能更好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这首词的寄托构思很不错,只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推敲,第一就是起拍没有把握住主题内容,这样让下片的寄托缺乏了落脚之处。第二,字句不够精炼,需要进一步的推敲。第三,整首词的线索不清晰,串联起来有些隔断。建议重点把上片再做修改构思,打磨以后,应该是首不错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